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不实报道就能让农民桔子卖不动""一篇虚假新闻足以阻挡上市步伐""一波走偏的舆论竟能导致社会不敢扶老人"……行走在基层,总能听到不少人对新闻不良现象的吐槽。他们的微观感受,在媒体那里折射的正是道德滑坡的笔端、责任缺失的镜头和没有灵魂的点击率。可以说,正是这种"新闻雾霾",把社会生活空间污染了。而这个污染的源头,则是从一些媒体人的心灵蒙尘开始的。如何净化心灵?如何强化职业伦理?如何让道德约束刚性起来?新闻  相似文献   

2.
对于真正的新闻人来说,"走基层"原本就不是什么任务,而是一种职业选择。新闻不分"高层""基层",有新闻的地方,就应有记者的身影。但不得不承认,过去很多年,比如农村等我们通常认为是基层的地方,新闻出现的几率或所受关注度和城市相比,的确有很多不足。经过这几年"走基层"的强调和纠偏,有更多新闻工  相似文献   

3.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  相似文献   

4.
当下新闻评论出现的一些问题,既源于评论者在专业性上的不足,同时也凸显出其在伦理层面上的某种缺失,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笔者列出一份评论的伦理"负面清单",包括"唯快不破""断章取义""利益代言""常识滥用""道德优越""话语伤害",相应的,提出时效的伦理、事实的伦理、立场的伦理、专业的伦理、视角的伦理、话语的伦理,共6个方面的伦理问题,以廓清认识,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5.
一、记者职业道德概念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活动中所应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对记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人",交游广泛,经历丰富,生活内容多变。记者的双重身份(公  相似文献   

6.
新闻道德的终极意义不在道德自身,而在于社会整体的利益;新闻道德的目的,就是以"道德的方式生产新闻"和"生产出道德的新闻",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新闻道德自然是新闻传播业健康发展的手段和健康状态的精神标志.  相似文献   

7.
秦恒 《新闻前哨》2014,(7):33-34
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保障社会平稳运行和发展的手段,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也不例外,道德约束与道德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控制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概念所谓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传播职业的新闻人,在长期的职业实践和新闻传播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关系的总和。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在新闻出现后人类在实践中,由于工作需要而总结出来的.是源于最早期的一些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9.
李佳 《传媒》2014,(20)
正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许多年以来,新闻传播的效果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新闻传播界高度重视的问题,他们投入大批力量研究,并在实践中摸索,出现了"可读公式""文章通俗性指数"以及"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选择性因素论"等等,力图找到一条能更好地适应传播对象的新的传播路径。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现状看,我们对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线""基层""民声""民情",成了最近两个多月来媒体上出现最多的高频词。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始后,全国新闻单位闻风而动,编辑  相似文献   

11.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勤 《中国广播》2016,(7):43-46
融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如何运作?浙江之声、浙江新闻广播变革新闻运作模式,从原有的"媒介传播格式转型为按照新闻本身的格式做新闻"。"新闻宣传从稿件时代迈向多媒体运作时代",把互联网的"链接""放大""互动"等传播理念植入广播新闻运作,以新闻行动强化频率的新闻品牌。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专业主义激情”——新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新闻界充斥着"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时,"不公平"的竞争平台,"不对等"的价值收入使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步伐沉重了起来;当职业责任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公众的舆论压力与内心的矛盾冲突更使新闻从业者徘徊不前;当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相互冲突时,思想认知的误区常常使新闻从业者陷于两难境地.这所有的一切,都会造成新闻从业人员的"无激情"工作状态--这是很可怕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点",专业上即是"新闻由头",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党刊一直以来以报道党的建设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党建工作经验和信息为主,和报纸、新媒体等比起来,仿佛新闻性不是那么强,需不需要找"新闻点",怎么找"新闻点",并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相似文献   

15.
闫淑慧 《今传媒》2016,(12):33-3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有时新闻媒体通过一些正常的采访形式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就大显身手了.隐性采访能使记者获得更加丰富、真实的新闻素材,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新闻实践意义,但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它并非"通关令",本文现就徐州台广播电视具体栏目为例,试从法律、道德伦理角度对隐性采访做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传媒资讯     
《新闻前哨》2013,(6):6
《央视新闻》赶搭"移动快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十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正式人驻拥有过亿用户的搜狐新闻客户端。这是《央视新闻》继微博、微信之后在移动新媒体浪潮中的又一次"大动作",意味着《央视新闻》品牌已延伸到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三大新媒体领域。作为首个使用搜狐新闻客户端"流媒体"模板的电视媒体账号,《央视新闻》可以实时更新内容,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新闻,并充分利用"视频""图文""组图"直播"等多媒体形式对新闻进行  相似文献   

17.
闾丘露薇对柴静的采访方式和采访观念的批评引发社会争议,这个话题关系到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身份定位,前者推崇"置身事外",后者倡导"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反映了当前电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介入传统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媒介接近权"和"传播参与权",新闻话语体系和传播模式发生改变。本文对"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做内容分析,发现议程设置功能减弱,新闻专业化程度降低,但舆论引导功能并未丧失,网络社交媒体新闻传播趋势是个性化而非娱乐化,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9.
谈及美国的战时新闻控制,"言论自由""看门狗""第四种权力"等相关词汇总会让"美国不存在新闻控制"的观点不时泛出.那么,美国是否存在新闻控制与战时新闻控制?如果存在,其社会合理性何在?对此,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20.
"不只一种观点"是某电视台一个新闻谈话栏目,像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铿锵三人行",以观点取胜,深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