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时代如何加强并优化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对于这个问题,二元对立思维的提问方式是:加强国家认同的关键条件是爱国情感的激发,抑或理性认知的扩展?"情感转向"的研究则强调,情感与理性是连续的统一体,"情感理性"表达的正是国家认同实践对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与工具主义及情感主义不同的是,"情感转向"既肯定了情感的认同价值,又诠释了情感的理性意义。"情感转向"下,国家情感需加以理性的拷问,国家认同的路径应置于情理共构的框架,国家与公民之间互爱的伦理关系则被理解为国家认同双向建构的重要条件。优化国家认同教育,需要遵循合情合理的原则,充分利用理性的制度化教育与感性的生活化教育两条途径,搭建青少年原初的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实践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是一种国民的身份认同以及由此产生归属感的教育。国民教育成效主要体现在国情认知水平和身份认同程度两个层次,国情认知属于低级认识层次,身份认同属于高级的情感层次。本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证研究,目的是探究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教育话语体系中,身份认同是人们获得荣誉感和幸福感的源头,直接支配着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在身份认同视域下,辅导员具有制度身份、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这种多重身份使得辅导员队伍面临以下困境:一是角色冲突,辅导员身份丛集且内部失调;二是效能感低,辅导员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三是理性失衡,辅导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四是增益不足,辅导员社会支持力度低于现实所需。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动力系统、社会支持、职业权威和职业文化等四个层面探寻辅导员身份认同的价值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4.
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学、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等领域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其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分析着重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以达到解释行为发生原因,预测行为前景的效果.这在个人确立身份并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引导个人在差异申确定身份,从语言、文化、记忆等层面完成身份建构,避免个人因在身份认同上与群体的偏离而产生发展的滞后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个人的身份认同,彰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在本质上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学术组织,要按照认识和思想的逻辑来运行。根据学术组织的特殊性,高校教学科研岗位干部"去行政化"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建立学术组织干部专门序列,实行分类管理;全面实行任期聘任制,从级别、身份管理走向职务、岗位管理;取消科研机构及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弱化教学单位及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建立学术民主程序,传承教学科研岗位干部的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基因";建立完善学术权力运行制约机制,防止教学科研岗位干部"主动行政化";大力推进高校管理权力和重心下移,去掉教学科研岗位干部"被动行政化";实现教学科研岗位干部职务与党政管理岗位干部级别的对等互认,保证教学科研岗位干部出口畅通、前途光明。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是由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倾向三要素构成的复杂心理系统。高中阶段学生"国家认同"核心素养指标应表现为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认同和遵守国家的各项制度,认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确认中国公民的身份资格,捍卫国家利益,自觉将自我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多元文化背景对内地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在内地多元文化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母语文化身份。(2)西方文化的学习对内地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一些影响,但不显著。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当今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下藏族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差异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多元文化背景对内地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在内地多元文化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母语文化身份。(21西方文化的学习对内地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一些影响,但不显著。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认同特点.反映了当今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下藏族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差异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湖南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非遗校园传承人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身份识别限于表层、情感归属缺失、行为趋向消极。产生的原因在于培养环境恶劣、责任意识淡化、身份制度不够完善、情感体验遭受冲击。提出可以通过完善非遗校园传承人培养环境、提升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出台非遗校园传承人的身份制度、强化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仪式教育等路径来增进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藏族大学生语言、身份、宗教、习俗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表明,藏族在学生的民族认同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特点。在有些层面上,情感定向的民族认同比较积极,但行为定向不太积极;有些层面上自我定向认同积极,但他人定向不积极;有些层面上微观层面认同比较积极,但宏观层面却不太积极。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虽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但其间渗透着理性思考。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认同特点,反映了藏族化和社会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化融合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感觉识别系统被不断扩展,听觉识别、嗅觉识别、味觉识别、触觉识别以及情感识别等系统成为企业形象视觉识别战略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感情和忠诚。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象征、文化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布朗族是云南省世居的少小民族,探讨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国家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婚姻即景》是当代作家苏童的一部反映两性关系和婚姻家庭生活的文集。作家通过对两性世界的体察、对照和描摹,选取不同的时代作为叙事背景,将社会牢笼中男女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婚姻精神状态通过其出色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技巧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男权社会下,女性在婚姻中被剥夺、被压制后的个体生命的孤独感与虚无感,以及处于婚姻中的男性在压抑、无聊及无休止的争吵环境中的孤独无奈。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类文书,如交通事故认定书、责任事故调查报告、火灾事故认定书等,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应当属于鉴定意见的范畴,但不同于司法鉴定意见。这些文书的制作有法律依据,往往是行政机关或者其委托的组织制作,是行政机关对事物的分析认定,应该是鉴定意见的新类型,姑且用行政认定意见概括,需要予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今的“河南”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含义,作为自然区域的河南在不同的朝代指代黄河的不同流域。河南作为行政区划单位,自秦代以来,在不同的行政制度之下有不同的指代范围。河南这一名称的长期存在是与地名本身的特点和本地的政治形势与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是传统公共行政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政治责任、宪法(法律)责任和政府整体责任几个方面来理解传统公共行政框架下的责任模式。这种责任模式的缺陷表现在:政府作为整体对社会的回应性降低;对于行政组织中的行政领导者而言,只有政治责任,而无管理责任,对于行政人员来说,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公众负责;行政人员自主性差,缺乏负责任的意识。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以官僚制为其体现形式的,当前的行政责任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定位的严重脱节;责任结构体系形式化、片面化;行政人员缺乏道德自主性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胡倩  胡艳 《教师教育研究》2021,33(1):99-107
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为对象,主要是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形成了以国家政策、乡村社会与民办教师为三方互动主体的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身份历史研究的概念框架。继而通过身份追问、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进行了互动中民办教师身份产生、形成与感知的研究。本研究中的身份追问是关于农村民办教师是谁,农村民办教师如何产生的追溯。身份形成研究是关于民办教师身份是如何在国家政策话语建构、确立的,如何在与乡村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身份认同是关于不同时期乡村社会中民办教师身份感知与认同的研究。反思提出:乡村社会更能着力改善乡村教师地位身份;有效融入乡村生活有助维护乡村教师身份角色;强化在职培训学习制度有助于改善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取消行政级别,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建立适应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人事制度;高等教育应设置高校管理专业,从相应专业中吸收优秀毕业生充实高校管理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19.
Many teachers experience a seme of vulnerability in their work. Analysi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biographies, the author reconstructed the main sources of this vulnerability: administrative or policy measures;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school; limits to teachers’ efficacy.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this vulnerability has for teachers revealed its moral and political roots. Vulnerability implies the feeling that one'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moral integrity are questioned. Coping with it therefore implies political action in order to (re)gain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one's professional self and restore the necessary workplace conditions for good job performance. Finally,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 and story telling are suggested as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al successfully with the sense of vulnerability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在学理层面探讨了行政权力的正当性,认为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具有沟通与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行政权力应该具备三层含义:目的性、需要性和非牟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