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星效应     
童可欣 《网球天地》2012,(2):144-144
几天前参与了一个大话题讨论,大概是要每个人谈谈对中国网球在世界网坛到底能排第几位的看法.话题的引子是从李娜的2011年的法网冠军说起的。我个人认为.李娜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对中国网球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这一贡献还不至于大到一夜之间把中国带入网球大国、网球强国的行列那般夸张。  相似文献   

2.
《网球天地》2014,(12):30-31
李娜退役开办网球学校的消息,着实让人兴奋了一下。兴奋之余,情不自禁地开始为娜姐操上了心:中国已经有了好几家网球学校,“李娜网球学校”开在哪里?会是一所什么样的网球学校?如何才能办好这所学校?李娜与国际管理集团(IMG)合作,对这些问题肯定有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也不妨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一番推测。  相似文献   

3.
serra 《网球》2013,(4):54-55
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2011年的法网决赛之夜,1.16亿人的收视,让美国的超级碗橄榄球决赛也为之汗颜。那一夜是李娜的胜利之夜,更是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网球之夜,也许就在明年,中国将成为举办WTA赛事第二多的国家,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职业体育赛事中,网球已经成为了数量最多的。在李娜之前,国人习惯于看到体育胜利被国家意志所主导,被集体力量所主导,而李娜背后的“单飞”,“个性”,不仅仅是为中国选手开启一种胜利模式,更为WTA搭建了沟通中国的桥梁,如果WTA期待一个飞速增长的市场,那就只可能在中国,这个市场的背景,也只可能是李娜。  相似文献   

4.
何霞 《新体育》2005,(1):35-37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李娜”两个字,电脑屏幕上弹出的N条资料,绝对 乎你的想象。这也难怪,偌大的中国,“李娜”再普通不过。但是父母给予 姓名,自己打造牌——  “李娜才是中国女子网球第一人。”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孙芳如是说。 “天生就是打网球的,她近乎男性化的球速、落点、角度,在国内女网 手中十分鲜见。”湖北籍网球教练潘兵如是说。 “我是来享受网球快乐的。”204年10月,在广州为中国网球夺得首个 WTA(女子网球协会)巡回赛单打冠军的李娜如说。     没错,就是这位复出后创下中国女子网坛新…  相似文献   

5.
《网球》2011,(12):28-29
虽然她在美网之后只有一场胜利回馈球迷,虽然她总是被各种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缠住无法脱身,但有什么事实能比中国的第一个大满贯单打冠军更重要?对于中国网球有什么年份能比2011更重要?李娜是中国网球放出的天宫一号,她从此被悬挂天边.她引来的仰视可以建设雕像,建设庆功会,建设网球,可以建设体育.可以建设中国的道德水准和文化水准.她成功地展示了个性的力量,虽然个性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东西,个性是中国体育最喜欢埋没的东西,但每个人2011之夏的回忆都如此悠长,我们一起被李娜的炫目性格晃晕。  相似文献   

6.
朱茜 《网球》2011,(12):61-64,60
2011的中国网球承载了太多荣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因为李娜,中国网球第一次昂首站立于中国体育的顶端,正如WTA主席阿拉斯特所说的那样:李娜在法网成为首夺大满贯的亚洲人是2011年最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运用组织系统理论,结合李娜法网夺冠案例分析,论证中国女网"单飞"模式的现实动因、实践启示及改革思路。运动员自组织功能弱化是李娜等人提出"单飞"的根本原因。李娜法网夺冠的启示主要包括三点,即举国体制与职业体育的互补实践是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的有益尝试;"单飞"模式是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现阶段里的必然选择;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李娜开启成功职业生涯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思路是,推动中国网球由"举国体制与职业网球的‘双轨制’"向"融合制"迈进;努力规避"单飞"风险,积极引导单飞球员实现职业网球价值目标与奥运争光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邱友益 《网球》2012,(11):87-87
1 作为亚洲级别最高的综合性网球赛事,2012年中网汇聚德约科维奇、莎拉波娃、阿扎伦卡、李娜等巨星.在九天时间为球迷上演精彩纷呈的网球盛宴。10月6日,李娜和莎拉波娃的半决赛引爆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座无虚席。相比赛场内的人声鼎沸.钻石球场西广场同样是人潮涌动.丰富多彩的嘉年华活动,让广大球迷们流连忘返。其中,2012中国网球啦啦队官方选拔邀请赛更是众多活动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Marina 《网球》2013,(3):147-147
李娜再一次让国人沸腾起来,毫无疑问她是中国网球的骄傲。可面对国人对网球瞬间的热情,真正的网球人在喜悦后往往会感到落寞,毕竟这种热情是短暂的,在经过澳网近半个月的狂欢之后,中国网球还将在孤独中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0.
离娜近一点     
熊凌洁 《网球》2008,(9):44-48
李娜永远是中国网球最奇异的一道风景,你可以说那是好李娜,因为她总在中国网球不精神的时候突然给大家提一口气,你可以说那是坏李娜,因为她时不时地发点小脾气,但你就此认为李娜不可捉摸,那就错了,那只是因为你离她不够近,还差那么一点点。即使是在奥运会连克扬科维奇和大威打进四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个轻松活泼的李娜,她其实很会笑,特别是在远离球场的时候。都说当运动员压力大,但李娜总有自己的方式来化解,她有老公,有妈妈,有那么多喜欢她的人,还有数不清的在奥林匹克网球中心为她守候的球迷。  相似文献   

