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字解析     
"体"字由人与本二字构成,故人本曰体. 体与本连在一起意寓深远,汉字真奇妙.本体论是一门大学问,有哲学家称它为"第一科学",有哲学家称它为"第一哲学",地位很高. 哲学论天、论地、论人,实际上主要是论人,所以哲学更是人论.有一种哲学就叫人本哲学,通俗点说,是一种把人的地位看得很高很高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体"字由人与本二字构成, 故人本曰体。体与本连在一起意寓深远, 汉字真奇妙。本体论是一门大学问, 有哲学家称它为"第一科学", 有哲学家称它为"第一哲学", 地位很高。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肖川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提出了不同见解,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新主体"人格培养模式,认为前者在科研方法上忽视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补充、深化与具体化的系统论的知识/信息综合集成方法,难以避免理论应用的单一化与理论间的割裂化倾向;前者定位为现时代理想人格却忽视了时代精神,忽视了中国伦理哲学--"有机论哲学"与当代后现代哲学家图尔明等人的"整体有机论"与现象哲学家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交互主体论",其理论基础待夯实.  相似文献   

4.
段德智教授这部洋洋五六十万言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的超越>是在其具有广泛影响的<死亡哲学>之后就开始构想的哲学,这一哲学一方面要超越他自身的<死亡哲学>,另一方面又要向现代西方主流哲学家关于"主体之死"的思想发难,要能真的实现这双重"超越",世界哲学必定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5.
"才性"、"性情"之辩是魏晋六朝时期形而上学领域持续争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对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心性问题的延续与发展.魏初的"才性论"只论情性之用,至"才性四本"才对"才"、"性"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而学理发展的趋势则是对"性"的概念进一步作本源性的追溯,"才性之辩" 因此在逻辑上发展为"性情之辩".六朝哲学家们进而将此外化为各种具体问题,产生了新的哲学视角与理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黄老之道,内容博大精深,蔚为大观.它以朴素的唯物辨证法为立足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是东方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黄老之道的最基本内容是"无"、"有"二字,试举几例分析其闪烁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芒.一、没有"有"就没有"无",反过来说,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二、"无"中生"有","有"化为"无".以刚胜过柔是刚为柔,以柔胜过刚是柔为刚.三、"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然就不存在"有"、"无"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解析那个"体"字。在简化汉字里,并非个个都简化得好,但这个"体"字简化得不错。它由两个字组成:人与本,人本即体。有学生问我:认知与体验有什么区别?我绕了一个弯,就先请他们用"体"字构词。一构就构出一大堆来了:体察、体悟、体认、体味、体恤、体贴、体谅、体爱(战国时墨家用语)、体验(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用语)。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人类学是哲学人类学发展的"最高点",代表了哲学人类学在当代发展的趋向和潮流.正如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兰德曼所声称的:以往所有的人类学都是文化人类学的前奏,文化人类学才是第一个包含完整人的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是人类学发展的最高点,它是一种未来的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把人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等背景中加以考察,所以它成为近年来哲学人类学讨论的中心.文化哲学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特哈克尔和兰德曼.罗特哈克尔(1888-1965),德国哲学家、人种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有关文化哲学人类学的主要著作有:《人类和种族》  相似文献   

10.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优生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将社会生物学与中国传统的孔门哲学结合,提出了"位育"论。《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安所遂生",就是潘光旦所谓的"位育"。潘光旦"位育"论包括个人"位育"、社会"位育"、民族复兴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位育"四个方面。潘光旦的"位育"论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形式训练"是西方传统语言哲学在语言(语文)教学领域的自然反映.作为18世纪启蒙主义的一种延伸,新人文主义在教学论上采取了"形式训练"的立场,而形式训练说是由笛卡儿等哲学家的唯理论,特别是康德批判主义的认识论与论理学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提出两种文化类型: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了"乐感文化"这个称谓.李泽厚在对<论语>进行解读时提出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这些都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半个世纪以前,英国哲学家罗素谈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说:"中国人似乎是富于理性的快乐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大徐本《说文》小篆或体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徐本《说文》篆体字头下,有时出现另一篆文.许慎把它和古文、籀文一样称作"重文",王筠则称之为"或体",许瀚称之为"小篆之异文",段玉裁则说它是"异形而同字".这些或体是怎样出现的,与正篆是何关系?性质如何,有何意义?本文拟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在哲学史学方面颇有造诣.从司马迁对哲学流派的评判态度、论孔子的历史地位、论先秦哲学流派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哲学史的写作方法等情形,可知:用通变的观点观察学说的兴衰史,将学说的兴废同政治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是司马迁哲学史学的一大特色;<史记>创立了评传体的哲学史写作体例,成为史论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读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厚书读薄,一种是把薄书读厚。我以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当属于应该"读厚"的一类书,虽然它已经是一本30多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它"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是名副其实的"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  相似文献   

17.
"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一种科学育人观,它本质上以学生为本,反映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促进我国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的贯彻落实;它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必须养德和修学,它的关健点是"行"与"上"二字:要着力把握"以德为行"与"以学为上"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简言之就是德才兼备--论"才",业务精能称师;论"德",品行正能为范.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认为,哲学作为最善好的生活方式,是对"真理的洞见",是爱智慧;爱智慧、"洞见真理"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洞见"的"真理"显然与他的理念世界密切相关。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本体、共相、目的和模型,可知而不可感,而其中善的理念则被视为"理念之理念"。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的现代"美学妙悟说",在其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们理解其美学内蕴的一个关键.这个学说昭示着:"妙悟"的渊源在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其内在神韵在于:"妙悟"的根本存在样态是"恒悟",它有情感震动与情感平静两种情态,又有"玄悟"、"顿悟"和"朗悟"三种呈现样态,分别标示着审美的源泉、诞生和真相.这为我们建构现代美学、思考审美及其相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地基,提供了根本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