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明丽 《寻根》2008,(2):9-12
南阳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主要产源地之一,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共计发掘汉代画像石墓50余座,出土收集汉代画像石3000余块;发掘汉画像砖墓48座,发现汉代画像砖500余块。这些珍贵的汉代“石上史诗”和“砖上春秋”中有许多反映祥瑞思想和祥瑞文化的图案,  相似文献   

2.
韩冰 《寻根》2008,(2):13-17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艺术史上特定时代产生的一种雕画相济的艺术形式,以浮雕为主的方法在粗粝凝重的石材上创造出形、意、神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手法上,南阳汉画像石作品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特征。在实际创作中是以生活中存在的实物作为原始模特儿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群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南阳汉画像石以各种类型的形象交叉配合使用,其中多以人物与神、兽等一起构成图画。  相似文献   

3.
正南阳汉代画像石较之于山东、徐州、四川、陕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笔者认为,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色。1.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刻画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南阳汉画像石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例如,对于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  相似文献   

4.
杜晓燕 《寻根》2010,(4):35-41
汉画,特指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画像石、砖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伴随着汉代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兴起的,而它的最直接原因是当时的厚葬之风。汉画像石最普遍存在的场所是石质的墓室和棺椁中,也有小部分在祭祀祠堂或石阙的壁上。这些装饰于幽室之中、陪伴亡灵的大量神秘画像,其内容的丰富远远超过世间万象,造型风格之豪迈、诡奇也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5.
徐州汉画像石是中国汉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画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汉画是中国汉代时期的艺术,汉画像石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不朽瑰宝,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  相似文献   

6.
汪小洋 《寻根》2004,(5):18-28
在汉画像石的研究中,西王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不仅是因为西王母神仙系是汉画像石创作的重要题材,而且西王母信仰也是我国汉代宗教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美国学者詹姆斯甚至很极端地认为,西王母是中国宗教中出现最早、位置最高的神,是汉代艺术中惟一的神。(Jean M.James, An Iconographic Studyof Xiwangmu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tibus Asiae Vo1.LV. 1/2,1995)因为西王母如此重要,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展得非常普遍。不过作为汉代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西王母的身份似乎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描述,比如在题材归类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代留下了两部伟大的史书,一部是司马迁用手撰写的《史记》,另一部是石匠们用刀镌刻的史记——汉画像石。文字的史记和石刻的史记皆属呕心沥血的艰辛劳作,就艺术风格而言乃一样的深沉雄健,活跃奔放,它们也同样得到现代文化巨人鲁迅的关注与叹赏。他称颂前者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赞美后者为“汉画的图案美妙无伦”。近日,在鲁迅博物馆观看《鲁迅收藏汉画像展览》,聆听来自河南南阳、山东济宁等地的汉画像研究专家的讲解,陶醉于2000年前石刻艺人的杰作,有面对古人促膝恳谈的欢欣惬意,竟不知己身属谁,今夕何年?鲁迅对汉画像的青…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中的佛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纪涛 《寻根》2008,(2):4-8
深埋在坟墓中已有两千年历史的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描画社会生活信仰的图像百科全书,大量地记录了佛教初渐华夏之际的原生状貌,精细地刻绘了华夏文化视野中佛教教义的传播、形象的演变和民间大众的接受过程。因此,对汉代砖石画像施以精微的发掘和考述,  相似文献   

9.
王郅庚 《寻根》2014,(6):25-29
<正>汉画像石中的侠士故事侠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这一时期有许多侠士千古留名。荆轲就是著名的侠士之一。《战国策·燕策》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中,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侠士荆轲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中,有四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图1的画像上,荆轲右手扬起,匕首刺在柱上;秦王张皇失措,躲在柱后;秦舞阳匍匐在地,不敢抬头;盛樊於期头的箱盖已打开,头已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中国汉画像石中,有许多表现星空天象的图案,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探索。从中,人们感受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确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相似文献   

11.
陈四海  卫雪怡 《寻根》2006,(1):31-36
“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属“八音”中的革类。在众多的鼓类中,建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鼓在古时常用于战争、宫廷、祭祀、娱乐等场合之中,从目前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建鼓图像纹样屡见不鲜,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建鼓的形制、演奏方式及发展变化,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郑慧生 《寻根》2001,(5):88-93
杜氏家族,自汉初以来,历代任官为宦。汉武帝时,南阳人杜周为廷尉,他治狱苛酷,被司马迁写入了《酷吏列传》。自杜周开始,杜氏一家由南阳迂至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杜周有三子:延寿、延考、延年。延寿、延考都曾为郡守,延年在昭帝时官至太仆。他任朝官多年,治狱尚宽厚,比他的父亲名声要好。自延年开始,杜氏家族又从茂陵迁到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相似文献   

13.
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随葬文字材料,它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主要的目的是,开度亡魂,厌镇鬼神。现通过对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的中央真文的分析,来展现道教镇墓文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卧龙岗——隆中,即诸葛亮当年隐居躬耕之处。河南南阳人说,卧龙岗属于南阳;湖北襄阳人说,卧龙岗属于襄阳。襄阳人顾嘉衡作南阳太守时,特对此事作了一副具有远见卓识、史观超群、立论高远的绝妙佳联,既尊重了乡梓故里襄阳父老的情理意愿,又顾全了居官所在的南阳士民的感情理念。  相似文献   

15.
<正>书院的命名,虽然只是该书院的一个标记和名份,但大多都有其基本内涵,体现着创建者的宗旨、目的、要求和期望。从书院的命名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和书院教育体系的特殊品味"(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09页)。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命名同样也有其深刻的含义,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从它产生以来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期道教一般指的是道教的创建和改造时期,也就是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由于这一时期距今年代久远,所以在对早期道教进  相似文献   

17.
夏禹与道学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巫教,在其后演变过程中,杂揉了黄老、儒、墨、阴阳等各派的天道观、修炼理论、伦理观念和民俗信仰等成分,逐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当今的道教史,一般以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2年...  相似文献   

18.
正四川墓葬戏曲图像雕刻源起四川地区戏曲图像雕刻可以追溯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百戏乐舞雕刻。在该地区汉代的石棺上我们可以看到,棺身和墓室两侧都有简单的雕刻,剔地浅浮雕与阴线刻结合的方式最为常见,人物服饰较为简单,有的在演奏乐器,有的在进行乐舞表演。这些雕刻图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生平生活,或者也可将其理解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再  相似文献   

19.
任崇岳 《寻根》2014,(1):124-130
邓姓的来源邓姓源于邓国,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因封曼地而姓曼。《世本》说:“邓为曼姓。”《说文解字》:“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此后的典籍也多持此说。如晋代王羲之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说:“而世族之所通显者,  相似文献   

20.
唐宋元明时期斋醮述略张泽洪斋醮,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独具特色的宗教仪式。斋醮的内容有清吉身心、设坛摆供、焚香、化符、掐诀、叩齿、存想、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音乐、灯烛和禹步等仪范程式。道教斋醮之法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道教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