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男人》(China Men)的作者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是70年代以来崛起于美国文坛的一颗新星,这位华裔女作家的作品获得美国大众读者和专业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成为美国书市的畅销品,她于1976年出版的《女战士:一个女孩在群鬼中生活的回忆》,获当年“美国国家书评圈奖”,1980年出版的《中国男人》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圈奖”,并获“普立兹奖”的提名,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猴行者:他的伪书》获当年“美国笔会小说奖”,根据一些美国文学评论家的意见,汤婷婷的作品是“尚在人世的作家中作品在大学被讲授得最多的一位”。她的《女战士》被许多大学列为大学生必读材料,许多高中也在讲授她的作品。近些年来,她的作品不仅成  相似文献   

2.
《寒战》算得上近年为数不多的优异港片。它在技术与编排方面足以称得上精良,而它暴露出的港片困境却也同样明显警察故事一直是香港电影人钟爱的创作主题。从港英时代到回归之后的十五年间,制服笔挺的香港警察成就了不少港产佳片,远自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系列,近至《无间道》三部曲,都在香港影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样以"阿Sir"们为主角的《寒战》在上映之初,也获得了颇高期许。就电影情节、叙事节奏与影像质量而言,《寒战》的确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几组航拍镜头气势恢宏;突袭、枪战等动作场景明快有力,有着纪录电影式的真实质感;警局内部的派系斗争亦处理得张弛有度;特别是接近尾声时那幕烟火爆炸场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乒乓外交”25周年,中国乒乓球协会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国乒乓球协会在1997年7—8月间联合举办系列交流活动,我的几位美国朋友(采访对象)──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要来北京了。《焦点访谈》计划制作专题片,要我也参加一部分工作。原因也很简单,我是《乒乓外交》一书的作者,算是对“乒乓外交”写得较多的记者。说来也真马,23万字的《乒乓外交》修订版刚刚付梓,在脑海鲜亮得还直冒新芽,《焦点访谈》编辑的话使我又一次回想起交的过程。从历史的责任感起步71年春天,撞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乒乓外交…  相似文献   

4.
在《47楼207》中,有人评价孔庆东:这厮很生猛,但我们很喜欢。这句话用来评价贺雄飞同样合适。1998年,贺雄飞这厮从内蒙跑到北京,弄了一个名叫“草原部落”的图书创作室、自封部落酋长,当年就出了一套“黑马文丛”,大到书店小到地铁报摊,《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47楼207》、《耻辱者手记》、《逝去的年代》,卖得甚是火爆,一夜之间,摩罗、谢泳、孔庆东、余杰等青年学人也紅得一塌糊涂。随即,又出了一套“知识分子文存”,把知名学者钱理群、朱学勤、秦晖、徐友渔的压箱之作搬了出来。不久,又有了“名报名刊精品书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10,(30):21-21
这部影片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不是穿越的武器、没大脑的台词、装模作样的表演这类“没文化真可怕”的东西,而是导演陈木胜。即便对于不够资深的港片观众。陈木胜这三个字对应的也是《三岔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芒果TV制作的电视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将目光对准了“大湾区的哥哥”,其所塑造的湾区哥哥形象因其既有令人怀旧的港片“古惑仔”“大哥”等形象气质,同时也具有满足现代女性需求的好男人形象而广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节目的考察,探讨该节目如何塑造适合内地受众特别是女性受众喜爱的男性形象,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图景中思考这一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7.
领袖话语的裂解与反证──谈好莱坞近年的“总统片”风潮胡晔1991年奥利弗·斯通导演的《肯尼迪)}获七项奥斯卡奖的提名,两项获奖。奖得过了,舆论也哗然过了,让政府特别是当年沃伦委员会的成员们也难堪过了,1995年又“折腾”出一部《尼克松》,这次奥斯卡评...  相似文献   

8.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06,(11):67-67
“站着写作”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修改了30多遍,直到他认为简洁明了为止。《老人与海》的手稿,也修改了近200遍才放心地拿去付印。有位记者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简洁?”他回答说:“我的秘诀很简单。我是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他解释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自己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免得读者费时读我的文章。“愿做中间派”当年,陈毅同志在与一些报刊接触中,平易近人,十分谦逊。他每次寄稿总是要求编辑严格地“按质论处”,不以“官职…  相似文献   

9.
读罢《想起了旅行记者》(见今年第六期《新闻战线》)一文,笔者颇有同感;然而又觉得意犹未尽。据笔者所知:人大新闻系为开拓育才之路,特丛奇紧的经费中拨出一笔专款,来资助两位研究生沿着当年范长江走过的道路,进行新中国的“西北行”。也堪称“创举”。笔者还了解到:此举得到不少新闻单位的赞赏,有的报纸还保证:给那两个研究生以“特约通讯员”证件,象当年的《大公报》对  相似文献   

