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诗歌除外     
叶延滨 《初中生》2002,(16):6-7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争论,已有几年了,涉及的内容较多,争论的原因也很多,但有一个基本的情况:争议的各方都曾学过现行中学语文,现行中学语文的学习并没有让他们变出像他们描绘的那种严重后果;争论的人不再学中学语文了,正在学中学语文的没有参加争论。我相信,每个面对高考的中学生,都记住了那句话:“不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中学语文对争议者而言是文章的题目,对中学生而言是前途入口的通行证。争论者都不谈论高考试卷——每个中学生的前途通行证——作文试题下面的一项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中学语文教育的最后检验证书上印着“诗歌除外”,把诗歌排除在一个民族基本教育的测试视野外,这是一个什么信号?每个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会以唐诗,以李白和杜甫作为中国文化的骄傲,但他们似乎忘记了,唐代的科举是以诗赋取仕,诗歌写作是当时整个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民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捷径。盛唐的经济发展,与盛唐的文化发展,再加上科举取仕要求以诗赋为主,造就了中国文学极盛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两种基本生活方式是:仕与隐。但南宋以姜夔为代表的江湖谒客游谒权门,既不愿走科举之道,也不愿枯守山林,从而成为一个既非“大隐“,也非“小隐“的非官非隐的群体的现象,诗歌由对政治的依附,转为兼对经济的依附;诗歌在客观上进入了市场,也就出现了诗人有作为一个职业而独立存在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传播可以经过艺术市场的中介来实现,受到艺术市场的价值规律的支配,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封建知识分子生活方式与“仕隐“这一传统意识发生了分离,艺术的商品化,便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表现独立人格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初唐诗如何走向盛唐诗是研究盛唐气象生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地是关注文学繁荣的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忽视了在文化整合过程中江南文化的价值。江南文化在初盛唐之际从隐没走向复兴预示着唐代文学观念的本体回归,而吴中四士以淡泊旷达之人格境界、放浪自由的行为姿态进入北方社会而自觉接受北方文化的熏染,其江南水性的诗风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文学交融,成为初盛唐诗歌嬗变的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一、思想萌芽期虽然从孔子的“诗教”,到梁启超的“兴小说”,都在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中间也出现过唐代的以诗赋取仕和宋代苏轼等人力主将诗赋纳入科考内容等史实,但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真正的文学教育的实施是很困难的。从先秦到晚清,语文一直是附着在哲学、经学、文学、史学之中的。“语文教育”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以求“教化”、“致用”。其教材有三个系列:1.蒙学读物,如“三(《三字经》)、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千(《千家诗》)”;2.儒家经典,如汉代以“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相似文献   

5.
罗勤 《小学语文》2013,(5):34-36
诗歌教育,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在古代尤为发达。早在封建科举时代,就形成了“诗赋取士”的传统,我国大批文化名人,是通过学习诗歌来接受启蒙教育的。诗歌学习是语言能力和创造潜能发展的重要途径,读诗写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诗歌教育这一优良传统被忽略了。笔者通过日常的诗歌创编教学,  相似文献   

6.
罗勤 《贵州教育》2012,(22):32-33,4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诗歌教育发达的国家,早在封建科举教育时代就形成了“诗赋取士”的传统,我国一大批文化名人也是通过学习诗歌接受启蒙教育的。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九岁就能识声谙韵,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陆游自小受到父亲的诗教,吟诗、做诗,不但学到了做诗的技巧,更重要的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读诗写诗,属对写对,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肖川 《中国教师》2005,(5):44-46
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东方古国的雍容华贵,慢慢地零落已尽。中国封建教育的空疏无用、腐朽没落的本质日趋显露,已到了山穷水尽、行将就木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教育近代化这个历史命题,从某种角度上是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推出的。清代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因袭明代旧制:学校与科举相辅而行,且偏重于科举。科举取士是封建统治阶级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各级儒学和书院不过是科举乡试的入门阶梯,学校名存实亡。科举知识分子为获取功名利禄以读“四书五经”和参加科举考试为手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功名意识,“代圣人立言”、“经…  相似文献   

