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6年以来,由于工作关系,我3次见到何祚庥先生。第一次是1996年12月,在第十届中国图书奖颁奖大会上,何先生作为图书奖评委出席颁奖仪式,我有幸坐在何先生旁边。这一年,正值全国人民努力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何祚庥说:“全国科技大会重申了反对伪科学的基本立场。科技界要和社会各界一道,旗帜鲜明地、坚定地维护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反对伪科学。”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第二次是1998年12月,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颁奖仪式结束后,何先生把他主编的《伪科  相似文献   

2.
2021年是黄贻钧先生诞辰106周年,上海交响乐团于2020年11月举办了继承弘扬黄贻钧精神的第一期主题音乐党课.黄贻钧先生开创了诸多"第一":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第一批中国演奏员;从事电影、话剧音乐创作的第一代作曲家;新中国第一位职业交响乐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第一任团长;第一位执棒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华人指挥家等.他为中国音乐事业,特别是交响乐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4.
“当代徐霞客”余纯顺经过本市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记者直接策划了余纯顺的宣传报道工作,回想起来觉得很有意义。同行来电,力荐“当代徐霞客”去年12月2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社会纵横”节目主持人范蓉女士打电话给我,说她采访了一位名叫余纯顺的人,他是上海电器成套厂职工、上海教育学院学员。他从88年7月离上海,孤身一人徒步中华大地,已经走过了18个省市自治区,访问了20多个民族,走破了44双运动鞋。建议《劳动报》报道一下。余纯顺果然来电,说因家遭火灾,母亲亡故,所以他回沪奔丧。我请他来寒舍一叙,心里却老是在揣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园地     
“五一”节,对平日里忙碌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来说,是一个应该放下手中的活儿,回家与家人一起享受一份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温馨的日子。 去年“五一”节的清晨,我带上采访本、照相机和干粮来到温岭市箬横镇,采访生活在那里的5位普通劳动者。当我来到箬横邮电支局时,只见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江柏青正在分发报纸杂志,他告诉笔者说:  相似文献   

6.
在长影,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尹升山曾被称为“银幕上出现名字次数最多的人”。做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音乐指挥家,他的名字已同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一起载入电影史册,同他担任音乐指挥的电影一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而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新华社记者,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同钱先生有过短暂交往。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不由得想起与他相见的情景。 那是19年前的事了。这年夏天,我正在北京采访“全国四届人大”。有一天,新华社总社对外部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说,香港《新晚报》总编辑向新华社约稿,要求为该报撰写一篇文章,报道钱钟书先生的近况。原因是钱钟书享誉中外,香港以及世界一些地方的华人知识分子都很关心他“文革”后的命运和当前的处境。接到总社通知后,我立即着手联系采访钱钟书。我先打电话给钱钟书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办公室,对方在告诉我钱钟书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后说,钱先生深居简出,身体又不太好,恐怕不一定接受记者采访。放下电话,我心里直打鼓,万一钱先生不接受我的采访怎么办?个人碰钉子倒无所谓,完不成任务会使约稿人失望哩! 大约是197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钱钟书先生家的电话,巧得很,接电话的正好  相似文献   

8.
张严平 《新闻三昧》2005,(11):47-48
电话里接到任务,采访杨业功。当我得知他是第二炮兵某基地的原司令员时,脑子里便有了一个很大的“谜”:一位导弹部队的将军,距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那样的遥远和陌生,他带给我们的将是怎样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从“真的没有时间”到“你有20分钟可以提问”再到“非常抱歉地通知您……”约访曾宪梓先生的过程,真的有点儿像过山车,还好我的心脏是强壮的。 然而,当真正面对到他,采访时看到73岁的曾宪梓坐在我的对面流泪的那一分钟,突然觉得之前约访所受的折磨都是一种偏得,尽管当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0.
父亲     
当我坐上开往驻马店的班车去学习时,父亲身影便浮现在眼前。每当我外出采访看到别人在地里干活时,马上就会想起他在烈日下辛勤耕耘的情景。他给我的爱,给我的情涌向笔端,催促我写他——黄金花——我敬爱的父亲。他是一位民办教师,深知知识的重要。为了我们兄妹三人都能学到知识,他勒紧裤带、咬紧牙关,供我们上学。十一年的寒窗生涯我只给他带回了厚厚两摞书。作为党员,他谙知宣传工作的地位,当我鬼使神差地掂起笔杆写新闻时,他帮我找素材、抄稿  相似文献   

