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2.
<正>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在此居住了三个年头,直至大历三年春,离夔州下江陵。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共作诗四百余篇,占生平创作的近三分之一。毫无疑问,夔州时期是他一生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创新精神。然而,对于杜甫的夔州诗,历来有一种不公允的评价,例如朱熹就认为夔州诗“自出规模不可学”,“郑重烦絮”等等(《朱子语类》)。然而,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研读原著,不难得出结  相似文献   

3.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的生活,虽不愁饥寒,但总的说来仍是愁困潦倒的.特别是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日渐转坏,诗人的心境遂逐日不佳,甚至感到在夔府孤城活不下去,而总不免要惦念着“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是,他又不能很快脱离这个地方,直至大历二年  相似文献   

5.
杜甫在夔州只住了一年零九个月(766四月—768正月)就搬了几次家。他究竟搬了哪几个地方?它们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又为什么搬?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研究杜甫在的夔州的思想和生活不无意义。历来注家已作过许多有益的考证,但也有一些可能由于对白帝城和夔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缺乏实地调查研究,故难免偏执一说,或人云亦云。这自然与年代久远,缺乏实物资料(如陆游在东屯高斋见过的“大历中故券”)分不开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杜甫的诗作入手,结合夔地的具体环境来进行探讨,作  相似文献   

6.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7.
杜甫夔州诗是值得研究的。诗人自大历元年(766年,55岁)春来到夔州,到大历三年(768年,57岁)春离开夔州,在这里住了两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59岁死去),身体很不好,患有肺病、糖尿病和风痹等病,牙齿掉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老人。但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却极勤奋,短短的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并且多是长篇,约占他一千四百多首诗的三分之一。这些诗在思想上仍然是忧国忧民的。特别是在艺术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居住时,西屋邻居有一位老寡妇常到屋前来打枣子。杜甫同情老妇人的境遇,总是任她随意食取。这年秋天,杜甫从瀼西移居东屯,把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位晚辈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了以后,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写于大历二年秋。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地却发生藩镇内乱。诗人告别了逍遥的草堂生涯,买舟南下。辗转流寓夔州。夔州即今重庆奉节,雄踞瞿塘峡口,据荆楚控巴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一时期的杜甫漂泊西南,弟妹离散,故友凋零。疾病缠身。于登高之时赋诗描尽秋声秋色,写尽秋士秋悲。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中旬,杜甫放弃了他晚年最后一个生活据点夔州草堂,带上一家人由白帝城放船出峡,二月到达江陵。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的从弟杜位也正在卫幕中办事。他的朋友郑审是江陵少尹。就靠着这些关系,杜甫在江陵淹留了几个月。但是,这些亲友给他的帮助实际有限,诗人简直是过着一种求乞的生活,所谓“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老了。最  相似文献   

11.
《夔州杂诗》是王光祈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在用事用典、咏景咏物等方面对杜甫的夔州诗多有化用,乃是承继先贤遗风的王光祈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开始成熟的表现。参照王光祈创作《夔州杂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其生平事迹和相关传世文献,对《夔州杂诗》作出论析,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此中所现的与王光祈精神志向渊源相系的人生图景。  相似文献   

12.
从生存论美学的视角来剖析杜甫夔州政治抒情诗的价值,可以看出处于政治与生命双重绝望中的杜甫正是从诗中获取价值替代性补偿,从而作为衰残生命的价值支撑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草堂期与夔州期写景诗风格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在草堂时期创作的写景诗多呈现萧淡婉丽的风格,同时这些诗作也渗透着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体现了诗人一贯的沉郁之风。夔州时期,沉郁之风表现为意蕴更加深沉,且面临夔州山川风物,呈现出奇拔遒壮的风格。而草堂期形成的萧淡婉丽之风此期发展为更加细致入微,清新婉丽。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唐代诗人李远的故乡,从其自称的祖籍地陇西开始,直至以后他人所言的蜀地、夔州、云安,论者或语颇寥寥,或并无实据,并不能让人信服。但李远三首乡愁题材诗《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长安即事送友人》、《送人入蜀》包含有较多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据此确定其为夔州云安人。  相似文献   

15.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姚菊 《天中学刊》2014,29(6):71-75
杜甫诗歌具有“真性情”的特点.首先,杜诗中的自我形象极其丰富真实,而且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其次,诗歌呈现出作者的心境之真,这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内心独白诗中,夔州以后尤多;再次,杜诗之真与陶诗不同,陶诗之真是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具有一种哲理精神,杜诗之真是对生命悲欢离合的体验与记录,具有一种实践精神.在固穷安贫的主题上,杜诗对陶诗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陆游创作九千三百多首诗歌,部分具有气象史料价值。陆游从乾道六年至淳熙七年的十一年里,漂泊辗转于蜀地,较为真实全面地记录了蜀地周遭城市的气候特征。自山阴去往夔州的路途上,秋日高照,秋雨凄迷,秋霜凛凛,冬雪寒冷。夔州夏季苦热,暴雨倾盆,雾瘴难散。成都冷热适中,时有夏洪发生。淳熙八年始,陆游定居在山阴,浙江四季分明,春暖秋凉,夏天暴雨,冬天出现暴雪,为当今探讨宋代气候特征提供了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夔州所作的《秋兴八首》多被认为是感慨国事的佳作,其实老病交加的他在《秋兴八首》里还委婉地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凭借着"意象"的多义阐释和"色彩词"情感表达,他将"感慨国事"这一条明线和"愧念妻子"这一条暗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被贬谪放逐远州23年,创作了许多经济生产民俗诗歌,内容新奇,形式多样,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唐时期朗州、连州、夔州三地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习俗,具有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我国“诗圣”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一首“感时抚事”之作。诗人因看到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唤起了对公孙氏年轻时的美貌及精湛舞技的回忆,引起了对自己身世、国事的联想。该诗反映了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全诗气势雄浑,浏漓顿挫,豪荡感激,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之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