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都江堰     
一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  相似文献   

2.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  相似文献   

3.
古堰沉思录     
我以为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 ,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 ,站远了看 ,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 ,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 ,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 ,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 ,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 ,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 ,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散是凭借厚重的历史化蕴涵和对人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人学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文章蜚声文坛,广受追捧。文中批评人们不把满族看做中华的一个民族,不把清朝看做中国历史的一个部分,文章歌颂清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较好的皇帝和最好的皇帝;盛赞避暑山庄是清朝的长城和吉宅;认为清朝是败在热河雄风的丧失。凡此种种,似可标新立异,其实似是而非,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6.
对余秋雨历史化散的研究和评价,是以对时代语境的理解为基础.把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散作家在80年代已经拥有了自由创作的心灵空间,获得了话语权;其次,在80年代余秋雨完成了自己精神主体价值重心的重新贞立并完成了自己理论思维话语的重组再构,为创作历史化散做好了主体精神的准备;再次,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化散客观上抒解了中外受众的历史情结,满足了他们对历史的需求,其成功后面活跃着市场经济的面影。  相似文献   

7.
严冰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91-295
成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为余秋雨赢得了苣大的声誉,也使余秋雨将人生定位在民族未来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引渡者和保护人”。通过分析“余秋雨现象”中的两种反差现象,认为相对于成为民族文化“引渡者”的“天之重任”,从为余秋雨赢得极高声誉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生命智慧看,给人以“身腰赢弱”、不堪重任的疑虑。尚需在“坚毅度”方面强化。  相似文献   

8.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建筑工程之一,它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历史意义重大而著称于全世界。“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也不管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始终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于世界。我国历史上的长城,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内,所建筑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长城这种军事防御工程,在我国北方有,在东北有,在西北有,在中原和南  相似文献   

9.
品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容易触摸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先生,面对民族文化在商品大潮和全球化语境冲击下的艰难处境,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惋惜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关注的是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山水和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景观。作家在寻找自己和民族的精神寄托、反省中华文化时,做出了从历史认识现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散文的根本特点是“随笔”体裁的扩大和丰富,他把随笔这种文体做大,文章做足,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余秋雨兼具了随笔写作所需要的学者的知识根底和诗人的才情,把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的遗存中,探究民族文化的灵魂。人们选择余秋雨的文化随笔,是文学的渴求,也是知识的渴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所谓“大散文”或“大随笔”的新型文体实验,不仅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且也影响了一些散文作家涉足这一领域,参与这一新型文体的实验,使这种文化随笔日趋兴旺。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散文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和对人文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文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文人学者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者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以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文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无疑是一个文化人,有着文化人的忧患,文化人的敏感,更有着文化人的历史责任。他跳出传统站在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上,面对着自然、山水、风物,面对着看似沉寂的断墙残垣,用他的笔对民族的文化历史命运进行反思,凝重的反思里,他关注着社会人生,抚慰着一批批失意落魄的文人,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无论大小长短,都浓缩着余秋雨胸中的文化悲悯感。  相似文献   

14.
寻访阳关     
“文化遗产”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近年来,我国已有泰山、长城、故宫、苏州古典园林等27处景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正为保护这些遗产作着种种努力。也许,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千年风霜的荡涤,这些历史古迹已没有了当初绰约的风姿,只剩下一些不引人注目的断井颓垣,但即便如此,后人仍要无限执著地去寻访、去凭吊,因为那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魂灵。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和扬之水去寻访阳关,去阳关“赏雪”、去阳关“看月”。寻访阳关@王延学  相似文献   

15.
由张冠英、吴永发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一册(2001年8月版)和由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2002年7月版),均选了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都江堰》一文。《都江堰》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  相似文献   

16.
一栋两层的楼房,被认为“最能代表余氏家族荣耀”,2008年9月,著名学者余秋雨位于浙江慈溪市桥头镇的老宅,经有关部门上报申请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余秋雨先生在其《老屋窗口)一文中回忆,这座老宅是他的祖父或者曾祖父时盖的,后几易莫主,最后由余秋雨重新买下并转赠当地政府,此后,桥头镇文化站便承担起保护老宅的责任。据该镇文化站站长透露,在还未搬到上海前,余秋雨一家就住在这栋两层的楼房里,其中楼下前间是余妈妈带他看书的地方,楼上是余秋雨父母卧室,还有余秋雨书房。  相似文献   

17.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应用于历史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它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的能力,运用到课堂上有很多优越性。本文以《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节课教学为例,浅谈一下利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体会:一、利用多媒体电脑可以使教学在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尽快把学生带入优化的历史教学氛围里。导入新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录像资料,时间仅为一分钟。伴随着音乐,长城的雄姿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快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趁此时机提出问题:长城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