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聚焦于北京冬奥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探讨北京冬奥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彰显与实践诠释。研究发现,中国不仅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更是其坚实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北京冬奥会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通过办奥理念、口号以及吉祥物和奖牌等象征符号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内涵,生动例证了国际权利、共同利益、包容互鉴、绿色持续的发展理念。未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努力将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载体与鲜活案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擘画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遗产,以推动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2.
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社会心理蕴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适应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合作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和”文化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本体论理解,在目标上超越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下的利益分配与资源共享,指向了德性伦理下的情感共融与价值包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经济全球化为牵引的国家与地区合作面临严重威胁和挑战,这不仅折射出西方社会有关群际恐惧的思想传统,也是现代博弈论与自恋文化的精神产物。立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理论范式,以中国叙事、交流互鉴与沟通接触擘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心理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回眸缘起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十年来学界对其进行全方位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主要围绕“三路径、四视角”,既有微观、中观、宏观三种路径,又含“人的类本质与具体实践的人”的普遍性视角、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演变的纵向视角、全球治理的现实横向视角、中外传统思想的历史纵向视角。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完善全球治理的目标和理念,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精髓所在,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超越,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普世价值”的超越,是党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同舟共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和合”文化思想特征,针对国际环境新变化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以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为主要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和合”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对于重申“和合”文化心理、整合“和合”文化价值、引领“和合”文化实践,推动“和合”文化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刻体现了应然、实然和使然的统一。在应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常态化、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促进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在实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面临的是一个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霸权主义强势抬头和全球治理混乱失序的世界;在使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以对话协商超越霸权主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和以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在中国的积极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旨在通过体育鼓励全球更加团结,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和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梳理。研究表明:新格言是全球意识形态极化下,奥林匹克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新冠疫情造成世界割裂的特殊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奥林匹克在百年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展望,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需求。奥运新格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源头思想、文化价值、目标结果有很多理论契合,剖析二者的理论契合基础,解读新格言的时代价值,认清现实意义,为更好地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奥林匹克新格言精神,举办一个更团结的冬奥会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顺应海洋和平发展时代潮流,直面当前多样化海洋问题,在现行海洋治理模式赤字凸显、海洋国家多元利益拓展需求等现实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伟大构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包括平等共建的海洋政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享的海洋经济命运共同体、包容共生的海洋文明命运共同体、权责共担的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风险共御的海洋安全命运共同体,既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着沿海国家的共同价值,对重塑海洋国际关系以及海洋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由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持续互动的复杂过程,因此中国与沿海各国要从打造蓝色伙伴关系、拓宽海洋经济合作、协商制定海洋法规、共同研发海洋科技、携手构建海洋机制、推动海上力量协作等方面锲而不舍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8.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全球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同样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获得了新的契机。奥林匹克教育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始终,基于“文明共生、交流互鉴”的目标,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愈发紧密。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奥林匹克教育进行剖析,并运用个案研究法来论证奥林匹克教育的三维度发展。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起点,同时奥林匹克教育也通过搭建文化传播环境、提供文化传播媒介和丰富文化传播形式的途径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并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目标不断迈进。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的基础上,着眼个人实现动起来的奥林匹克教育、突出认同通过冰雪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本土化的奥林匹克教育、聚焦全球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来实现多元化的奥林匹克教育。  相似文献   

9.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是重大威胁,北京冬奥组委提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冬奥口号,传递了携手共进的中国体育态度,其理念表达更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脉相承。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冬奥会口号进行内涵解读和价值阐释,解构了冬奥会口号蕴含的中华文化、体育精神和体育期望的具体内涵;指出北京冬奥会口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提出背景、具体内涵、未来期待上存在着诸多逻辑契合点,进一步阐释北京冬奥会口号在理论上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育内涵、在实践上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育实践的重要价值,旨在凸显北京冬奥会口号助力实现人类美好未来的愿景。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发展观,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指南针,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的指导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充分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北京冬奥会的理论耦合,认为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构建“和而不同”的发展格局以及追求“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北京冬奥会从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与廉洁办奥4个层面的具体实践工作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全球海洋治理赤字和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它超越了一国利益的视野,是对全人类海洋共同利益的关切。学界现有的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主要从内涵、理论溯源、制约因素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未来可从加强对海洋治理主导国家的研究、加强对海洋命运共同体与其他海洋治理理念的关系研究以及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作用的研究等方面深化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促进海洋治理优势和效能的完全释放。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闯关东时期朝鲜半岛移民的迁入史及其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变过程,并立足新时代审视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闯关东时期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革风易俗;发现“齐鲁文化”“闯关东精神”“家国归属感”是夯实朝鲜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因素;同时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礼仪高于胜负”“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契合“新时代礼仪文化”“新型举国体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育理念,以及能够加深各民族群众对生死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建构,为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此推动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东南亚来华留学人数众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加快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东南亚国家与我国长期友好交往,近代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历史命运,这些因素为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奠定了现实基础.推动东南亚留学生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改进教材体系,拓展教学内容;把握对象特点,分层有序推进;加强社会实践,丰富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14.
面对治理权力失衡、治理利益失均、治理责任缺位、治理机制失效、治理成果失公等全球治理的"赤字困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紧紧把握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民族情怀"到"人类情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它致力于构建安全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民主共同体、合...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研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展开。其理论基础在于,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层逻辑与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贯通一致,北京冬奥会这一现实的实践同样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的人的互相生成中,因而关注北京冬奥会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的实现的价值,才能发挥其实践的力量。而在现实展开上,一方面,北京冬奥会致力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人”存在的关切,以体育的本质穷究人的生命之真,以体育的价值体现人的生命之善,以体育的活力彰显人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进程,起到了人与自然相宜和谐、人与他人的互鉴繁荣以及人与自身的理解完善的作用。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力地回答了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了丰厚的遗产,并不断探索未来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向和价值。面对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第二个奥运周期,中国奥林匹克教育需要在继承原有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和国情的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本文基于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对北京冬奥会周期内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时代使命及其新方向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应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指导思想,即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平台培养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世界公民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奥运观和体育观,形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论述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双向建构,阐释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相互确证与辩证统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展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纵向论述,揭露资本逻辑下的生态异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启迪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对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中国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局,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提交的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仅要使其在中国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化共识,更要推动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这便需要立足跨文化视野,在"共生、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下,不断扩大国际理解和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重要部分,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对于建构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从倡议提出到整体战略形成,再到行动方案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不断扩展交流领域,在体育文化合作方面也迈出较大步伐。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体育合作为研究对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为依据,探索国际体育合作的理论框架和开展工作的路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体育合作的内容,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搭建国际合作纽带的联系。研究认为,国际体育合作的设计思路是:发挥国际体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助推功能,通过国际体育合作为沿线各国人民搭建经济文化互通的桥梁,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实现沿线国家体育资源共享和体育人才培养,依托国际体育合作克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多重阻力。国际体育合作的实践路径是:从政策上把国际体育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同步建设,在国际交往工作中融入更多的体育文化元素,建立国际体育合作机制以利用多国体育资源,修筑国际体育合作孵化器以培养体育人才。“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体育合作构想及其实践,支撑世界多国体育共同发展和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