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璟是明代苏州吴江的重要戏曲家,作品有《红蕖记》、《桃符记》、《坠钗记》等。在这些剧本中,反映了吴地科举文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士子们向往与热衷科举活动的有关描写;科举考试题目的两类内容;科举功名与婚恋生活的紧密联系。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视地域文学与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科举考试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科举社会",并由此衍生出种种科举经济活动。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引发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影响,主要构成包括政府科举经费、士子赴考旅费、士子考试费用、制举用书刊刻和科举考试辅导等广泛内容。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福建士子学风大振,特别是入宋以来,福建更是人才辈出,这些知名学者中,有不少与三坊七巷有着不解之缘。三坊七巷历代,尤其是清中晚叶学者东渡台湾筹办书院、推广传统教育,为清代台湾书院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福州鳌峰书院严谨、创新的学风更是对晚清台湾各地书院教育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4.
清政府在康熙年间收复台湾,随即在台湾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行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台湾意义重大。取得功名的科举士子不仅极大的提升了自己和家族的地位,与此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经济资本。成为士绅阶层的科举士子积极参与文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影响了台湾文教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6.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清初,由于统治者对科举考试认识的偏颇及科举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民族教育公平问题。随着统治的逐步巩固,民族间教育文化水平的差距和民族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统治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实施了科举考试、崇儒兴学等措施,以促进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进而实现政治统治的稳定。虽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诸多对汉族士子看似不公平的政策以向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倾斜",但对教育文化水平相对逊色的少数民族而言,统治者从自身需要出发所作的决定,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应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科举考试是科举时代促进社会流动、重组社会分层的工具,教育是士子获得科举成功实现代际流动的最重要条件.从清代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看出,母亲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士子科举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家庭出身可以判定母亲的受教育状况.统计分析显示,母亲受教育状况对清代科举人物的考试成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的恢复科举,对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子考试最主要的依据,这使得四书学的发展与国家权力制度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的官学地位最终实现了制度化。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元素,这就是蒙古统治者追求“政权的合法性”与汉族儒士追求“文化的优越性”的需求,两者在科举考试中均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10.
《新政校士式六种》是适应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改革需要而出现的应试必读类书目之一。士子们主要学习四书经义、历代史论、中国政治、外国政治、中国艺学、外国艺学等六个方面的知识,反映了科举改革变通时期士子学习内容的变化,有着这一时期应试必读类书籍的鲜明特点,是研究清末新政时期科举考试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八股现象进行研究须先立足于对文体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将从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文体变异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八股文成为官方考试的标准之一,造成八股取士盛极一时。明代八股取士分为官方试录程文和民间八股选文两种,尤其是民间八股选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学社的发展,一大批编选时文的文人扬名天下,一些书坊看准时机盈利,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捷径,对当时的学风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该书由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和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主编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入 5 0余篇文章 ,论题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民俗、军事及对台交往等。作者从目前所能收集的资料中 ,如数家珍地罗列缕述。从不同角度阐述福州与台湾之间的渊源关系 :从地理联系到血缘关系 ,从文化习俗到名人事迹 ,从物资交流到经贸往来。其中不少文章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如卢美松的《榕台人员交往的历史变迁》、肖忠生的《陈第台湾之行》、林仁川的《清代福州与台湾的经贸关系》、杨济亮的《福州 (十邑 )人与台湾反侵略史》、…  相似文献   

14.
高升 《考试研究》2014,(4):61-68
在历时1300年的科举考试当中,始终存在舞弊与防弊的尖锐斗争。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可以分为考前舞弊、考试当中的现场舞弊和考后阅卷录取舞弊三大类。少数违规者的舞弊行径,不仅累及绝大多数清白士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挟持了整个科举考试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今天,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舞弊行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如高科技化、团伙化、职业化、内外勾结等。治理考试舞弊,需要多管齐下,使考生不想舞弊、不敢舞弊、不能舞弊、不需舞弊。在防范和打击舞弊的同时,还需科学处理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防范舞弊与代价适度的关系、考试内容与管理手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选立科举考试行文范式最初出现在五代时期,当时被称为"贡举格"。宋神宗后,科举行文的立范活动开始兴起,南宋时期朝廷与士人均参与其间。元代立范工作主要由民间完成。明廷使科举行文的立范趋于制度化,民间坊刻兴盛。清代对于乡会试录的选编和民间坊刻管控较前代严格得多。历代朝廷选刊科举范文的本意是指导士子写作、改善文风,但一直影响不大。而坊间选刊的科举范文却影响很大,成为士子们考试时模仿、剽窃的对象,其对科举的作用也由有益变为有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后,科举范文亦告消亡。  相似文献   

16.
台湾早期汉人移民中,福州籍人数虽不算多,但论其影响,可谓深远。台湾文化传承中的福州元素所在颇多,其临水夫人信仰、传统建筑营匠中的福州派营匠师与妆佛工艺三方面,皆与宋代的福州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15-117
宋代科举冒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扰乱了宋代的科举秩序,并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侵犯了被冒贯地区应举士子的利益。通过对宋代科举冒贯的地区解额不均、发解无定日和牒试解额较宽等原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宋代科举冒贯的情状。  相似文献   

19.
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兴起了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组织,即通称的"宾兴组织"。江西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其资产的来源一般有官拨产业、士绅捐资、商人捐资、大众派捐等形式。但宾兴资产多用于增殖,即以生息银钱资助士子,其方式主要有置产收租、发典生息两种。地方士绅在宾兴组织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宾兴组织的涌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20.
金真 《考试研究》2015,(2):107-110,106
韩国科举考试制度新罗时期开始萌芽,高丽时期得以形成并发展,到了朝鲜时期科举考试成为通往仕宦之路的最重要的方法。韩国科举考试深受中国科举考试的影响,每个时期科举考试的时间、种类、应试资格、具体内容都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而在借鉴的过程中,科举考试制度自然而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时至今日,韩国处处依然可见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