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频繁发生且日益复杂的突发事件给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政府部门协作治理的良好实现,政府协调能力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认知、制度、结构和资源是决定政府协调能力的关键要素,通过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的研究分析,发现政府应急管理在思想认知、制度设计、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存在碎片化的现实困境,政府部门协同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优化政府协调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实现,必须从树立正确应急认知、构建完善应急制度体系、整合优化组织部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如何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暴露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机制的缺陷。我国政府应建立危机的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防范危机的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政府应该如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改进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以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明了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媒体在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剖析了我国政府与媒体在应急处置管理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着重对政府应急管理如何全面创新媒体策略,积极应对危机事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不断,严重损害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校园危机管理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工具。本文从高校危机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校园危机的类型及传统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弊端,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组织建立,预案编制,预警系统,危机教育,应急处置,恢复评价,信息披露等六个方面来构建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管理,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亟待加强的重大课题。文章从现代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出发,阐述了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应坚持的原则,并通过构建预控机制、决策机制等提升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管理的水平,以期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损失。  相似文献   

7.
高校传统的突发事件处置观念与模式已难以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转型过程中面临师生危机意识普遍不强、应急预案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落差、常设性的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等困难。为此,高校需要从培育师生的危机意识、建立高效互动的应对组织体系、构建完善的预防法律体系、适应网络时代的追问和加快高校自身的现代转型等方面铺筑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8.
应急能力分析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提高河北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对提高河北省应急管理水平和突发事件应对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河北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河北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闵凯 《成才之路》2024,(11):69-72
完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是高职院校实现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阐释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意义,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应急管理机制、强化校区联动,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制度保障,优化管理理念、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以及关注善后心理安抚、完善事后恢复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是高校治理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管理成效反映了高校的治理水平。文章基于4R危机理论的视角,从危机缩减、危机应对、危机反应、危机恢复四个阶段来揭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短板效应。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危机预控能力是根本;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联动决策机制是关键;建立善后安抚机制,完善危机评估机制是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面对一定时间、有限的资源、不对称的信息等约束条件,按照动态地分析问题、合理地配置资源、实施过程管理等基本要求,通过构建网络化的舆论应对机制、多元化的群体决策机制、规范化的心理干预机制、模型化的决策管理机制、科学化的评估反馈机制,来实现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的常态化管理机制,提高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浅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逻辑生成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环境的非确定性、约束条件的非常态化和决策过程的非程序性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复杂而多变,这给决策者带来极大的挑战与风险。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应急决策方案的良好效果,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决策主体需要从正确的逻辑起点、科学的逻辑方法、有效的逻辑策略和综合的逻辑过程等逻辑生成角度构建明确的应急决策目标指向、合理的应急决策评估机制、动态的应急决策调整方案和积极的应急决策情境交互思维,掌握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认知,形成科学判断,提高应急决策的生态理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突发事件对学校正常的教学、学习生活冲击很大,控制不好还会蔓延到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关键是必须反应迅速、及时稳定和控制事态,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果断有效措施进行处置,防止损失扩大和事态升级。以高校为中心,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为主导,以当前高校现有应急处置机制为依托,建立社区和各相关专业机构及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大社区"机制,是目前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应有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实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思  吴文英 《海外英语》2013,(3X):226-228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已突破了29万人次,而且每年都有数十万名留学生来中国高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学习。随着其数量的增加,其突发事件频发,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迫在眉睫。该研究将结合一定的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案例处置,以文化差异和危机管理为理论基础,分别从留学与留学生之间,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留学生与中国管理人员之间,以及留学生与学校管理制度之间分析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实际应对中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机制,旨在为高校应对来华留学生突发性危机事件提供参考,同时丰富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城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素质拓展、成长锻炼的重要舞台。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学城中的学生社会背景、生源地域、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和生活方式等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和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大学城爆发突发事件的隐患不断显现。切实加强大学城突发事件的预警、决策、处置、保障等工作,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舆情监测、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应急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理快捷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十分必要与紧迫。  相似文献   

16.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需要法律支持,而该法的制定应当基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如预案建设优先,学校与家长的协作、风险导向、标准化应对、弹性管理等等。提高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在于国家进一步重视学校应急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学校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学校领导应急管理意识等等。学校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信息化、精细化、人性化等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在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要高发的严峻现实面前,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课程建设,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认真研究,为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科学防范、正确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新闻危机公关是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健全和完善新闻危机公关机制建设,启动应急预案,建立组织机制,分析研判舆情,规范新闻发布流程,正确引领舆论导向,从制度上保障突发事件处置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校园学生突发事件的原因、应对和预防措施,本文提出应建立和完善校园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机构,制定和完善校园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以提升学校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地防止校园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才能更有效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将高校突发事件纳入到高校危机管理系统,着重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各种机制的设立和协调管理,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