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出(节选)刘白羽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荫芽的瞬息,刻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  相似文献   

2.
日出     
朦朦胧胧走出窗外周围依然模糊心中依然惆怅不自觉地仰望天空依稀看到东边一点红猛然——日出是你给我信心与希望微弱的你照亮了我心中那份失落你是黑暗中的指路人日出@姚余  相似文献   

3.
海上日出     
一、作品及题解《海上日出》这篇讲读课文写作者在海上几次看到日出的景象,着重叙述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和在多云的时候看到的日出情景。作者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一九零四  相似文献   

4.
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蛤蟆先生起得比太阳还早。他穿着睡袍,爬到池塘边的大石头上,刚刚坐下,就看到老鼠爸爸在石头下面向他招手。"蛤蟆先生,你快下来!""不下来,我要看日出!""快下来,这事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看了《雨天能看到日出吗 ?》一案例后 ,我为小明叫好 ,为子杰遗憾。我认为小明的作文是可以的 ,子杰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我们不妨先看看老师布置的作业题 :“星期六或星期日 ,早起观日出 ,然后 ,写一篇小作文《日出》。”作业只要求星期六或星期日 ,早起看日出 ,然后写作文。没有明确规定一定要写星期六或星期日的日出情况。再说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 ,一定是让同学们进行一次习作训练 ,而不是对星期六或星期日日出情况的记录。所以小明“过去曾专门去看过日出 ,对日出有深刻的印象……”这样积累的习作材料 ,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不可以呢 ?教…  相似文献   

6.
华山看日出     
早就听说华山日出特别美,那一年的暑假,我爸爸终于带我去了华山并看到了日出。那天,到达华山脚下是下午6钟点左右,我随爸爸一起登山。刚开始登山时兴奋不已,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脚下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尽管很累,但那一行行手电简光顺着山路蜿蜒而上、男女  相似文献   

7.
眼里有什么     
张伟 《山东教育》2008,(1):30-30
有一位进山旅游的人,看到一位老者站在一块岩石上痴痴地观望什么。他有些纳闷,便走上去问道:“老人家,您在看什么?”“心里有什么,眼睛里就会看到什么:心里有云雾,艰睛里就会看到云雾;心里有日出.眼睛里就会看到日出;心里有森林,眼睛就会看到森林……”老者的话让旅游者更加不解了: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8.
句型展示:我要是生活在海边该有多好哇,那样我每天就都可以看到那一望无际的、波澜壮阔的大海,看到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帆船、军舰,看到海面上空飞翔的海鸥、海燕,看到海上日出时的壮观景象,我还可以每天在海边沐浴着海风,晒着日光,光着两脚在金色的沙滩上拣贝壳,堆城堡,还可以海里游泳,海面冲浪,和爸妈一起乘船出海撒网捕鱼……这种生活多美妙啊!  相似文献   

9.
泰山观日出     
刘一鸣 《初中生》2011,(23):56-57
中秋节的第二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泰山观日出。十年前,我和爸爸妈妈曾经登过一次泰山,但那次我刚刚爬到中天门就趴在爸爸背上呼呼大睡了。等我醒来,我们已经原路返回。那次泰山行,我几乎没看到什么风景,现  相似文献   

10.
三看日出     
学生对日出和日落,虽则经常碰到,但由于不注意观察,熟视无睹,因而印象不深。一次出了作文题《观日出》,不少同学感到无话可写,作文中竟出现了违反科学常识的笑话:“一唱雄鸡天下白,天亮了,一轮红日从水里慢慢地升了起来。”“太阳升起的时候象个小火球,越升越高,越升越大。”这是由于观察不仔细,凭想象闭门造车造成的,以为水乡也能看到海上日出的奇景,生搬硬套《海上日出》中写日出的语句。为了让学生能写好《观日出》这篇文章,我曾三次起大早带学生到兴化工人米厂南首的大桥上观  相似文献   

11.
最早接触印象主义的作品是在幻灯机前看到的一张绘画——莫奈的《日出》,那模糊而又迷人的画面在我心里激荡起了一种异样的涟漪,因为那是以前在我的审美概念里从未出现过的另一个世界。从那时起我开始迷蒙的爱上了这些画,究竟为什么,自己也说不出。  相似文献   

