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墨子的“非乐”思想是墨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非乐”思想有其合理性且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分析墨子“非乐”思想提出的背景和“非乐”理论的内容,并总结出这一拒绝美学理论的得失,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非乐”思想,对当代社会也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墨子“非乐”论文艺观的三个支柱是对“力”“强”的关注 ,“兼爱”的道德理论和“准宗教性”的社会模式 ,由其特有的思维方式 ,以及这种方式与“乐”的考察之间的内在关联 ,可得出墨子“非乐”论的实质 ,乃是基于一种政治功利性的“搁置” ,其深层意义则是因为缺乏主体性的体验所造成的偏执。  相似文献   

3.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墨子是否定艺术,不言审美的。本文认为墨子在倡导艺术的社会功利维度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维度。他的美以“用”和“质”为内涵,体现了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墨子“非乐”的背景、实质,及其“美”的涵义两方面论述墨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一系列的哲学观点,为国家的治理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墨子所处时期的社会、人文背景以及当时的音乐发展状况,来探究墨子非乐思想形成的诸多方面的原因以及墨子非乐思想对现下中国社会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万人不可衣短褐”所演绎出来的狭义“非乐”观和“衣服带履,便于身”的广义“非乐”观,是他实用主义的“非乐”服饰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既有相对的进步性,又有相对的局限性。他所揭示的关于“染苍”、“染黄”的服饰审美文化现象与社会风尚紧密联系的学说等,则是对中国服饰美学思想蕴涵的丰富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非乐是墨子音乐思想的主要观点,墨子对音乐取否定态度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对人民无益而有害,故谓作乐是不对的,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移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乐则的错误的。“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思想,音乐艺术所标举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作为“道”的声音的最完美的音乐,庄子把音乐分作“人籁”,“地籁”,“天籁”三类,认为天籁,天乐与道是一体的,是与天和谐的自然人格的本体。  相似文献   

7.
墨子     
《语文教学之友》2014,(6):F0002-F0002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百家有“非儒即墨”之称。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撰成《墨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8.
涂平荣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23-25,46
墨子的政治观和伦理思想共融,形成其独特的政治伦理思想。他主张为政者应以“兼爱”为施政纲领;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政治责任;以“尚贤”为选官之据;以“非攻”为和平之本;以“节葬”、“节用”、“非乐”为政治道德等等,墨子的这些古典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今政治伦理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早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就美学思想而言,提出了“非乐”的主张。墨子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必定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强人民的负担,最终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灭亡。即“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衽之事”(《墨子&;#183;非乐》)。而大量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所造成的现象是:“食之者众,耕之者寡”(《墨子&;#183;非乐》)。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一旦出现,就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在西方,佛拉卡托罗夫认为,诗是把一种“奇妙的而且几乎神圣的和谐渗透到读者的心灵里”,因而使人感到一种惊心动魄的狂喜。在此看来诗的功能就只在“感动”,别无其他。卡斯特尔维屈罗主张诗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娱乐,而“教训”是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事。他的理由是:……诗的发明原是专门为娱乐和消遣的,而这娱乐和消遣的对象我说是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他们并不懂得哲学家在研究事物真相时或是职业专家在工作时所用的那种脱离平常人实际经验很远的微妙的推理,分析和论证……很明显,他是将娱乐看成了诗的唯一目的。墨子生活在农耕社会中,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离不开农业生产。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时代,当然社会是极其看中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0.
以历史的辩证法阐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非乐”,并通过其思想本质来探究这种“非乐”思想的内涵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社会功利.他把“兴天下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他的“兼爱”、“非攻”、“天志”、“非命”、“节用”、“节葬”、“非乐”、“尚贤”、“尚同”等主张。(一)重视人的价值,这是墨子社会功利思想的出发点。孔子的学说开了重视人的价值的先河,发现了人的价值,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引)的思想。儒家认为人之所以有价值,主要在于人是道德的主体,能够自觉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责任的存在物。但是他们轻视“力”,即轻视劳动创造。墨子是小生产者思想的代表,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  相似文献   

12.
墨子与荀子文艺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荀子分别代表墨家和儒家学派展开了关于文艺思想的论争,其文艺观的不同体现了政治观念和阶级地位的尖锐对立。墨子坚持"非乐"观点,宣扬文艺无用论,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荀子坚持以乐辅礼、教化世人的"倡乐"观点,宣扬文艺审美功用论,代表地主阶层的长远利益。后世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就有荀子学说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论"非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墨子“非乐”思想的剖析,阐述了墨子的功利主义音乐美学观,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墨子音乐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乐节用"观是墨子针对消费提出的重要理念,以此观念运用于当代女性消费,可产生正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非乐节用"对现代女性无度消费起到了批评和劝解作用,但是从女性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讲,墨子的"非乐节用"观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墨子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出发,提出“非乐”的美学主张。这种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艺术和审美对人的生命促进的积极意义,但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出发点的,从这个角度说,墨子的审美人生观有积极的一面,其美学思想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乐论》是我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后期出现的一部论乐专著,作者荀况。它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教化作用以及两种相互对立的音乐等方面阐述了儒家“乐教”的观点。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又大大发展了儒家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郭沫若先生曾指出荀子是一位富有独创的大儒。《乐论》一文是荀子为反驳墨子的《非乐》而作,它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有许多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音乐界和文艺界产生过不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是一个博学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汇了先秦多家思想,其中就包括墨子的思想。文章从墨子"尚同"和"非乐"思想对韩非的影响探讨了二者之间通常被研究者忽略的承启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韩非对墨子的接受。  相似文献   

18.
墨子世界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墨子的世界观,目前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墨子提出的尊天事鬼与“非命”这一组命题中,“非命”是主要的,“天鬼”观念只是他思想中的落后成份;并且认为,从形式上看,尊天事鬼与“非命”在理论上似乎是矛盾的,“但如果我们把天命的否定作为内容,把天、鬼的承认作为形式.则他的思想中的优点显然是存在于内容实质中的,而抽空了的鬼神,实际上便成了空话了”(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21页).上述论点实质上是认为,墨子一方面承认“天志”、“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通过“非命”否定了它;否定“天鬼”才是墨子真实的用意,而称“天鬼”只是政教的一种手段.故墨子的世界观不失为唯物主义的.这种观点影响颇大.对此,笔者认为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非乐"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解"非乐"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墨家思想。"非乐"思想异于儒家的"倡乐",因而在倡导儒学的时代易被误解和冷落,但深究其内涵,结合其产生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基础,便能理解"非乐"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墨子的美学思想和政治理想,并对我们的当代社会生活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0.
抽象式比喻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现象 ,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墨子就在总结论辩方法时 ,给比喻下了定义 :“辟也者 ,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举也物”的“也”字 ,王引之云“也与他同”。墨子指出 ,比喻就是用他物来说明此事物的方法 ,并揭示了比喻具有“明之” ,即说明的作用。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进一步论述了譬喻 (比喻 )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夫譬喻也者 ,生于直告之不明 ,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与墨子一样 ,王符认为比喻的作用是“彰之”。这种观点被后世的学者继承下来 ,直到现在 ,许多修辞学专著和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