11.
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李娜充分施展了她的接发球战术,以克制对手的攻势,对其取得胜利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法国2011网球比赛和李娜的简介,分析李娜在法国2011年公开赛中球技表现,尤其对其发球、接发球战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炼其精髓以给网球爱好者或者专业网球人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serra 《网球》2010,(12):28-29
在中国网球突破的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李娜在她的28岁继续生长.她实现了教练托马斯对她的所有预言:从年初的澳网四强到美网前的排名第九。这都是中国选手在单打中的历史最佳战绩.李娜完成了2010年她个人的完美风暴,也给了中国网球新的推动力。在前几年,这样的成绩还只能是一个疯狂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国选手李娜两盘完胜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成为中国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创造了中国网球的新历史。作为李娜的球拍赞助商,BABOLAT(法国·百保力)中国总代理——广州宝力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锦盛先生第一时间接受了我的专访。  相似文献   

14.
近几个月来不断有消息传来:16岁的中国姑娘李娜在国际青少年网球大赛中大放异彩,4月6日在日本福冈获亚洲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亚军;5月初代表中国青少年网球队在世青林亚太区预选赛中获冠军;7月19日又在著名的瑞士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中获冠军……目前,她的世界青少年网球排名已升至第17位,这是中国青少年网球选手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李娜的进步,使正在中国网协少岸网球学校接受培训的小学员们备受鼓舞,因为李娜就曾在这里学习生活过,如今他们当中说不定…·不,应该是肯定地说,还会有像李娜这样的选手从这里飞出。你也许会问,这是怎样…  相似文献   

15.
在悉尼,中国网球又经历了一次挫折。参加比赛的3名女选手,都在第一场比赛中被淘汰,没能实现中国网球在奥运会上“赢一场球”的突破。对此,不论是网球工作者还是网球爱好者,都很遗憾。笔者亲历了这38中国网球选手在悉尼的比赛.深深感到中国网球在走向世界的征途上,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笔者以为,通过大赛,中国网球真正检验了自身的实力,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是有信心的。中国年轻的网球选手李娜在与世界名将桑切斯的对阵中,每一局都有机会,第二盘仅以5:7与胜利擦肩而过。李娜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只是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如对手。…  相似文献   

16.
分手之殇     
温网结束后三天,一名比利时网球记者率先在自己的Twitter上面爆料了李娜和教练卡洛斯分手的消息,在中国的网球媒体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作为中国网坛标志性的当红球星,李娜的职业走向某种程度关系到许多年轻网球记者的职业走向,也关系着根基薄弱的中国职业网球发展的市场推动力。时至今日,李娜并没有在任何官方场合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只是由她的经纪团队出面轻描淡写地确认了这一消息,并且表示尊重李娜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17.
徐磊 《体育科技》2013,(5):40-4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等方法对李娜在2013年法网比赛中与对手接发球技战术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她们所采取的技战术打法、站位、成功率以及得分等方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中找出一些特点与规律,旨在为李娜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指导中国女子网球技战术方面的训练,促进中国女子网球水平进一步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及专家访谈法,对李娜在2013年澳网比赛的发球局中面对关键分所使用的技战术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李娜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指导中国女子网球技战术方面的训练、促进中国女子网球水平进一步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无言 《网球》2012,(2):116-118
这10年是中国网球浓度最高的年代。它融汇了中国网球几乎所有的宏大叙事元素;但这10年又是最能反衬中国网球人生存状态的年代,在一个最好的时代背景之下。除了立于潮头的李娜们,更多的中国网球从业者却并没有活出与之匹配的幸福与尊严。中国业余网球大师杯是其中一盏孤独的灯,一个单纯理想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20.
邱友益 《网球》2013,(4):60-61
2008年,WTA亚太区总部落户北京,这是美国总部(佛罗里达)和欧洲区总部(伦敦)之后,WTA在全球设立的第三个全球性机构。5年后回过头去看,WTA的官员们一定为当年这个正确的决定感到无比骄傲。WTA亚太区副总裁陈述说:“当时,WTA已经看到了中国网球市场的广阔前景,但绝对没有想到中国网球会在后面几年发展如此迅猛。”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网球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网球热潮,2010年李娜、郑洁同时闯入大满贯四强上演双响炮,2011年李娜在墨尔本成为亚洲闯入大满贯决赛第一人,之后在罗兰‘加洛斯历史性举起大满贯奖杯,2013年澳网李娜再夺大满贯亚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