12.
去年,当思念真真切切地涌上心头的时候,我是在纽约上州的德拉姆堡。我不清楚那是因为我正准备投身战事而心绪不安,还是因为我每天早上初次集队时都看到日出,而这常常会让我想起凯瑟琳。无论是哪种原因,我能够肯定的是我依然爱着她,并且我必须把她拉回到我的生命中。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我不认识的城市从我看到蜘蛛网般的高架开始我爬到了高高的灰色马路上我看到了日出却看不到城市广场上的白鸽这是一个让人迷路的城市从我看到浓缩了的地图开始我眯起眼睛看那些花色色块我看到了气球却看不到那片森林的路这是一个善变的城市从我听到泥土钢筋磨合的声音开始我捂住耳朵我听到了杂乱却听不到橱窗后海螺的微笑这是一个干渴的城市从我开始忘却雨声敲打湖面开始我背着包寻找书中的传说我看到了枯黄的江水却猜不透江岸为何如此宏伟这是一个自私的城市从我看到它被月光独自笼罩开始我闻着海风的味道想要凭吊我看到了通明的灯…  相似文献   

14.
青山赞     
我对你顶礼膜拜,我为你梦牵魂绕。可你从不肯说一句话,从未见你一次笑脸。我依然执著地追求,我依然奋力地攀登。泰山极顶,我看到日出东海,把世界照耀得一片辉煌;庐山之巅,我看到了古树参天,鲜花遍野,流云飞渡,平湖如镜;峨眉金顶,我又看到,云从身边走,雾在眼前飞,猴子扯住衣襟,鸟儿叫在肩头……你总把最好的东西,最美的景象留在顶峰。登上一座峰巅,就开阔一次眼界,就多一份对你的感情,就多一份  相似文献   

15.
流花湖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爸爸带我去流花湖玩。流花湖有很多树,树叶长得密密层层的,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流花湖还有许多小鸟,在树林里歌唱。它们是多么幸福啊!如果你想去的话,最好是早上去,因为早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日出,还可以听到鸟儿歌唱。日出是美丽的。看日出时,如果你看见一道道彩色的光,过一会儿你就可以看见美丽的日出了。早上,小鸟在树林里悄悄地打扮自己,不一会儿,小鸟那美妙的歌声就响起来了。你们知道小鸟在唱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它们在歌唱广州漂亮的流花湖!这里的树木长得非常茂密,如果你走进树林,说不定就找不到怎样出这树林的路…  相似文献   

16.
《泰山极顶》一文(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长期以来被称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作品,因而被做为范文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我觉得,在思想内容上,这篇作品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而在艺术上也不见得十分的佳。 文章从想到泰山极顶看日出起笔,进而联想到登上泰山,如果看不到日出的“寡淡”心情,在读者心头布下借以突出主题的悬念。结尾写登上极顶,由于天气“阴沉沉”的,终于没能看到日出,然而,作者的“心却变得异常晴朗”起来。为什么呢?原  相似文献   

17.
日出     
读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我被那美丽的海上日出吸引住了。于是,我决定看看我们长沙的日出。天色还有些迷茫,为了看日出,我很早就起来了,周围很静,人们晨练的声音,草丛中蛐蛐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我坐在河边,仰望天边,静静地等待日出。不知不觉,东方出现了鱼肚白,接着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追寻北极光     
<正>每年冬天都是看北极光的好时机。这天深夜,妈妈叫醒河马,出门看北极光。他们找到一个好地点,却睡着了。折腾了一晚上,没看到北极光,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美丽的日出。"河马,起床,去看北极光。"我睡得正香,妈妈推醒我,手里拎着睡袋。"上个星期不是看过了吗?""那个不算。刚刚看到微信上说,昨天两个太阳黑子爆炸,喷出大量带电粒子,今天到达地球,与大气层发生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人教版)第二十章第二节“时区”中有这样一句话“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它是用来诠释地方时“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个道理。乍看这种解释很形象,但仔细推敲,有欠妥当。我们不妨先在地理现象上作一了解,请看下表。  从图表上得知:对于“日出”,有时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有时西边的地点先看到;对于“时刻”,总是东早西晚。两者先后顺序在一年中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由此我们不能笼统地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用来解释地方时刻的早晚,而只能在以下情况下才能说明。1.当太阳直射赤…  相似文献   

20.
我教《海上日出》一文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写‘太阳……一纵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慢慢地向上升的,为什么作者写成‘一纵一纵’地向上升呢?为什么写成‘跳出’海面呢?”显然,学生的疑问不仅要弄懂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而且在深究词语内含的物质性.幸而我在备课时对这个问题有过探究,我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作者真实地再现了海上日出所呈现的自然景观.当然,要使学生记住这一现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