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高飞  李明 《现代情报》2016,36(5):172-176
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首先对网络舆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统计,得出近些年网络舆情研究的总体概况。其次对近些年的网络舆情在研究内容上进行分类分析,主要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实践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以从整体上把握近些年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状况,最后,总结分析目前网络舆情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网络舆情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政府视域网络舆情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它包括网络舆情控制、网络舆情管理、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应对等研究视角。这一研究领域存在明显的理论偏失:对政府与网络舆情的关系认识不准确,出现研究立场偏差;集中于政府单一维度的研究,忽视网络舆情其他维度的研究;强调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忽视其积极作用的研究;重视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与技术,忽视治本之策的研究。出于对政府视域网络舆情研究的纠偏,提出网络舆情沟通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为网络舆情研究开拓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从社交网络圈群的角度,分析其影响舆情热度的相关结构属性,证实网络圈群影响舆情热度的机理。[研究方法]以微博舆情事件为例,获取相关舆情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识别舆情传播过程中的社交网络圈群;构建分层回归模型分析圈群结构属性对舆情热度的影响。[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网络圈群增长速度、圈群总中心度增长速度以及圈群间紧密度对舆情热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圈群增长速度、圈群总中心度增长速度与舆情热度分别呈现U型、倒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指出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并建议政府从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构建强力保障机制、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5个方面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准确掌握网路暴力事件的演化路径,并及时预测潜在的网络暴力事件,为相关部门治理舆情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研究了网络暴力舆情事件的演进阶段、演进要素及演化路径;从舆情本体、舆情传播、舆情反应三个方面抽取网络暴力事件的相关特性。面向不平衡数据子集,基于多层感知机提出一种融合集成噪声识别与SMOTE算法的网络暴力预测模型。[结果/结论]提出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88.7%,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暴露隐私信息是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情报杂志》2015,(4):208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前沿和热门研究主题。《情报杂志》在2008年即开始关注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6年来,《情报杂志》已经成为国内刊载网络舆情研究论文最多的杂志,并专门开辟了"舆情研究"专栏,成为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阵地。刊载的论文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这些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的网络舆情研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危机沟通相关研究的梳理,指出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危机沟通研究领域的一个新主题,归纳了危机沟通视角下网络舆情演变的差异性、时段性、随机性特征.总结了网络舆情演变研究现有的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利用抽样统计方法对网络舆情形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二是利用舆论动力学及相关仿真方法分析舆情的形成规则及演变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介绍网络舆情监测的概念及研究现状,从信息提取、文本挖掘处理、舆情分类、文本表示与主题发现、舆情意见挖掘和观点分析5个方面,介绍网络舆情监测的有关技术,并将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中涉及的各关键挖掘技术进行整合,讨论了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应用的普及使网络舆情成为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涌现出大批文献。本文从数学建模的视角对部分国内外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按照网络舆情中不确定性因素的数学处理方法不同,将网络舆情数学建模的模型主要分为四类。即经典数学模型、随机数学模型、不确定数学模型、其它数学模型。结合现有网络舆情数学建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网络舆情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将舆情系统映射为舆情事件网络和网民社会网络构成的超网络体系。利用网络链接分析法,就舆情事件网络、网民社会关系网络和事件—网民网络对舆情事件信息传播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从舆情事件链接预测、网络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网络信息推荐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Web2.0环境下企业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研究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2.0的兴起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也产生了影响。本文在网络舆情传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Web2.0环境下企业网络舆情的过程模型,通过肯德基黄金蟹斗事件的案例具体分析了企业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并从媒体、网民和企业三个角度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各角色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影响做出了分析,最后对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类型增加及社会群体变动过程中,舆论场呈现出基于介质、群体、功能的分化和演变。以介质为观察视角,发现当前舆论场已分化成社会口头舆论场、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舆论场分化背后是利益、权力、认知、价值甚至群体分化,而多元的分化不利于社会共识和凝聚力形成,需要政府等积极作为以消除或弱化舆论场分化带来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谦  陈强 《现代情报》2012,32(2):143-146
在界定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由信息汇集机制、事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资源动员机制、事件追踪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构成。并深入剖析了各子机制的运行,从而使整个回应机制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1996~2010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9012篇网络舆情领域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以了解近几年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水平与发展方向。研究发现,网络舆情研究的关注度在不断加强,稳定、持续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正在形成,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受益于各大基金项目的支持,但还需要更加深入和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促使网络舆情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文献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的研究对维护当前的社会稳定、保证经济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众多,理清其脉络、了解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网络舆情研究的基础。对中国知网中核心期刊内与网络舆情相关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及聚类分析,将网络舆情的研究方向大致分类,并总结出统计规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6.
郑威  夏一雪 《情报探索》2021,(4):126-134
[目的/意义]探讨网络舆情与网络意识形态共同的研究热点,清晰地了解相关研究的关联现状与发展趋势。[方法/过程]选取2015—2019年中国知网收录的网络舆情与网络意识形态期刊文献信息,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绘制机构、作者等空间分布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突现、关键词研究时序等内容分析图谱。[结果/结论]网络舆情与网络意识形态研究间呈现出明显的研究关联且发展迅速,尽管研究成果较为松散但已初步形成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丁利  雷宇晶 《现代情报》2016,36(2):79-85
本文通过对2003年4月到2014年12月国内权威媒体公开报道并在网络空间形成强大网络舆论,从而引发行政官员问责的128个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样本进行整理和统计,以问责事件领域、问责领导职级、问责处理方式、行政问责渠道、问责领导复出等5个方面作为分析维度,以实证的视角探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以及行政问责的发展特点和问题不足,进而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行政问责制的完善提出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因其具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备受学者们关注。互联网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剧增。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和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明确舆情涨落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理,为政府舆情控制、引导、以及预案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韦  付亚萍  徐晓林 《情报杂志》2012,(3):10-14,28
以腾讯微博新闻《云南高院:"赛家鑫"案我骑虎难下,10年后将成标杆》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该新闻的转播和评论进行了多维度考量,从网络舆情的时间分布、网络使用媒介的类型、网民的态度、网络舆论的指向、评论内容和评论字数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与现有的相关结论进行比照研究,并试图提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心物场"理论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理论模型,并以厦门大学为例进行实证调研,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主要因素,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网络舆论行为态度对网络舆论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为0.03,T值为0.28,直接影响效果较小,且统计不显著;网络舆论行为评估对网络舆论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为0.31,T值为5.40,直接影响效果较大,且统计显著;网络舆论行为主观规范对网络舆论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为-0.08,T值为-0.87,直接影响较小,且统计不显著;网络舆论行为意向对网络舆论行为的直接影响为0.61,T值为8.74,直接影响非常大,且统计显著;新媒体场对网络舆论行为的直接影响为-0.23,方向为负,T值为-5.16,统计显著。研究结果对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