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来稿摘编     
牧区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措施我区广大牧区处于比较落后、比较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方式相当落后,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至今没有改变,“大雪大灾、小雪小灾”的残酷现实使我区牧业生产呈现发展———破坏———再发展———再破坏的无休止循环,一直困扰着我区牧业的健...  相似文献   

2.
新疆是我国六大牧区之一,牧区经济区域约占全疆总面积的60,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居全国第三位。牧区自然条件复杂,各类灾害频繁,有的牧区是地震频发区、雪灾多发区、洪水泛滥区。由于自然条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牧区地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陈巴尔虎旗旗委、旗政府,提出了“科教兴旗,工业富旗,开放强旗,牧业稳旗”的发展战略思想,已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定位在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以牧业、旅游业经济发展为辅助,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口号,面对这样的现实背景与发展目标深感职业教育责任重大。为更好的深入研究、探求新的发展思路,使边远牧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牧区是指以草地和牲畜为其主要生产资料,牧业经济为其主要经济支柱,畜产品为其主要产品和食物来源的地区。我国牧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及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区的一部分地方,共有牧业县(旗)119个,半农半牧业县(旗)147个,在这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畜牧业是这些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劳动者是积累物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  相似文献   

5.
我国牧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4大功能,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牧业和牧区发展所需资金未能与经济增长同步增加。这与牧区所具有的诸多功能不相匹配。文章在中央、地方、牧民和金融机构等从不同层面实证分析了内蒙古牧区和牧业资金投入现状,从二元经济结构、畜牧业脆弱性和牧民自我积累等方面探究了资金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增加牧区资金投入除了必须做到加大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以外,还要通过大中城镇对牧区的辐射带动、充分利用外资、组建牧民合作金融组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牧区学生多是生活在边远高寒的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当地交通闭塞,经济、文化、教育落后,如果希望牧区学生在如此条件下也像中原腹地的学生那样,在小学语文学习方面,见多识广,思路开阔,那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牧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牧区是中国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可忽视的地区。本文通过分析评价牧区“四化”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加快牧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疆,是以蒙古族为主体,以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区。各盟、旗、县广大牧区均设有蒙古族中小学。这些学校学生的体质具有民族和地区特点。这些特点同我国西北边疆一带以牧业为主的其它地区的民族中小学学生的体质特点,可能也有相当的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全国三大牧区之一,有牧业县21个(其中贫困县11个),半农半牧县16个(其中贫困县3个),牧场面积7亿多亩,牧业人口100万余人,占全区人口的5.26%。畜牧业是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牧区教育是新疆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科教兴新”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牧区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牧区教育搞得好与否,不仅关系到牧区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而且关系到边疆的长治久安。牧区教育是新疆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牧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东西跨2600公里,包括24个旗,面积7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蒙古族居多,居住分散,以牧为主。牧区这种基本特点,给牧区社会经济管理带采诸多不便,发展内蒙古牧区社会经济,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曼需要牧区政府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和管理方法。本文以正镶白旗明安图镇英图嘎查社会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例,阐述了牧区社会经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功能和开发前景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扎赉特旗蒙古人或有组织或零星地陆续迁入兴安岭北麓之呼伦贝尔牧区,由此改变了呼伦贝尔牧区蒙古族人口结构,并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其中以20世纪60年代集体移民最具规模。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援边疆、补充呼伦贝尔牧区劳动力以及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农耕地区人口膨胀、土地窘促以及为了躲避"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既是普通居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牧区公共服务供给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且又选取我国牧区典型代表内蒙古地区为例,将对内蒙古和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从可持续发展对牧区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来看,牧区公共服务供给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牧区公共服务供给理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牧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需要不断提高,公平需要不断增进。  相似文献   

14.
秦、汉农业移民的进入使内蒙古草原的人口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而从清末和民国时期起内蒙古人口数量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建国后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7年到1957年,人口增长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1958年到1986年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原因导致的人口的机械变动为主;1987年至今,根据为数不多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牧区人口增长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主。以各种名目进入牧区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其较长时期的居住及不同于牧区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给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谌丽  陈思  冯科 《中国地质教育》2007,16(2):106-110
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代表了国民灾害感知的较高水平,因此了解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借助心理学中的感知理论,建立大学生灾害感知评价标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的灾害感知水平。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减灾态度积极,但是灾害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减灾行为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我国高校灾害教育薄弱。最后指出高校应该加大灾害教育力度,大力开展救灾演习等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牧区处于人畜两不旺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了“人畜两旺”的方针,通过采取卫生保健、消灭传染病、增加牧区人口、发展畜牧业生产等举措,使得内蒙古牧区人口和畜牧业,乃至政治、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赢得了蒙古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奠定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为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制度创新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内蒙古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牧区土地制度,保护农牧民利益;实行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促进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牧区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由速度向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内蒙古地区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课程多样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校体育应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从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探索,将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是高校改革的必然。然而内蒙古高校引入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单一;在内蒙古高校开展的搏克项目较好,但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大同小异,不够丰富;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要鼓励牧区学生积极参与,施展才能、发挥特长,起到带头作用,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内蒙古高校开展应凸显特色。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快速却不平衡的发展,农村牧区贫困问题越发突出,急需缓解并最终消除。基于2011年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数据,从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情况等方面对这些贫困旗县的贫困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国家重点贫困旗县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其人均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专业农业设施、合作组织,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城镇化程度低,乡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低;卫生条件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落后,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粮食单产低,耕地机械动力投入不足;人均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不足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是灾害多发的地带,北疆地区的灾害史研究需要进行研究模型的建构。本地区应该建立灾害史数据模型和历史模型,以期深入认识和了解灾害情况,进而对灾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把本地区灾害历史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指导今天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