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十分重视个人修养,认为人的修养不单单是“隆礼重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格及道德的修养.荀子认为道德的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出“积”的重要性.荀子从人性角度分别阐述了学习中“积”的重要意义、经济方面“积”的实践价值以及政治方面“积”的治国之道.“积”不仅作为荀子“化性起伪”的根本,也体现出了荀子“积善成德”的道德主张.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养情”说是荀子美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养情”是礼义借助于艺术 ,通过对人“气”的影响而作用于人心的过程。“养情”说是对“化性起伪”思想的具体化 ,是沟通荀子关于人性、礼义、艺术三大思想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3.
形象塑造、人格塑造是当前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之一。针对大学生的“八商”教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认识到成才、成功需要“八商”。“心商、德商、志商”是人生之根,“智商、情商、逆商、悟商”是人生之干,“健商”是人生之果,八商共同构建大学生的成才及幸福的人生大厦。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是中国文学的典型特征,王阳明曾有与“茶陵派”“七子派”诗人群体砥砺词章的经历,既能继承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又能接受当时优秀的诗学理论。诗歌创作中,他能广泛吸收唐宋诗的长处,情理并重,故其诗可作为窥探其精神情志的途径之一。阳明在其诗中多次写到“初心”,期望不要负了初心,“初心”就是其思想的真实表露。在诗歌中,“初心”时而指圣贤之志,时而又指归隐之情,看似矛盾而实则统一。他以圣贤自期,一方面积极进取,为道而仕;一方面又归隐讲学,复兴师道,追求内圣。在他身上,仕与隐、内圣与外王,看似对立而实则合一。通过结合其生平经历与交游等资料,解析阳明诗中“初心”的内涵,探讨其初心的矛盾又统一之特性,可揭示阳明之向往隐逸乃是表象,成圣才是目标,如此他方能内外兼修,最终达到无入而不自得之境界。  相似文献   

5.
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年—前二三八年),名况,又名荀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荀况的著作《荀子》,现存三十二篇,保存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著作。他提出“法后王”,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开历史倒车;他反对“复礼”而要求变礼,对“礼”作了新的解释,坚持“法治”路线;他批判了儒家的天命论,否定有意志的天的存在,认为天就是自然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思想;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反对儒家“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等等。他的思想,在法家反对儒家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营销的世纪,要做好营销,经营管理是关键。笔者效法墨子,实践墨学,将墨子的精神、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从五方面进行论述:一、效法墨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二、“兼相爱, 交相利”是企业经营文化的核心;三、经营的成效在“尚贤”;四、“法仪”让经营有章可循;五、“节用”使经营效益倍增  相似文献   

7.
对比英语写作教学中“结果法”与“过程法”的实效,笔者认为“过程法”更符合第二语言 习得规律,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将“结果法”和“过程法”合二为一的新的范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元祐立后由太皇太后高氏主导,她与宰执反复商榷皇后人选、斟酌勘婚之说,力求“要令天下无可指议”,最终决定立“门户静”的孟氏女为哲宗皇后。在高氏与宰执看来,“幽闲专静”的孟氏女可以协助皇帝“正家”“正国”,实现“朝廷安静”“增美国家之治理”。高氏与臣僚在制定立后仪制时表现出的观念差异,反映出朝廷内部对是否效法三代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对荀子礼法思想的关注和重视始于70年代后期,至今有30年的时间了,而这30年的时间又表现为不同的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荀子礼法思想研究的起始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发展期(90年代)、初步繁荣期(进入新世纪后)。学者们围绕荀子礼法关系的性质展开探讨。荀子礼法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其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的问题,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研究周文化,既要注意它的地区特征,又要注意它的时代特征。在新石器时代,若干文化平行发展,学术界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区系。周人夺得了“天下”,并试图凭借政治势力,抟铸一个文化共同体,从此,中国开始有了可以笼盖全局的主文化。但周文化同北方草原文化、江南几何形印纹硬陶文化、西南的巴蜀文化以及江汉地区的楚文化等,相互间仍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已为不少学者论及,我不打算多说。下边只想就周文化的时代特征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西周以前已有夏、商两朝,周文化高于夏、商文化,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这又是仅就周文化的最后发展结果而言的。事实上,夏、商、周三代是在不同的地区、各自独立地迈进了文明的大门,所以,和周文化直接相衔接的仍是原始文化。只是在克商以后,通过吸收殷商文化的积极成果,周文化才开始有了较大的起飞。  相似文献   

