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春,我到河北保定市的一个村子,参加亲戚(家中男主人)的丧礼,目睹了中国传统丧礼流传至今的许多遗风,颇为感慨。在此,谨据地方志书、古典小说等文献,对照当下丧俗,谈谈民间习俗的传承所昭示的历史文化根深蒂固状况,以及在当下的某些新变化。《荀子·礼论》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可见丧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人生大事。古代礼制有吉、宾、军、嘉、凶五礼,其中凶礼即丧礼,  相似文献   

2.
《寻根》2020,(4)
正近几年,人们对丧葬礼愈加重视,闽西客家传统的丧葬习俗过程较为烦琐,每个流程都有其特定的含义,颇具代表性。本文选取闽西上杭县南阳镇为调查点,概述近二十年来丧葬习俗流程的演变及其延续至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本质。丧葬习俗一般分为丧礼和葬礼。丧礼一般是从死者弥留之际到举办葬礼之前的这段时间为死者所做的一切礼俗。葬礼是在出殡前举办的祭祀活动,举办时间一般为选定吉日的当天上午九点开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古代的丧葬礼是汉民族一项独具特色的礼仪制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各种礼仪制度已相当完备,而作为"三礼"之一的《仪礼》,记录了周代贵族的冠、昏、丧、祭等各项仪节。《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仪礼》中的《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记录了周代士阶层的丧葬制度,但是对夏、商二代乃至更早的丧葬制度却未曾言及。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有  相似文献   

4.
王书敬 《寻根》2020,(2):49-51
中国人习俗称喜庆之事为"红事",如婚娶、庆寿、生小孩等。称丧事为"白事",人死是件大事,要举办相应的活动仪式进行悼念,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形成了"奉先思孝"的社会共识,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其中的"凶礼"要求贵族子弟必须"哀邦国之忧",要有"丧纪之容",总之要从内到外肃穆、哀伤。周公的儿子伯禽代父封到鲁国,"变其俗、革其礼".  相似文献   

5.
正丧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古人对于"送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养生"。丧礼繁缛,其中有常礼,也有变礼,丧服制度中所规定的丧期因为外在的诸多客观因素,不得不适当地作出变更与调整,由此可见先民在制礼之初便对丧葬仪节有着全面而周详的考虑。据《仪礼·丧服》记载,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类。斩衰服是最重的丧服,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妻子为丈夫都要服斩衰服。齐  相似文献   

6.
欲知晓周代的社会制度、民俗风习,如上自朝廷典制,下至乡闾习俗,都不得不寄意于周代礼制的研究。历来礼家说礼,多据《周官·大宗伯》所言吉凶宾军嘉五礼为纲。五礼含容之丰富,义蕴之渊深,加之年代久远,世事陋阂,虽古今不乏其研索者,但疑义不绝,至今多有待发之覆...  相似文献   

7.
赵娜 《华夏文化》2016,(1):56-59
正在唐代禅宗史上,嵩山是禅宗在北方传承的重镇。在《宋高僧传》中曾以"曹溪能、嵩山秀"作为南、北禅宗的代称。终唐一代,嵩山地区禅师辈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北方禅宗的代名词之一,该地区禅宗的发展可分为以下阶段:第一阶段,唐高宗至玄宗朝,弘忍的弟子神秀、慧安传承禅法,洛阳、长安两京地区为禅宗发展的重心;第二阶段,唐玄宗至代宗朝,以普寂、义福传承神秀一系为主导;第三阶段,唐德宗朝之后,江西、湖南逐渐成为禅法重心,嵩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晶晶 《寻根》2009,(4):19-25
祈谷礼为中国古代国家重大祭礼之一,《礼记·祭统》中讲:“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亦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被视为阶级社会中之头等大事,而祭祀行为甚至被置于军事之前,足以显示其受重视之程度。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春祭以祈农事的祈谷礼亦是祭天大典中的一项重要祭礼。  相似文献   

9.
不发红包送小礼———美国节日新时尚张小平与东方人过年采购年货的习俗相似,圣诞节和新年不仅是西方人难得一求的购物高潮季节,而且也是西方人互相馈赠礼品的大好时机。在美国,每当圣诞或新年来临之际,除了亲戚朋友之间要互赠礼物外,企业老板也向雇员赠送小礼品,以...  相似文献   

10.
阎合作 《寻根》2003,(6):25-28
谈孔子的义利观,得先说说孔子的行学。行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学说。荀子说:“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行学,就是礼仪学。先说什么是礼。千百年来,人们对礼的认识,只是很浅层次的。因而,中国虽号称礼仪之邦,道德水准却不敢使人恭维。很大原因是人们对礼认识有误。礼的出现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规范形成的。礼不是能随意制定出的,而是在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文明的传统里面。不管是朝代的更替,还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都不可能异想天开地另创一套礼。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时如此,封建制向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体制转换时…  相似文献   

