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在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依据的认识上,主要存在四个分歧性观点:“深化”和“扩大”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是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公有制形式是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本质以及所体现的思想和分配原则是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能用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也不能相反。马克思科学地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区别开来 ,在分析和论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瓜分剩余价值的同时 ,也分析和论证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要正确评价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收入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产生了不少疑惑。从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与分配制度的关系,论证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及现阶段剥削现象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同时对过去的积累的劳动在分配中的地位予以了肯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分配;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参加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所阐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及其性质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种分配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理论.一种是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按劳分配理论,另外一种是按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分配理论.只有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实现单一的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分配方式的改革要从以按劳分配为主转向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本探讨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在今后的改革中,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以上结论的再学习,再思考,一方面要认识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符合马克思一贯的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针对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而带来的贫富差距,要有与之对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价值分配理论,而是价值创造理论,价值分配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探索形成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决定了这些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取报酬。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 ,前者解决的是价值创造问题 ,后者解决的是价值分配问题 ;认为物质生产要素或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评 ,是因为它模糊了价值的源泉 ,掩盖了对劳动者的剥削 ;马克思对“三位一体”所描述的分配方式 ,既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予以肯定 ,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我国现阶段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几个理论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我们当今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客观必然性;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现阶段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方式,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还应该包括按劳动力贡献分配的收入。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 ,按要素分配不存在剥削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是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和逻辑起点.我国现阶段根本不具备马克思所讲的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表述的是与马克思不同的内涵,其实质上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即按劳动力贡献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了我们还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本人是十分重视实证研究的.马克思本人之后迄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经验)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其核心问题是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的必要性与划分标准问题.第一阶段区分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而第二阶段模糊了.这种区分,第三阶段则修正了第二阶段的错误,重新区分两类劳动.莫斯利与沃尔夫关于美国利润率的实证研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证研究方法的一次大争论,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严格区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的公式"的分析,对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否定的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而没有否定其存在的客观性.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原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按要素分配必须用市场经济思维,只有从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从要素商品价格支付这个角度才能科学地认识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包含对人的要素的分配.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点不在于二者的主辅并列、各司其职,而在于充分保证要素商品交易的公平、公正,在要素资源的效率配置的基础上兼顾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使按劳分配原则的精神实质得到切实贯彻.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存于现阶段的经济关系中,这是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共存决定的。以按劳分配为主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基础是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即根据要素所有者投入生产的要素贡献大小获取相应报酬。  相似文献   

17.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生产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决定因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根据,市场经济使生产要素分配成为必要和必然的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教育原理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理论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也成为协调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