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提及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我们都知道他来中国后通过翻译《几何原本》给我国传入了流行于欧洲近两千年的欧氏几何。其实,利玛窦不仅在中国传入了几何,而且也传入了其他一些科技知识,比如说关于地图的知识。1602年,利玛窦和李之藻(1565-1630年)在北京共同绘制了一幅大型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亚平宁半岛"汉语热"不断升温。在意大利,开设汉语专业或课程的大学已超过40所。报考汉语专业的学生逐年递增。以罗马大学为例,2008年至今,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此前30年的总和。许多中小学也争先恐后地开设汉语课程。在意大利,学习汉语有历史渊源。早在700多年前,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就描绘了元代中国的富庶和文明,使西方人对遥远的中国有了形象生动的认识。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学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期间穿着的服装由僧服改为儒服这一事件从最初的传教活动与策略的转变、"改服"始末及"改服"事件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出这一事件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先把“Geometry”译作“几何”。  相似文献   

5.
肖霄 《考试周刊》2013,(37):19-20
<正>油画,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早在400年前,西方意大利天主教利玛窦等传教士到中国游走传教,把西方油画带入中国。到了清朝时期,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并且有些在宫廷供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艾启蒙,法国人王致诚等。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奴仆)曾受皇上的命令,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也有一些留存的作品,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名声蜚卓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583年来到广东,直至1610年去世,一直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宗教和文化活动。在此27年间,他一方面给当时隔绝于世界的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西学东渐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另方面他也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介绍到欧洲,为西方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古老的中国文明在西方的传播作了重要贡献。利玛窦1552年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城(Macerata)一个中等的望族人家。七岁入当地教会学校,16岁时,聪颖过人的利玛窦学完了学校的全部课程,父亲便送他到罗马学习法律,希望他成为一个律师。在罗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学近代化起点的标志被认为是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然而,我国科学技术近代化的主要任务是由受过西方科技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完成的,他们使近代科学逐步走向制度化,构建了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基本体制和形态,并将科学教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晚清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沿袭了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儒、耶两教的共性,进行佛、耶对话,提倡知识传教,形成与同时代的传教士不同的观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时期,许多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出于传布宗教的目的,以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为手段来吸引中国人,取得中国人的信任,于是一些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传到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中在地理学上,影响最大的当属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最先传到中国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见人教版义务教育中学教材《中国历史》170页).  相似文献   

10.
明万历34年(公元1606年)秋天,在北京的一所宫殿式房子里,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正在合作翻译一本欧洲古典数学名著,这就是古希腊文明时代大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本书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于第二年春天译成前6卷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次翻译西方科学专著,它标志着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开端。不仅如此,这件事还给此后中国数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得了解《几何原本》究竟是怎样一部书。  相似文献   

11.
《今日中学生》2011,(7):76-76
现在的汉字都有拉丁字母注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历史缘由。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了。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汉语,就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后来,  相似文献   

12.
<正> 西洋绘画输入中国为时较早。据《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初唐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罗马基督教徒阿罗本经波斯携带过经象来中国长安。宋明以后,由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此同时,西方宗教势力也乘机而入。明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相继来华,都带来了不少宣传宗教的西洋美术作品。一六零二年,利玛窦上神宗表文曰:“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雅琴一张,奉献于御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书是公元一世纪纂编的《九章算术》,共收集了246个问题的解法。 我国最早翻译的西方书籍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它是由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于1607年在北京出版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眼中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何原本》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16世纪末传入中国,全书共15卷。科码窦与徐光启合作将《原本》前6卷译成中文。1856年,李善兰与英国人传烈亚力合作,将全书15卷译成中文。西方数学传入中国伴随着尖锐的斗争。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意义下的“工具”,而是与我国固有文化极不相同的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利玛窦与《几何原本》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玛窦在华传教期间,一直非常重视翻译《几何原本》的工作。1606—1607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将《几何原本》译成中文。虽然作为一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只是把介绍西方文明作为弘扬基督教的手段,《几何原本》也仅译出前六卷,但对中国近代科学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儒"利玛窦,作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桥梁式的人物,是明清之际较早进入中国的来华传教士。在其传教过程中,鉴于中国文人阶层"多关注书面语而少直接面谈"[1]29的学术习惯,为了适应文化环境和更好地传教,利玛窦与当时儒士合作著译了大量作品,其中囊括了科学、人文、宗教等领域。后世对其人及著译作品的关注和研究也是历久不衰。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源对1996年到2015年间关于利玛窦其人的研究作整体爬梳,并对其著译语言研究就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对翻译学领域的贡献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以呈现其发展轨迹、研究现状和有待深挖的空白点。  相似文献   

17.
澳门开埠至今四百余年,本世纪60年代澳门经济开始起飞,1963年到1992年,年增长率为29%,大大推动了一直低徊的教育。进入80年代,教育事业有了明显的改善,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今年澳门即将回归祖国,澳门的情况为国人所关注,澳门的高等教育情况更为我国高教界所重视。前不久,中国教育报刊社代表团应邀对澳门进行访问,对其做了初步的考察。澳门的高等教育可以追溯至十六世纪,当时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熟悉中国礼仪,同时为了培养中国的神职人员,在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和范礼安的影响与建议下,159…  相似文献   

18.
近代女子普通教育的滥觞,与西学东渐有密切联系。17世纪初叶,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首的一批欧洲耶稣会教士航海东来,在传播宗教思想的同时,向中国社会输入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中西思想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由此产生。传教士通过其学识和科学素养,“以学术为媒”,引导大批信徒在中国社会不断地发挥作用,他们的精神渗透也同时在中国妇女界展开。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趁西方列强用炮舰轰开中国大门之机,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攻势,他们创办女子普通学校,在占人  相似文献   

19.
一、钢琴价值观的演变 钢琴源于欧洲,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向明朝神宗皇帝献上了一架古钢琴,作为西洋进贡的珍品收藏,老百姓无缘得见。当时不叫钢琴,称作“西琴”或“番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算学以其辉煌的成就屹立于世界之林,至宋元时期达到全盛。由于封建桎梏对数学的摧残,明清以来渐渐落伍,中间也有过一些光明,例如明末徐光启(1562—1633)和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翻译《几何原本》,清初梅文鼎(1633—1721)在代数、几何、三角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