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依照法律授权,检察机关是侦查职务犯罪的唯一主体,其他任何机关、团体都无权行使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权。纪检机关在查处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案件中发现有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也应移交检察机关。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纪检监察证据证据能力的判断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的言词证据并不能作为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只能作为司法机关调查取证的一种线索;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的实物证据,由于具有不可重复性,可以根据诉讼的特点进行审查、转换作为有证据能力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贿赂案件证据形式和特点的分析,说明了证据问题是处理此类案件的主要问题;章着重研究了贿赂案件的证据分类、体系以及证明标准,指出司法实践中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章还进一步对设立和完善贿赂案件证据规则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犯罪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动摇社会经济基础,已成为我国刑法的重点打击对象。证据是一切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诉讼实务中最根本的问题。为此,如何发现和收集经济犯罪证据对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必须明确经济犯罪证据的收集原则,并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证据。  相似文献   

4.
受贿案“一对一”证据的认定原则及方法,仅仅是针对一般案件而言的,并不能适用受贿案件中的一切情况。在受贿案“一对一”证据的认定问题上,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绝对、片面地追求固定的模式,用一个不变的标准去衡量。  相似文献   

5.
侦查实验笔录的运用是侦查实验的核心问题。文章试通过对侦查实验结论证据属性的分析,明确侦查实验笔录的证据资格,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实和法律层面对侦查实验笔录的完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侦查实验在侦查以及审判中发挥其特有的证明价值。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对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已作出专门规定,而《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诉证据规定》中都没有有关其他类型证据向民事证据转化的规定,这是立法上的缺失。司法实践中行政证据向民事证据转化是现实的需要,在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等类型案件中不仅能解决举证困难、保障当事人诉权,还能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这两类证据之间的转化,有相关理论基础,但还需在立法上进行完善,制定具体的证据转化规则。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公安机关从程序、证据、法律意识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侦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但由于某些案件犯罪分子对抗性、隐蔽性较强,加上侦查机关经费短缺、警力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不少侦查终结的案件在程序、实体、证据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瑕疵,部分案件达不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程度,少数案件甚至成为疑难案件,难以得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两院三部颁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均对检察机关审前排除非法证据的职责予以明确。但有关检察机关审前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定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审前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程序有待规范。为强化检察机关对审前非法证据的排除,应从规范检察机关职权行使、健全检察介入引导侦查取证机制、规范检察官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努力,同时对排除程序的启动、非法证据的审查及审查后的处理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9.
2012年《刑事诉讼法》赋予技术侦查证据以证据能力,但由于技术侦查证据规范的不完善导致技术侦查措施面临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滥用风险,并引发了三大层面的价值矛盾,即保守秘密与人权保障的矛盾、证据价值发挥与司法资源合理配置的矛盾、真实发现与程序正义之间的矛盾。矛盾冲突的化解有赖于制度的力量,技术侦查证据规范本土化的构建思路为:对证据审查模式进行梯度设计、明确技术侦查证据使用的决定主体、构建非法技术侦查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6,(3):107-110
技术侦查在当前的犯罪侦查中是一种新型且很有必要的手段,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此也有规定。然而这种侦查手段是一种特殊情形下才能使用的手段,因此,通过该种手段取得的证据也具有其特殊性。任何事物都包含两面性,我们在肯定该手段效用的同时还应看到存在的问题。现从通过技术侦查取得的证据入手,分析了该种证据的特殊性、效力认定及对其如何进行规范,从而使该种证据更加规范,在审判中得到有效运用。公诉机关应从证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关联性角度对技术侦查证据的特殊性加强证据审查,积极探索技术侦查证据的审查规则,对违法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以保障辩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在司法实践中,监听这一侦查手段正越来越被广泛运用,但在打击犯罪的同时,监听也严重侵犯着公民的隐私权。长期以来,我国的监听立法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理论界对监听记录是否具有证据效力也存在着不同看法,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监听这一侦查手段的运用。研究监听记录的证据效力,就在于解决司法人员在实施监听过程中面临的证据困惑,以达到进一步规范监听侦查行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5,(4):96-103
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证据合法性问题往往被真实性问题所遮蔽和替代。这不符合定罪量刑的证据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共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目的界定不清晰以及对"合法性"的界定不明确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我国刑事司法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应该赋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单一目的,通过提高侦查人员的侦查能力降低口供的证明作用或者线索作用,将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统一在证据证明的标准内。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新刑诉法恢复了庭前移送案卷制度,使得庭审法官在庭前已经接触到了包括非法证据在内的所有证据,而证据的合法性问题和案件事实问题在我国是由同一审判庭进行审理的,使得非法证据对庭审法官心证形成的污染一直持续到后期整个庭审过程。所以,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就案件中的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单独交由上一级法院进行审理,切断非法证据与案件事实庭审法官的联系,是防止庭审法官"心证"受到污染的良策,即非法证据排除问题最低一级的审理法院为中级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4.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这两个概念来自于不同的话语系统。文章主要探讨传闻证据的概念,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的关系。以及进一步划分传来证据。明确传闻证据的内涵在我国诉讼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层出不穷,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均认为电子证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电子证据在民法中的地位如何,是属于视听资料还是书证,或者是具有独立的法律定位,这在立法上以及审判实践中均有矛盾。为此,笔者就此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证据不是(案件)事实,但证据与事实存在内在联系,即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是,证据本身并不就是事实根据,“根据”也并不等于事实。证据之所以能够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基于证据蕴涵着事实信息,通过事实信息能够揭示证据事实,查明案件事实。事实信息就是存在于证据中的那些能够据以做出事实判断的信息。事实信息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事实信息既是证据存在的前提,又是证据事实得以发现的根据。控辩双方收集证据并从中识别和收集事实信息的证明活动,法官对于证据和事实信息的认定和运用,是整个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诉讼中的事实都要靠证据来证明。整个审判的核心应当围绕着举证、认证、鉴别、分析和认定展开。律师的全部业务活动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围绕案件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正确运用法律。证据是律师参与诉讼、进行诉讼的基础。证据对于律师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直接的作用。律师证据的收集、审查,是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基础,是律师举证、质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刘志安 《函授教育》2001,(1):99-100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但是案件事实一般情况下不是依靠某项孤立的证据就能证明得了的,必须建立起完整的证据体系,各项证据间紧密衔接相互印证,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证据的作用,使案情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19.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在诉讼过程中能够用来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明材料。证据材料以提供原件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一般基本原则,在证据材料为复制件的情况下,只有在其他证据的旁证相互印证时,才能够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予以采用。  相似文献   

20.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但是案件事实一般情况下不是依靠某项孤立的证据就能证明得了的,必须建立起完整的证据体系,各项证据间紧密衔接相互印证,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证据的作用使案情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