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北地区两类强筋小麦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冻害频繁发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半冬性、弱春性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豫北高产麦区,半冬性强筋小麦品种常年的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日-11月10日,最佳播期为10月1日-10月15日,晚播极限是2月10日,2月份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份播种不能形成产量。弱春性强筋小麦品种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5日-12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晚播极限是2月底,3月10日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底播种基本不能形成产量。  相似文献   

2.
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优化组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小麦冻害频发问题,选用当地两类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半冬性新麦19和弱春性郑麦9023),进行播期播量组合选优试验.每类品种以当地群众习惯播期为中基,差值6 d提前和推后各设2个播期处理;以当地群众习惯播量为中基,播量差值50%各设1个播量处理.结果表明:豫北地区气候条件下,半冬性小麦品种10月7日播种、播量7 kg/667m2为最优组合;弱春性小麦品种10月13日播种、播量8 kg/667m2为既高产又安全(预防冻害)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3.
行距配比和播期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的是不同行距配比对优质强筋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和播期对不同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沉降值、产量及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优质强筋小麦密播时产量和品质均偏优。播期的影响是:晚播有利于优质强筋小麦品质的提高,早播和中播均降低优质强筋小麦品质;但晚播产量偏低。因此,在晚播密播均能提高优质强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众麦998提供适宜播期,以郑麦7698、众麦99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群体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间冬前分蘖差异大,春季差异减小,但这种差异一直维持到成熟期;播期与穗数、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886*.经回归分析,郑麦7698的回归模型:Y(穗数)=759.8-40.2X、Y(产量)=10827-552,7X;众麦998;Y(穗数)=568.6-11.5X、Y(产量)=10235-250.9X.在播量为150kg/hm2的条件下,郑麦7698、众麦998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此期播种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较高的经济产量和效益.播期提前应减少播量,郑麦7698最早不能早于10月5日,众麦998不能早于10月10日;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量,播期每推迟5天,播量增加30kg/hm 2,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不同播期条件下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灾害时有发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最佳播期和晚播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豫北地区10月1。11月7日均属半冬性和弱春性中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最佳播期为10月1~15日,弱春性品种的最佳播期为10月10~20日;若配套栽培管理措施运用得当,可以减小错过最佳播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田间自然条件下,在小麦越冬期对百农矮抗58、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的叶片和分蘖节取样,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其他品种相比,百农矮抗58分蘖节和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整体高于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相对电导率低于郑麦9023、周麦18、周麦22、郑麦7698、豫麦49.说明百农矮抗58的抗寒性较好,这些特点为其高产、稳产、广适奠定了生理基础;同时,百农矮抗58可溶性糖、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较强,可以作为辅助鉴定半冬性小麦品种抗寒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选用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4个氮素水平(施纯氮0、120、240和360 kg/hm2),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稻茬晚播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糊化特性的影响,及淀粉组分与糊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稻茬晚播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逐渐下降,3小麦品种均表现一致。增施氮肥对晚播小麦籽粒的淀粉糊化特性有较大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小麦品种淀粉峰值黏度等糊化参数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N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小麦淀粉峰值黏度等糊化参数与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极显著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氮素通过改变稻茬晚播小麦籽粒淀粉组成含量进而影响其淀粉糊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应运而生:郑麦9023生逢佳境一提到小麦品种郑麦9023,田云峰所长就饶有兴致地谈起了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国解放50多年来农业科研单位在增加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小麦品种更新了七次,上世纪的后叶我国小麦生产保持持续发展,1998年我国小麦生产总量创最高纪录,达到1.25亿吨,超过了全国1.05亿吨的消耗量,但随后就出现了1983年以后再一次卖粮难。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提高沿淮地区晚播小麦生产力,本研究拟为该区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确定适宜的种植群体。方法:选择烟农19(YN19)和济麦22(JM22)2个品种,设置5个种植群体(M1∶75万/hm~2、M2∶225万/hm~2、M3∶375万/hm~2、M4∶525万/hm~2、M5∶675万/hm~2),探讨种植群体的改变对晚播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随着群体增大,JM22产量呈上升趋势,YN19先上升后下降,且相同群体下,JM22产量均高于YN19。2个品种的籽粒总淀粉含量、容重和出粉率表现出和产量一致的变化规律。随着群体的变化,JM22籽粒淀粉糊化各参数表现为上升趋势,YN19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群体变化对粉质仪参数亦存在显著影响,JM22各参数均表现为总体呈下降趋势,YN19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论:群体变化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中麦3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麦349小麦的分蘖、群体、抗逆性均受播期和播量的影响.适期播种,适宜播量,其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种偏早,容易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和倒伏,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安全越冬,且中后期受倒春寒危害.通过寻优,中麦349高产6 900~8 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至10月20日,适宜基本苗为2.11×106株/hm2至2.74×106株/hm2.  相似文献   

