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支配人们行为道德的一定的权威性和无形的约束力.舆论,中国古代又称"舆诵""舆颂"或"清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使听舆人之诵";《国语·晋语三》:"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颂之"."舆论"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王沉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舆人"即众人,"舆人之论",指众人的看  相似文献   

2.
《晋书·王沉传》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这里讲的“舆人之论”,就是指百姓的意见。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个人情绪形不成舆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地位基本相近的人对近期发生的、为他们共同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或某一事态所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虽不是行政力量,有时却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使用“舆论监督”这个概念的是列宁。  相似文献   

3.
猴年话吉兆     
江梅 《兰台世界》2004,(3):47-47
猴子有何吉祥征兆吗?有。首先,猕猴是长寿之征。《抱朴子·玉策论》说:“猴寿八百岁。”苏轼诗:“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又据动物学分类,猕猴属灵长类。而“灵长”一词,又恰是绵延久长之意。《晋书·王敦沈充传论》有“晋祚灵长”之语,可谓一词双涵。  相似文献   

4.
《当代传播》2007,(2):29-29
中国关于“舆论”一词的最早记录,见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相似文献   

5.
何为腹稿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0,(4):113-113
“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  相似文献   

6.
有各种监督意识,本篇论述的监督意识,是专指新闻舆论监督意识。何谓“舆论”?通常认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新闻舆...  相似文献   

7.
也说“明目张胆”“明目张胆”,始见于《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其意原是指有胆有识,敢作敢为。而现在则形容为某某敢于大胆、公开地干坏事而无所顾忌,一般均作贬词用了。究其实,“明目张胆”四字正是集中地概括了胆与识的辩证关系。明目者,即有眼光、有见识之意也。如果是盲  相似文献   

8.
宋人韩元吉《虞美人·怀金华九日寄叶丞相》词云:“登临自古骚人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喜欢登山临水。登高临远这样一种现象。阮籍“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晋书·阮籍传》);陶渊明归田后醉心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的生活;来之间被流放后写下过“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桂州三月三日》)的诗句;高适也曾自得于“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陆以寄傲”(《陆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序》)的日子;白居易则说:“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龙门下作…  相似文献   

9.
吕欢 《新闻窗》2012,(4):69-70
和谐,“和睦对称”、“和睦协调”之意。我国古代“和谐”最早为音乐的概念,表音律和谐,《晋书·挚虞传》有“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的记载。古代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尊崇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人间词话》的“人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间词》是王国维的词集,《人间词话》则是最集中反映他文学思想的著作。对它们的研究的文章很多,但专门论说“人间”二字的则不多。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想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  就笔者所见,关于《人间词》、《人间词话》何以用“人间”为名,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  赵万里认为:“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见所著《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二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六册,1968年)他未进一步论说。  对于此说,严迪昌在所著《清词史》中,有所发挥,列举了23个“人间”的…  相似文献   

11.
“剽窃”一词,最早源于何时,尚未见有人考定,但起码唐代已经出现。柳宗元在《辩文子》中说:“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同时的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也有“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文字虽稍有差异,但意思是一样的。偶翻《世说新语·文学篇》,无意中发现一则“剽窃”史实。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曾注释《庄子》,名《庄子隐解》。然“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  相似文献   

12.
(五)书法和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名家辈出,书林繁茂,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对后世书法有很大的影响。唐初,盛行江南的“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献之)书法,唐太宗尤其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他“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唐太宗还亲撰《晋书·王羲之传论》,文中论述  相似文献   

13.
“舆论”一词,源出《晋书·王沉传》,原句是:“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视舆论为众人的议论。我们的报纸不是指令,不是法律,对读者和受众以至整个社会没什么约束力,所以能影响以至引导群众和社会,就在于舆论的力量,人类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为了使这些利益和秩序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除了立法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外,还须用感情化的各种是非、善恶、利害等观念,对社会生活中的有争论的事情发表见解,最后形成共同信念,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或者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来更正人们的一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新闻工作是直接地影响舆论的。所以,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最起码的社会职责,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20):86-86
《王蒙自传:半生多事》,《津津有味谭》,《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钧沉》,《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相似文献   

15.
《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从那以后,“尊师重道”这句话,就广泛流行于神州大地。这也确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輓词·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la者。”“六纪”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元旦的来历     
《云南档案》2005,(6):39-39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zhuan xu),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相似文献   

17.
讲“庄严”     
“庄严”这个词,大约在东汉末才定型。荀悦(148—209)所著《汉纪》卷十四“武帝纪”中记有:“[南越]王、太后皆庄严,将入朝。”可是班固(32—92)等所著的《汉书》卷九十五“南越传”中记同一事,写作:“王、王太后饬治行装。”不过,  相似文献   

18.
朱文通 《档案天地》2012,(12):61+18-61,18
来新夏先生在课堂上或文章中时常告诫青年学子说:"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也有类似的说法:"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记得先生曾经命名自己的一本文集为《结网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相似文献   

19.
冬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高卧。《晋书·隐逸传·陶潜》有微博云:“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陶老头的日子十足神仙,盖因无官一身轻。即使为官,陶县令也算一方小诸侯,县衙里谁也管不了,他娘的想睡就睡。等到辞官归田,村巷犬吠,竹梢鸡鸣,正好催眠,睡入深处就必然了。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12,《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版中有一篇题为《见钱眼开报假案,姐妹沉瀣同犯法》的文章。乍看这个题目没什么问题,但细一品味就会发现,作者为了题目的工整,而把“沆瀣一气”这个成语中“沆瀣”一词拿出来单用,结果造成了错误。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中记载:唐朝有一考生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崔沆因与崔瀣同宗而故意取中他。故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来“沆瀣一气”便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而“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