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代,舞蹈广度、深度的发展都比先秦有了长足进步。我们可以从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出土的许多汉画像石中领略到汉代乐舞百戏的风采。本文拟从汉代乐舞的分类及特点来探讨汉代乐舞的翘袖折腰之美。  相似文献   

2.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四川,谷物是上天最丰厚的赏赐,当地官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多余的粮食征收、集中和储藏起来,然后运到其他地区以赈济灾民。朝廷通过控制四川的粮食生产就可以保证对其他地区的统治。对朝廷而言,这是通过向蜀官灌输汉代思想的结果。虽然象文翁这样的文化人对其有所...  相似文献   

4.
虽然"汉承秦制",但汉代却改变了秦朝对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的极度排斥,通过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恢复了儒家的礼乐制度,以乐舞服务于日常人伦和社会治理体系,使乐舞艺术获得了发展空间,形成了继先秦之后中国乐舞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时代。这一时期多种乐舞形式各依其功能性身份彼此共存、互相补充的状态,反映出汉代乐舞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黄锦前 《中华文化论坛》2023,(3):172-180+192
陕西甘泉县柳河渠湾金代壁画墓甬道壁人物画的老者,很可能系当时流行的戏曲故事中人物“李孛士”形象的写意画像,而非建墓工匠。志丹县王新庄金代壁画墓中所题唐代白居易的《天可度》、宋代释慧元的《颂古四十五首(其一)》及无名诗主旨相同,表达了“天可度,地可量”而“唯有人心不可防”的绝望和无奈,以及寒来暑往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无名诗系杂采当时民间流传的旧诗而来,或有所本,已亡佚不存。墓主可能是政治上失意仕途不顺或有严重挫折的士人,这几首诗系墓主生前心境的写照。二墓出土的实物与文字资料,充分揭示了相关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生活在金人统治之下汉族士绅仍心念中原胸怀天下的心态,对认识宋金时期西部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皆有重要意义,对中古时期文献学、文学史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及衣镜上的铭文与画像,蕴含了丰富的含义。衣镜铭文中提及的"右白虎兮左仓龙,下玄鹤兮上凤凰"证明了汉代存在一个包含"玄鹤"的四神体系。衣镜架上的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生平的文字,表明墓主刘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也暗含着墓主被废帝位后曾有过深刻的反思,以孔子的话语检视、约束自己。漆书最后几句的文字应当取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可证刘贺曾读过《史记》。  相似文献   

7.
《寻根》2020,(3)
正2002年以来,四川泸县境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南宋石室墓,出土了丰富的、精美的石刻艺术品,这些宋墓石刻从种类、数量、雕刻艺术水准等各个方面,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视觉文献,泸县宋墓石刻也因之蜚声海内外。泸县宋墓石刻被列入2002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无独有偶,川东及重庆市辖区内的宋墓石刻,也在泸县宋墓石刻发现之际逐渐浮出水面。从2005年开始至今,重庆市合川境内的宋代石室墓因施工偶然  相似文献   

8.
王明丽 《寻根》2008,(2):9-12
南阳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主要产源地之一,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共计发掘汉代画像石墓50余座,出土收集汉代画像石3000余块;发掘汉画像砖墓48座,发现汉代画像砖500余块。这些珍贵的汉代“石上史诗”和“砖上春秋”中有许多反映祥瑞思想和祥瑞文化的图案,  相似文献   

9.
至迟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四川地区西王母形象的正面、龙虎胁侍等典型偶像就已经出现,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偶像式图像系统。在四川本地从商代晚期以来的偶像传统是它的图像志渊源。四川地区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就存在一套流传有序的、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文献系统: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是《山海经》,它在战国时期成书于巴蜀地区;西汉时期出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分别所作的《大人赋》和《甘泉赋》,也对西王母形象进行了具体描述。这些有关西王母的形象的描述,把《山海经》中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描绘成人形,为四川西汉西王母的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蓝本。四川西王母图像从外地传入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从南阳汉画像石看汉代原始道教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南阳地区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国出土的汉画像石墓有百座之多,南阳地区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已经有50余座。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也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3月2日下午,我刚刚走出国博"罗马尼亚珍宝展"室,便从当日的《北京晚报》获息,国家文物局在京宣布: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为汉武帝之孙、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博开幕。这给我这个十分关注海昏侯墓发掘进展的文物迷一个意外的惊喜,如同一个美食家面对饕餮大餐迫不及待的心情。第二天上午,我便走进首博地下展厅,在441组(件)国家级的"金色名  相似文献   