8.
科举取仕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取仕制度是自中国隋唐以来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对科举取仕制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科举取仕在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是封建社会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系统的运行,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长久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及素质教育确立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应试教育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取仕”教育的延伸与扩张,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和考试为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表现形式上看: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远离生活,分数...  相似文献   

10.
当文学江湖上被称为“梨花教主”的女诗人赵丽华面对2010年高考作文题时,这位极富个性的诗人不无感慨地说道:“再次看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这几个字,真是悲哀。看来‘以诗取仕’的时代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其实早在2008年的6月7日,在中国诗歌高峰年会暨独立诗歌奖颁奖典礼中,赵丽华上台领奖时,突然话锋一转,拒绝领奖,而...  相似文献   

11.
邢平 《现代语文》2005,(3):26-27
李白诗歌的雄浑开阔、意气风发、壮思逸飞、浪漫飘逸,一直被认为是盛唐精神的文学再现,李白是盛唐诗坛合唱队的领唱者。他的诗歌是“盛唐时代的最强音”,盛唐国力强盛,必发雄壮之音,当时文人士子因时代之昂扬向上精神,跃跃欲试,企图一展“经邦济国”之雄志。李白青年时代即怀有“吕尚、贾谊”之志,国师自视,孤芳自赏,高洁自诩,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语文教师易“跳糟”呢? 从根上说,受传统文化现象影响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自古以来,中国文人走的是读书做官的道路,科举取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时所读之书,绝对是单一纯正的语文。书读得好,一切便好。更何况有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作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在分类中首先确定了诗赋略一类,是对以诗赋为代表的文学的肯定。作为文学传统的诗歌,是指六艺略中的《诗经》,诗赋略中的部分屈原赋和歌诗。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这种分类兼顾了《诗经》作为六艺的主要身份,同时通过隐形的“互著”在诗赋略标题先后的顺序之中得到体现。在赋类中以屈原赋作为诗赋源流的分界,以此来彰显诗赋文体之变迁。最后列出歌诗一类,通过赋成为文人创作的主流文学体裁,反映了文人与歌诗的疏离。《汉书·艺文志》分类思想的背后是汉代文士对于诗歌这一文体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在进入明清以前,主要是诗体文学,以诗歌为主流。诗歌文学中,对仗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辞方式,后来由对仗这种修辞方式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联。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科举时期,对课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明清以后,对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对联大师。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中对联逐渐呈现衰颓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又得到再认识,对联才又回到课堂。可是由于一段时间的间断,教师对对联的一些规则在认识上难免存在不一致,这给对联的教学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只有更全面地理解对联的规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并丰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十抄诗》是高丽朝一部影响较大的七言律诗范本。它产生于科举文化大盛之时,其编纂与高丽朝以诗赋取士的举措密切相关,书中所录诗人多为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名家。此书为我们认识高丽朝科举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王实甫在《莺莺传》的“婚”与“仕”的基本文化背景上,改造了西厢故事的基本情节,揭橥了历史的真实,从而突出地展示了科举文化与世族文化的矛盾冲突。科举新人张生最终战胜了顽固的世族势力,充分体现了作者特定的“风月情”与“功名念”相统一的人生理想与团圆之梦。王实甫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西厢故事以戏剧的形式达到了应该达到的历史深度。仅从其崭新的思想内涵而言,《西厢记》就不愧是一部杰出的喜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是想对程式化作文的源流、得失做一粗浅的考察与分析,就教于有志于作文教学改革的同志。(一)程式化作文训练的形成、演变和兴衰,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渊源于唐代的帖经和应举诗。唐代以诗赋取仕,作应举诗,有“破题”、 “颈比”、“腹比”、“后比”、“结尾”等格局。到了宋代,罢诗赋科,以经义策科取士,作文的程式化趋向  相似文献   

19.
“诗赋”是宋代科举考试特别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在继承隋唐旧制度基础上,宋代科举所试诗赋内容和文体有显著的变化。这鲜明地体现出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章趣尚,也对宋代一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四个讲清楚”是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论述了世界和中国、历史和文化、民族与信仰、国情与道路等四个方面内容。“四个讲清楚”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供了方向和道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世界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以提高文化自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觉,领会“三个独特”以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