11.
民间“一子两后”习俗是清代“独子兼祧”制度的前身,它的出现与唐宋时期开始的宗法制度下移有着密切关系。宗法制度下移导致的宗法观念平民化与宗族势力弱化是促使民间“一子两后”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现象之所以受到统治阶级与士人阶层的关注并认可,“礼时为大”观念的强化是主导因素。正因为“礼时为大”的观念不断强化,知识分子方能走出传统宗法观念的桎梏,打破常规,接受“一子两后”习俗,并主动参与到“一子两后”习俗的合礼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12.
时代密封器     
很难说,把一包东西深埋地下或封存在坚固的建筑物里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包收藏有文件和珍品的东西是传给子孙后代的,让多少年以后的人们了解现在的情况。据说,古埃及人最早这样做,目的是为法老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生活提供一切必需品。正是这种做法让当代的考古学家欢喜不己,也让盗墓窃贼有利可图。还有一种说法:习俗来自古代苏美尔人。他们把信件收存在神殿和皇宫的基座里,供以后的统治者参阅。无论是该习俗的年代有多遥远,还是封存的物品种类有多繁多,毫无疑问,其他国家都不如埃及人和苏美尔人。例如,已知的是,在俄罗斯每隔50-100年,…  相似文献   

13.
赵会会 《寻根》2011,(5):37-38
在一些地区的丧葬风俗中有一撒灰习俗。在死者尸体火化或埋葬之前,只要死者的尸体路过谁家门口,那户人家就要在门口两边点上两把火,象征两座山,然后撒上一道灰,象征一堵墙,用来防路过的死者鬼魂串门,此灰人们叫做“拦门灰”。这只是各地以灰驱鬼避邪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从南阳汉画像石看汉代原始道教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南阳地区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国出土的汉画像石墓有百座之多,南阳地区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已经有50余座。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也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  相似文献   

15.
动物王国的习俗李凤霞野生动物有它们自己的生活习俗和规则。有时一些习俗规则与人类很相似。它们常常表现的温和有礼,而且同类之间总是互相信任。动物王国里也有法律,它们的法律就是生与死的准则。不守法的动物往往会给自己和同伴带来危险。几乎每群野生动物都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丧葬仪式是重要的民间礼俗活动,仪式主体多,程式反复,参事者众多,鼓乐并进,在各地传统文化中已形成一种家族信仰体系。在整场丧葬活动的进程中,丧葬的礼制体系贯穿其中,礼乐、祭祀物品的运用及街坊邻居的参与均与其核心体系相伴相生,并服务于此。鲁西南民间木版罩方画便由此应运而生。罩方画是基于当地丧葬纸扎制作产生的一种木版画形式。鲁西南地区历  相似文献   

17.
刘欣 《寻根》2012,(2):49-53
生日习俗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风俗。在我国古代,庆祝生日和寿诞,属于礼.仪范畴。由于寿礼实际上是每岁诞生纪念日的重复.所以无论在古代礼书中还是现代民俗学中,并不把它单独列:勾一类。这大概是由寿礼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所具有的“过渡性”和“重复性”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生日习俗正在消失,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探讨,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鹿邑“长子口”墓的青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昱午 《寻根》2013,(4):56-58
1977年冬,河南考古工作者在鹿邑县太清宫镇清理了一座商末周初时期的大型墓葬,发掘者依据铜器铭文,称之为"长子口"墓。该墓出土各类文物共计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有礼器68件、乐器6件、兵器及工具20余件。这批数量较多的青铜器,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豫东地区所仅见,在全国也不多见,无疑是上世纪末我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彩萍 《寻根》2010,(1):44-52
<正>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终点。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不死其亲",即不把死去的人当成亡人,而是把其当成灵魂和肉体仍存在的"活人"(谢  相似文献   

20.
<正>"风葬"是鄂温克和鄂伦春族古老的丧葬方式,即把棺材或尸体置于野外的木架上,使其自然风化。风葬的棺木有木板做的,也有柳条编的,更原始的则用桦树皮或苇子包裹尸体。另外,基诺族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也采用风葬。在坟地搭一木架,置棺于上,任风吹雨打,腐烂为止。无独有偶,在云南哀牢山中段濒临红河谷的新平县建兴乡的彝族支系腊鲁人,也盛行"风葬"习俗,但其"风葬"观念和处理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