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长悦 《文教资料》2012,(26):168-169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董氏的"天人合一"思想取代"黄老之术"成为汉代政权的核心统治思想。本文从封建专制系统中统治思想与行政信息主体即公文的关系出发,探究"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汉代公文写作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建筑设计中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强调,正好与传统建筑中的原生态思想相吻合,传统民居建筑中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因此,研究传统建筑中的原生态思想,用来指导现代建筑设计,对现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在具体阐释天道观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应该追溯到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近现代西方占主导的哲学思想是"天人二分"及"人类中心主义",这些哲学理念与现代科技进步相结合,强化了人们"征服自然"、"主宰世界"的意识.当代出现的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迫使人们通过深刻反思,认识到只有树立"天人合一"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才有可能使人类摆脱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儒家、道家、禅宗等各家的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代生态自然观念,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古人人定胜天、物极必反、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结合人类的发展,提出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去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见解,旨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刘艳芳 《海外英语》2020,(8):231-233
道家思想与文化是先贤圣哲以老子思想为根源,在对天地人思考的基础上创立的学说.道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为历代学人所推崇.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道家文化对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意义日益凸显,尤其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犹如一颗东方明珠,光芒四射,为人们照亮了前方的路.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人可以借鉴道家文化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遏制不断恶化的环境危机.这篇论文旨在从道家"天人合一"义理的视角,以特里·威廉斯的《白贝壳》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对其相似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进行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其中蕴涵着传统生态意识。本文从儒道"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发,通过对孔孟、老庄及荀子"天人"观的分析,揭示儒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对"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传统生态意识进行透视和阐释,从而分析现代生态意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借鉴和超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转换,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飞越,必须观照人类的终极关怀,树立人类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根源,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论的精华,同时对西方文化中"人类中心论"和"生物中心论"进行了扬弃。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和谐共存"的变化过程,即可理清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成熟的哲学历程,并揭示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是人类最终渴求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已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和佛教的"万物平等"思想无不闪烁着生态伦理的光芒。深入探讨古代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对现代生态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岩 《江苏高教》1998,(2):26-28,51
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吴岩一、高等教育理念的升华(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升华可持续发展的原生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自然经济脱胎出的朴素的“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13.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14.
在可持续发展上人类正面临和陷入诸多问题和困境之中而难以自拔,人口、环境、社会和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人类及其它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道法自然"、"知常日明"、"知和日常","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解决当今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诸多矛盾问题的良剂.  相似文献   

15.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社会的发展。孟庙是纪念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传承者-孟子的重要场所,其建造过程自然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以孟子及儒学地位变迁为主线,以孟庙建设过程与现状布局为切入点,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探究孟庙所反映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其中,"以人为本"既是对管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也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批判地继承了"中正之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园林美的存在论基础——"天人合一"的讨论引发园林审美的方法论——"自省"的方式与过程,以探究我国园林审美的哲学结构和特征。将中国传统思想精髓在园林的阐发和运作进行研究,以明确我国园林在融通、表达传统生存观上的意义和途径。这也是对传统思想复兴于现代空间构建的一种基础思考。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在我国哲学领域一直是探讨之根本性命题,由这一思想发源而来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模式不仅在哲学上占有重要作用,且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艺术精神具有若干通性。儒、道两家乐论美学思想里不乏"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成为主客体音乐审美品评之间的一种主导境界,更传达出本体存在的人生境界和一种行而上之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20.
动物意象是玛丽安·摩尔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载体。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摩尔《一只水母》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剖析摩尔这一思想的个人性和社会性。同时,探究这一主题在当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