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微笑送给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对话”。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的教学情绪面对学生,对学生真诚微笑,微笑着去“倾听”。这里的“倾听”,不仅听其言,也要观其行;不仅对出色的表现给以微笑,表达你对他的欣赏、激励,对出现错误的也要给以微笑,表达你对他的热情勉励,引导其改错。一次,我在教学《空城计》一课时,提出了“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联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得头头是道。突然,我话锋一转:“假如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应对?”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我乘机让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说“:我会坚守待援,这样用‘空城计’太冒险。”有的同学说“:我会用人假冒诸葛亮,自己化妆逃走他处调兵遣将。”还有的同学说“:其实早已准备了地下暗道,由大部分兵马应付危局,自己带领一些心腹由地下暗道出走,然后调兵遣将反包围之。”在整个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发言,我都极为认真地“倾听”,或是报以微微一笑,或是送上一句称赞的话语,表达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亲切。把信任送给学生,真诚欣赏学生的“对话”。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放弃一切有损学生尊严、人格,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  相似文献   

2.
在班级管理中,我总在探寻新的管理方法,想真正地落实把“管好学生”引导为“发展学生”。班级管理目标不是只要求把学生“管住”,也不仅是把学生“管好”,而是要“发展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3.
提起闲谈,人们不由得会联想到“闲聊”之类的字眼,其实并非如此。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闲谈”为“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闲谈有别于一般的正式谈话,它没有明确的主题,气氛比较轻松,它的优势在于“闲”,在“闲”中获“趣”,在“闲”中得“知”。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认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若能与学生进行适时、自然、恰当的闲谈,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找准契机创设情境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找到合适的闲谈机会,使自己自然融入到学生的闲谈现场。当学生课外有事无事地闲谈时,班主任可主动接近他们…  相似文献   

4.
星期三上午第一节课 ,我一走到自己班的教室 ,就发现班上几个“老大难”没按时到校。我下令 ,先全体预习课文5分钟。5分钟刚到 ,几个人狼狈不堪地跑了回来 ,一个个身上满是泥水。“报告 !”“进来 !先站到门口 ,说一说到哪儿浑水摸鱼去了。”“我们没有摸鱼。”“少 口罗嗦 ,没摸鱼 ,哪儿来一身泥水 ?!”随后 ,我又急风骤雨地数落他们一番。第二天 ,一位菜农找我道谢 ,我莫名其妙。他说 ,要不是你班的几个好同学帮我把菜捞上来 ,我的一车菜非被喂鱼不可 ,太感谢你了。“哎呀 ,错啦 !”“没错。”“我是说我错了。”“你没错 ,你教的学生真…  相似文献   

5.
在班级工作中,后进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首先总要在班上讲“三不”:不偏心,不怒骂,不告状。一个班级的学生,不论成绩如何一律平等,成绩只代表过去,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将来。所以不管以前如何,在我面前一律平等。对待犯了错误、暂时后进的学生,我一般不向家长告状。如此,在学生面前摆明自己的观点,消除了后进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也树立了他们的信心。其次分别找后进生谈心,了解学生。不了解就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工作。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  相似文献   

6.
班级场域中“我-它”式师生关系的伦理困境日益突出,它缺失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使得师生关系异化,导致学生的精神生命没有得到拂煦,从而使本真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在班级教育时空中,师生之间迫切需要真诚、民主的对话,从而使师生关系由“我-它”式的二元对立转向“我-你”式的平等相遇。  相似文献   

7.
中午,我还在食堂就餐时,副班长A就来到我身边,义愤填膺地说:“李老师,其他班有同学背地里骂你。”我听了很奇怪,心想,即使是本班的学生,我也很少批评。至于其他班级的学生,我更是以礼相待,路上与陌生的学生主动微笑打招呼是常有的事情,不可能有人会骂我呀!呵呵,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  相似文献   

8.
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要使班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班主任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渊博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做得正行得直的作风,都能使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得学生能尊重你、支持你,主动地聚集在你的周围,班主任也才能在教育中达到“随风潜入夜,  相似文献   