10.
题解题为《旧闻新忆》.皆因当年看了徐铸成先生写的“旧闻杂忆”,很有启发。如今.年已花甲.正规退休。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中说:“老年人常思既往也”、“既思既往也.放生留恋心”,便常常想到自己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的喜、怒、哀、乐、毁、誉、得、失.因而又想到徐铸成先生的《旧闻杂忆》来。记得有一年,徐老先生到西安来,应邀到《陕西日报》为大家作了一次讲座.我才有幸目睹他老人家的尊容。据说,徐先生的价日闻杂化》是在香港撰写的。香港报纸采用连载的方法.每天一篇;后来收集成册出版。徐老先生写了《旧闻杂化》,我…  相似文献   

11.
字斟句酌9例     
蔡维藩 《今传媒》2003,(6):78-79
“东亚病夫”有出处并非洋人辱国人 8月7日《人民日报》4版“人民论坛”发表的《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说道:“当年,有西方人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是侮辱,但也值得我们深思。”言之凿凿,似确有其事。其实,“西人称国人‘东亚病夫’”一事,查无出处,并无实据。翻译得如此精致的国文,其西文原文为何?最早的译者是谁?均不见经传。 已有学者指出,“东亚病夫”语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  相似文献   

12.
样章审读是《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明确要求的编辑工作流程[在《规程》中,样章称为试写稿(试译)稿,为表述简便,本文仍沿用业内的习惯叫法,称为样章].《规程》虽然将样章审读列入责任编辑工作范畴的组稿流程,但同时要求“复审和终审人员也要参与审读、讨论”,这一方面说明样章审读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样章审读是涉及三级审稿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仅从责任编辑的角度,谈谈样章审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4.
广告新说     
每日在广告的包围之中,耳濡目染,渐也悟得一点广告的好处和秘诀。《辞海》说: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或文娱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言以蔽之,广告这东西就是宣传自己。不过,宣传自己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里至少是不被推崇的。孔子当年游说于卫国,就被“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路闲话了几句,惹得  相似文献   

15.
9月11日新民晚报第一版《今日论语》栏的《谁晦气》一文,几处提及林则徐在虎门“烧烟”的事。在该报9月12日第五版《夜光杯》的《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祭》一词中,也有“虎门烈焰腾腾”一句。显然,这都是将林则徐当年在虎门处理鸦片的方法弄错了。长期以来,我发现好多种报纸都曾这样弄错过。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十幅大浮雕中的第一幅误为“焚烧鸦片  相似文献   

16.
古人管校对叫“校(?)”,汉代刘向在《别录》里指出:”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我们今天的“唱校”——一方唱原稿,一方看付印样,正是古代的所谓“(?)”。不过现在的唱校方法比古代要复杂多了:有一人唱稿一人看样的,也有一人唱样一人看稿的,还有一人唱两人看、一人唱多人看等种种方法。目前报纸校对技法中,唱校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有些报纸几乎从初校到付印都用唱校。它的优点是:第  相似文献   

17.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13):30-30
曾经帮《青年记者》向一个学者约一篇稿子,没想到他却“迂”得让人吃悚竟然以刊物不是“核心期刊”回绝了。这一方面说明他“核心”崇拜的毒中得很深,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青记”的不了解。其实,《青年记者》在我周围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的朋友和师长们眼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闻界纷纷走出报社与企业联办新闻,从《北京日报》的“燕京短新闻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宝龙杯经济新闻有奖征义”,从《光明日报》的“飞龙杯报告文学征文”到《人民日报》的“风华杂文征文”,等等,在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我们《汉中日报》也在探索,与企业联办了“公主杯新闻摄影大赛”,“秦洋杯美术大奖赛”,“在改革大潮中征文”,还办了一些经济报道专栏和专版。报纸与企业联办新闻,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新事。对此,评说不一,这条“道”能不能走得通?如何走得好?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9.
《档案与史学》2009,(3):64-64
《档案春秋》杂志的精华版——“档案春秋丛书”,近日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一套两册,书名分别为《当年那些人》、《当年那些事》,精选了杂志2005--2007年刊发的精采文章。集中挖掘、揭秘历史事件档案中包含的鲜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20.
我曾写过一篇《“校雠”的启发》的杂文,认为校对工作只要细心、认真就可以了。岂知不然,这回居然从“校雠”还启发出一点其他的意思来了。第八期的《新闻大学》,错字太多也错得太离奇。如按乾隆为《四库全书》立的校勘条例,那末我如作为《新闻大学》的“总纂官”,不仅俸禄与奖金全得“敲掉”,很可能还要“交部察议”。现在可是宽假得多,只要登一则更正,也就搪塞过去了。那末,从中又“启发”出一些什么来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我的一篇短文中,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