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佑美 《中国科技信息》2010,(2):197-197,199
课程的社会性与学习者个性的统一,这是当代许多国家课程改革力求实现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诗词教学校本教材的研究与改革,依托中华诗词之国粹,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明理,以诗砺志,以诗冶情,以诗化人,创建了以诗育人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2.
提起诗,人们总是想到它那音乐般优美的韵律,似乎诗更适合于朗诵和聆听。事实上,有一种诗是用眼睛(视觉)而不是用耳朵(听觉)来欣赏的,它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在纸上,而这图画正是全诗的魅力所在。诗人用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诗就叫视觉诗(Visual Poetry)。视觉诗可按时代的不同分为三种:模仿诗、象形诗和图画诗。  相似文献   

3.
这是刘更另院士当年写的诗:“群匪用心毒,螂臂敢挡乘!此去归何处?乾坤任纵横!”当我询问刘更另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时,刘更另说,这首诗写于1949年5月14日,他当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联盟。在革命的熔炉里,他的心中充满着斗争的豪情。  相似文献   

4.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脍炙人口的观瀑诗。瀑布之美,古来共谈。我国的观瀑诗远不止李白这一首,瀑布更不止庐山这一处。据初步统计,我国的大小瀑布至少有数百个,瀑  相似文献   

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清明》,每当读起这首诗,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想亲眼看一看杏花树的真实面貌。然而,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呢?  相似文献   

6.
王平 《科教文汇》2008,(13):161-161
阮籍是魏晋易代之际诗人的代表,也是正始之音的标志性人物。他创作的政治抒情组诗《咏怀》诗是研究他思想及诗歌风格的重要资料,八十二首《咏怀》诗清晰地表明了阮籍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思想的转变。同时这也是研究这一历史动荡时期士人一心态的绝好诗歌材料。  相似文献   

7.
《滕王阁诗》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王勃的名篇,为人们所传诵了千百年。然而对于这首诗许多人都存在错误的解读。主要包括对《滕王阁诗》与《滕王阁序》关系的误读以及对《滕王阁诗》思想感情的误读。本文旨在依据前人的研究,匡正这两点误读,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家王蒙在一个电视文学讲演中,谈到任何创新,都是对平均数,都是对思维定势的挑战。文学创作是创造,所以文学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平庸、呆滞,就不是文学语言了。文学一定要对语言创新。譬如台湾作家李敖在谈他坐牢的日子,仍然能放开心境,非常干脆地和外界隔绝,不必靠外力支援,避免自己成为外界的“函数”。你看这“函数”二字,本来是数学语言,李敖把它用在这里,多么新鲜贴切,一下将这句话点化成了诗。诗是什么?一般定义为形象精练的韵文。但一位诗人很有创造性,它给诗下的定义是:语辞的处女。诗是“语辞的处女”,真是标新立异,把诗的特质,一下…  相似文献   

9.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以这句诗来理解鞠章网是很贴切的.他曾经做过和正在做着事情就是对这句诗的生动诠释,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土地上刻写人生的价值,他将全部的心和力献给土地上的人民。  相似文献   

10.
《野有死麕》是《诗经》中动人的一篇文章,历来对此诗的主旨理解不一,这对此诗的性质很难定性,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疏理,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吕方源  刘丰丽 《内江科技》2007,28(4):31-31,33
李白的《长干行》是有名的乐府诗,表达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之情,有不少西方诗人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传,但是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再加上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译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本文旨在探讨译诗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期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首诗。  相似文献   

12.
悼亡诗特指丈夫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代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尽管有封建礼教严格的守丧制度和尊卑观念,但是还是阻挡不住中国文人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因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人伦之情.悼亡诗的丧葬词汇是非常有特色的.作者往往不直接说"死",而是采用比较委婉的说法,或者运用比喻的手段,曲折地表达对妻子的哀悼.这既表达了夫妻间的恩情,又照顾了作者不愿接受残酷现实的心理,痛失爱妻的伤痛就在简单的几个字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月光如泻笼江干,一曲离歌秣陵关。星火危崖采石渡,紫烟青霭铜官山。三载征程兴未尽,期年伏枥当思还。此身许国无多求,乐在图书山水间。”这首诗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常印佛院士的第一首诗作。立足地质,科学报国,这是他在风华正茂之际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写了诗后,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发表": 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  相似文献   

15.
朱彪军 《科教文汇》2011,(4):I0001-I0001
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著名的诗《在地铁车站》这样写道:“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这些年,每到节日期间,我在车站看到那些涌动的人群就会想到这首诗。我喜欢看庞大的人群中浮现出的一张张脸。这些脸是最为生动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李梓云 《科教文汇》2008,(20):231-231
弃妇诗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妇女被丈夫抛弃这一普遍现象的反映。诗中形成的弃妇意象不仅表达了一种在男权意识已渗入骨髓下即性化了的附庸意识,也潜在着宗法礼教压抑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李玉梅 《科教文汇》2008,(7):150-150
《雪夜林边驻足》被其作者本人称作是“一首最值得记忆的诗歌”,也广受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从语音韵律、选词修持、蕴含意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探索其中蕴舍的哲理,体会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胡艳兰 《科教文汇》2009,(20):84-84
孔汝煌先生为青年学子,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写了一本书——《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细心的读者耐心品味,也许能够体会出作者之所以为这本书取一个既传统又现代题目的良苦用心。笔者粗解,作者的主旨,即是想通过诗教互动,在帮助青年学子增进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方面能有所裨益。这就把诗歌与素质教育这两个话题,很自然地联系、统一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9.
弃妇诗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妇女被丈夫抛弃这一普遍现象的反映。诗中形成的弃妇意象不仅表达了一种在男权意识已渗入骨髓下即性化了的附庸意识,也潜在着宗法礼教压抑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于梅  高佳琦 《今日科苑》2009,(12):178-178
如果要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歌作一个总体印象的判断,我想用"疏离"二字来概括,或许不会相去甚远。正式由于这种疏离,使它招来了种种责难和非议;也正是由于这种疏离,使一些人认为这是诗的一种复位,回到了诗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