11.
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河南科技学院乔榭试验田进行,以小麦品系3015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的播期,研究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品系3015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早播晚播中播.籽粒中磷的含量差异显著,中播比早、晚播含量分别高9.2%、7.4%;钾素含量早播明显高于中、晚播,分别高79.7%、157.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浆过程中,花后31 d之前小麦籽粒氮素含量在3个播期之间差异极显著,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其差异逐渐降低,在花后24 d,小麦籽粒中氮素含量早播比中、晚播分别高2.3%、14.5%,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建议小麦品系3015早播,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关中灌区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本课题组于2003~2004年度对杨凌地区有代表性的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西农283和绵阳26两个小麦品种与郑麦9023等其它品种相比较,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是适合于杨凌及与该地自然条件相近的关中灌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宜在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奖励》2005,(5):30-30
1、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 该项目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该项目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相似文献   

14.
以半冬性小麦新品种百农160为研究材料,分两个年度采用播期、播量单因素及两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和不同播量对百农160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农160的千粒重不受播期、播量影响,但群体、穗粒数、产量受播期、播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百农160适宜早播,最佳播期在10月10日前后;适宜播量为270~360万/hm2基本苗。在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百农160适宜播期仍为10月10日前后,适宜播量控制在315万/hm2基本苗左右,产量最高;若因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保障群体、提高产量,10月20日前后播种,播量增加至360万/hm2基本苗为宜。  相似文献   

15.
高优503小麦品种在10月5日至11月5日范围内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每晚播1天,减产4.4kg/666.7m2.施氮量应视播期早晚不同酌情增减,在10~19kg/666.7m2纯氮范围内,播期越早,施氮量应少,随着播期的推迟,施氮量随之增加.各处理组合的产量,以A1B4和A1B3的领先,即10月5日播种、施纯氮10~15kg/666.7m2的产量均超过500kg/666.7m2,其他各处理组合均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6.
播期施氮量对优质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优503小麦品种在10月5日至11月5日范围内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每晚播1天,减产4.4kg/666.7m^2。施氮量应视播期早晚不同酌情增减,在10~19kg/666.7m^2纯氮范围内,播期越早.施氮量应少,随着播期的推迟,施氮量随之增加。各处理组合的产量,以A1B4和A1B3的领先,即10月5日播种、施纯氮10~15kg/666.7m^2的产量均超过500kg/666.7m^2.其他各处理组合均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栽培试验、示范,研究总结了晚播小麦催芽机播的优点、大批量麦种用于机播的浸种催芽方法、催芽种于遇雨时的控芽技术,以及沿淮地区催芽种子的机播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期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玉米杂交种郑单958(ZD958)和隆平206(LP206)为材料,分别于6月9日(PDⅠ)、6月17日(PDⅡ)和6月26日(PDⅢ)等3个时期播种,比较研究了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期播种的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早播处理次之,晚播处理产量最低。PDⅡ籽粒启动势和灌浆持续期显著高于PDⅠ,同时PDⅡ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PDⅢ。可见,播期主要通过籽粒灌浆启动时间的早晚、灌浆速率的高低以及灌浆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籽粒生长。籽粒灌浆期间有效积温与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平均日温差与启动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玉米籽粒生长期间有效积温不足是晚播玉米减产的主要因素,而早播主要是灌浆期间平均日温差较低造成的。沿淮地区玉米生长的适宜播期在6月17日左右。  相似文献   

19.
1998-1999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旱地冬小麦集水补灌的播期密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3(10月),播期A2(9月24日)与播期A1(9月17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最优组合为A3B2即10月1日播种,播量300万粒/hm^2,产量达3441.0kg/hm^2,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达16.05kg(mm.hm^2),并对A1、A2、A3播期的冬前,拔节期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播期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旱地冬小麦集水补灌的播期密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3(10月1日)、播期A2(9月24日)与播期A1(9月17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最优组合为A3B2即10月1日播种,播量300万粒/hm2,产量达3441.0kg/hm2.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达16.05kg/(mm*hm2).并对A1、A2、A3播期的冬前、拔节期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