11.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论“Lex Sportiva”的法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体育仲裁院的推动下,“Lex Sportiva”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处于发展中的“Lex Sportiva”作为法仍受到各种质疑.通过探讨“Lex Sportiva”作为法的现象存在,分析“Lex Sportiva”独特的法特点,从法人类学、法社会学角度解释“Lex Sportiva”作为法现象的存在合理性,提出“Lex Sportiva”就是一种存在的法现象.并从法的价值、法的有效性、法的合社会规律、法的程序正义和规范的稳定性及可预测性等几个方面进一步论证“Lex Sportiva”作为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Lex Sportiva”具有法的本质特征,是现实存在的发展中的法.  相似文献   

13.
海宁王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一书,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与中国传统的文论相结合,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艺术论,首倡境界之说,又主自然,并以此来作为评论艺术的基本标准,进而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隔”与“不隔”、“理想”与“写实”、“写境”与“造境”、“阅世”与  相似文献   

14.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本心”思想,使性善具有了形上之义.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心之本体”,得出人心至善的结论,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并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又强调了心体的无滞性及其所追求的本然的自得之乐,而这一思想的形成则与其丰富多变的为学经历和坎坷不平的入仕经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释“东西”     
俗称物品为“东西”(“西”读轻声),当与方位南北东西的“东西”有关(“西”不轻读).新《辞源》即由此推想而释义为:“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日‘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乍思之似乎近理,细思却很可疑,因为古人确实习以“春秋”指代四季,指代一年;然而却不习惯于以“东西”概括四方,概括四方的常常总是“南北”.,不惯用“东西”概括四方,正如不惯用“冬夏”概括四季——然则这里总该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在其中吧!就以“春秋”可概括四季来看,这是因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王力主编  相似文献   

16.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从文献来看,真正发挥“内圣外王”之旨的主要还是儒家。“内圣外王”也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这种新道统论虽然有所承于传统儒家道统论,但亦有其现代的新意涵,民主与科学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传统儒家道统论还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大都主张“内圣”开启“外王”,坚持“内圣”与“外王”的一致。熊十力虽对“内圣外王”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但仍然局限于此。“内圣开出外王”的命题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上其实现的可能性的概率几乎是零。其实,内圣与外王不一不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会得到改造。也就是说,不是“内圣”开出“外王”,而是在“外王”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以外王的事业功效充实心性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圆满的内圣人格。  相似文献   

17.
经久不衰而又朗朗上口的韩愈名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及荀子的“学不可以已”等古人有关劝学的垂训,当吟诵之余总感余味绵绵,而读及“勤于治学”和“严于治教”等名句又觉若有所思。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甚至也有人认为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故漠然视之。为此,借“教育教学大讨论”之机,笔者就“勤学严教”进行了重叠思考,以此就教于各位高明。一、“勤学严教”是教师内在秉性和成长的要求其一:学校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殿堂,教师就是这个殿堂里的普洛米修斯。要高擎人类文明的圣火代代相…  相似文献   

18.
2001年6月12日,武汉市教委继5月底在汉南区成功举行“三名”研讨动员会后,又在江汉区举行了武汉市中小学“名模、名法、名课”现场研讨会。市教委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一是对江汉区积极深入开展“三名”活动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推广其经验;二是通过此次活动对全市“三名”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而深入地宣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校“两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但由于“两课”在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足。因此,探索新思路,成为高校推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一部最早记载夏、商、周时期统治者活动的历史文献,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史发展的源头。它以记言为主,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上古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该书中的"五誓"就是统治者宣扬治国思想的典型之作。从治国思想核心的天命观、任人唯亲和选贤举能的任命观、严厉惩处的军纪观和不得外戚干政的执政观四个方面,对《尚书》中体现的上古时期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