12.
一、佛教造像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中国佛教造像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时期。这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外来的神仙方术而已,佛陀也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神人”罢了,往往将其与中国的黄老视如一家,其形象也只是作为中国的一种神而被奉祀。目前可见的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有:四川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一尊坐佛像,头有圆光,通肩大衣,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钱树座底部的一坐佛二立侍像,头有肉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还有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的立佛像,作头饰圆光的童子状,有的肩生双翼。另外,江苏连云港…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区的巴蜀佛教及其佛教雕刻艺术,在千禧年之前,就海外的学术界而言,不甚热衷,亦无大型力作.其因,在于欠缺指引性,甚而学术性研究等的依据与获得.  相似文献   

14.
凉山大石墓主要集中在西昌、德昌、冕宁,又以德昌六所村居多。大石墓中出土文物主要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饰品。有的墓里发现了稻壳的痕迹,可见大石墓的主人已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西汉末到东汉初,大石墓出土文物有铁刀、铁器、铁削、钱币,还有一些漆器和漆器附件。大石墓的主人是古代邛人,应用了物理学的"滚动代替平移"实现远距离运输巨石的。修建大石墓的目的,体现了自然崇拜,大石崇拜的风俗,也有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寓意。  相似文献   

15.
淮茗 《寻根》2010,(4):42-47
作为一种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在华人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伴随着海外华人移民的步履,中国传统戏曲也陆续出现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据相关文献记载,华人在国外演出中国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纪。  相似文献   

16.
正请人为逝者撰写碑文及墓志铭,在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内容一般包括墓主家族渊源、生平事迹、时人评价等。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砭俗》中说:"墓志始于六朝,碑文盛于东汉。"当然,这些文字,尤其对墓主的评价,往往是溢美之词,碑文因此被称为"谀墓文"。尽管如此,这些石刻文字仍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内容。墓主的籍贯、家世、履历等一般都是可信的,名人的碑文或墓志,  相似文献   

17.
甘肃历来被称为歌舞的海洋。从出土于玉门、兰州、武威的陶坝、陶鼓、陶铃和舞蹈纹彩陶,可以看出,早在新石器时代,甘肃先民就生活在歌舞的氛围中。敦煌乐、舞谱的发现,说明丝绸之路繁荣之际,这里是乐舞艺术交融、表演的大舞台。“胡腾舞”曾在这里尽情,“凉州大曲”在这里奏响,传遍中原大地。至今从丰富的甘肃乐舞艺术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或听到古代甘肃先民们的遗影、追回0社火歌舞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和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  相似文献   

18.
一种地域文化必有其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符号,四川方言和川剧就是四川地域文化的两个重要符号表征。二者同为四川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四川方言可以认识川剧文化乃至四川文化。在川剧文化中,四川方言是富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说多唱少、浓郁的地域性和生活气息、以及诙谐幽默等可以说是川剧在语言上的亮色。不仅如此,川剧中的四川方言还折射着四川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川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四川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语言风格等,都可以借助川剧及其语言得到全景展示。  相似文献   

19.
牦牛羌是以驯化牦牛、饲养牦牛,在日常生活中与牦牛密切相关,而以牦牛为图腾的一支羌人。牦牛羌汉代活动于四川邛崃山脉及大渡河一带,后又逐渐南迁汉源,有的进入青海西南及西藏东北的唐牦部落。一、牦牛羌的来源《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笮都,“元鼎六年以为沈犁郡,至...  相似文献   

20.
四川是我国石窟雕刻艺术数量最多的省四川石窟雕刻艺术,数量之多堪称国内各省之冠。据初步调查,全省近50个县市有比较集中的石窟摩崖造像,唐龛在10个以上的分布地点达120多处。这就是说,全省窟龛总数1000个以上。著名的石窟,如广元皇泽寺和千佛崖,巴中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