11.
迂回采访     
战士小柯经常做好事不留名,多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笔者慕名前访,结果吃了“闭门羹”。原因是他不愿被宣传。听说他爱好打乒乓球,于是,我便找他切磋技艺。五局下来,我对他说:“你干什么都是默默无闻的,没想到你的乒乓球打得这么好。”找准了“突破口”,话题顺势切入正卷,在其不知不觉中我获取了所需的素材。当我拿着写出的稿子请他审查时,他连呼“上当!”无独有偶,我采访小牛时也遇到类似情况。小牛钟情于缪斯女神,在报刊上发表了五十多首诗歌,被干部战士称为“连队小诗人”。当我去采访他时,他毫不客气地把我拒之门外。正面进攻不行,我就  相似文献   

12.
“一脸倦容,两眼彤红,满裤子窟窿”是薛永胜给我的第一印象。去年的冬天,在下部队采访的船上,当团政委指着一位胖呼呼的中尉对我说“这是要塞区的薛干事”时,我竟有点不敢相信,不敢相信报纸上那些赫然印着“薛永胜”三字的作品竟是眼前这个“邀遏鬼”的杰作。显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糟透了。我们简单地握了一下手,便再没了言语。然而几天的采访活动下来,却使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从心底里敬佩起他来。1984年冬天,18岁的薛永胜怀着“骑马持枪走天下”的志向从山东长清应征入伍,来到了渤海深处的某海防团,当上了一名炮兵。因业余时…  相似文献   

13.
八月九日上午,香港嘉属商会会长刘宇新先生偕夫人陈庭芳女士一行,在朱禄贤县长的陪同下,亲临我县图书馆参观指导,受到全馆的热烈欢迎。刘宇新先生一行详细询问了图书馆的工作情况,对我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表示满意。当他们了解到目前我馆购书经费困难时,其中张庆华、周德雄、何根三位先生各慷慨捐资一万港元,用以购置图书和  相似文献   

14.
在各国记者采访李鹏总理会见澳大利亚总理基廷的现场,我一眼就发现一位熟人。“您是王恩禧先生?”“对,”王看了我以后回答。“8年前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澳大利亚时,您帮了我不少忙,谢谢!”他说:“你记性真好!”我看了看他递给我的名片:“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澳洲广播电台中文部记者王恩禧。”澳大利亚广播电台全天播音48小时,有英、法、印尼、日、华、泰、越语。没有广告节目。王先生出生在四川,成长于台  相似文献   

15.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辛勤读书,献身祖国,钻研学问。他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化巨人,主要是由于他具有先进的世界观、战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质,还和他永远手不释卷的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许  相似文献   

17.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傅溪鹏一直铭记着上大学时一位老师的教诲:“当别人把你从大门轰出去时,你得有本事从窗口再跳进来。”他体会他的报告文学的成功,“不过是屡次采用了这种战术”而已。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采访,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先决性的工作。而“采访”,就必须由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去亲身接触其人其事,这促使采访者面临困难和艰辛。你必须抓紧时间,瞅准机会,捕捉和把握瞬间,掌握足  相似文献   

18.
走进报社,担任驻站记者和要闻版编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乡村当业余通讯员时,陪同中央媒体三位记者在基层采访的事儿。特别是今年初新闻系统开展“三项教育”和“三贴近”活动以来,当年陪同三位中央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形更加清晰,久久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在跑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批采访基点。这,委实太重要了。一九六四年,我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在采访活动中,我发现分社的几位老同志写稿时出手快,而且总是能触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很是羡慕。我曾向一位老同志探求“秘诀”。他直率地告诉我:要当好记者,必须既跑面又蹲点,既要掌握全省、以至全国情况,还要在心中装着“三个十”:即熟悉十个典型单位,结交十位知心朋友,想着群众议论的十个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以求找到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真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欣闻好友蔡国胜“挤”进了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行列。我赶去湖南分社向他祝贺,他正满身披挂着新近领回的全套器材,准备出发采访,光彩的眼里掩不住兴奋。我能够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七八年前,他在一家企业当宣传科长,玩的是双镜头海鸥相机。几个月前,他的“头衔”还是地方报纸——益阳日报的摄影记者。如今,登堂入室,展翅奋飞,那是多少有志者的梦幻啊! 当然,小蔡并非陶醉于这块金字招牌的光环,羡慕已久的是这里有“质量”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水准。参加工作不久,正赶上工厂的“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