9.
信息之窗     
激励机制与班级管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管理,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激励目的。一、目标激励。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针对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奋斗目标,并鼓励学生为实现目标...  相似文献   

10.
滕娇 《中国德育》2010,(6):81-82
我不是一个喜欢跟在学生屁股后“张牙舞爪”的所谓“勤奋”老师,因为我不喜欢一天到晚婆婆妈妈地对孩子们唠唠叨叨,不喜欢一天到晚对孩子们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更不喜欢一天到晚看见孩子们就横挑鼻子竖挑眼。我是个“懒老师”,我喜欢优雅地教学、优雅地管理班级,嘿嘿,别以为我的班级会名落孙山,告诉你,从小学一年级带到现在,五年过去,我们班已成长为全校有名的优秀班级了。  相似文献   

11.
蔡英 《江西教育》2014,(8):32-33
说到班级管理,我们不得不提到流动红旗,自从学校实施流动红旗评比方案后,班级管理的好坏基本以它为标准,更具诱惑的是,评优评先也以它的多少作为依据,老师们都爱它没商量. 然而,做班主任工作十几年下来,我却想说:流动红旗真的管用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教室里刚扫干净的地上,不一会儿又遍地开“花”了,面对这些纸片,你可不能等闲视之,坐视不管,除非你对流动红旗没有丝毫兴趣,那就另当别论,否则,你就得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做、来管.怎么管呢?班会课上,我郑重其事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不要乱扔垃圾,要主动弯腰,伸出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  相似文献   

12.
“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和学生难以达成共识的青年班主任的肺腑之言,这句话也道出了当前很多班主任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艰难。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班级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我校提出了“心理周记”这一概念。两年来,我们通过每周一次的书面心理辅导有效促进了班级工作的开展,使之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校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所谓“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班级的主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的新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班学生数学作业完成情况的记载表中也有我的名字,那是我自己主动把自己“降格”为班里的一个普通学生。我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老师本来就应该是班里能为大家做样子的最好“学生”;孩子们更觉得应该如此,用他们的话来说:你本来就是班级中的一员么.  相似文献   

15.
陈海飞 《教师》2012,(17):27-27
这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班级,我选了一个临时班长,他的名字叫孙浩。孙浩在军训期间表现得非常出色,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可就在我宣布临时班委名单后的当天,孙浩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他站在我身旁,神色不安地半天没说话,我问他:“孙浩,有事找老师说啊?”他抬起头,嗫嚅着说:“老师,我想……我想我不适合当班长。”我问他:“为什么?”他把头低了下去,低声地说:“老师,你不了解我的过去。”  相似文献   

16.
化学女教师程栖神秘兮兮地打电话给我:“你有空吗?我有事咨询。” “有空,请过来吧。”我也急着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事。  相似文献   

17.
所谓大班额班级就是班级学生多,有的班级超过60人甚至达到80人。这么多孩子“济济一堂”,班级管理困难,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受限,学生课堂表达的机会减少。《语文课标》提出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困境有效途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便较好地促进自己以及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它的提出为我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合作、互助”。结合《课标》的理念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一、班级民主化内涵“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前的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我为寻找班级工作中的那个支点而努力。通过多年的探索,发现我们常说的班级管理民主化就是这个支点。班级管理民主化含义有二:一是指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中要有明确的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思想;二是在班级管理方式上充分发挥班委和团支部的核心作用,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个人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即打破传统的“管与被管”格局,确立人人“参政议政”的格局。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意识逐…  相似文献   

19.
屋外大片的乌云霸占着整片天空,一串串冰冷的雨滴掉落下来,几束令人惊悚的“利剑”把天空划开了口子。屋内气得涨红了脸的父亲抄起鞋子,歇斯底里地吼道:“你还要沉迷电脑游戏吗?”“我就没有玩游戏,”儿子倔强地把脸转向一边,“我那是有事!”“有事!”“啪!”——父亲气得发抖,向儿子甩去一巴掌!一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在旧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被提出的。以往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动而忽视学生群体的需要.从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思维狭窄的课堂秩序。“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