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五月,《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界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争论正在深入发展.现介绍一下这场讨论的情况,谈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争论的由来及意义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本来是哲学上的常识问题.由于林彪、“四人邦”的干扰破坏,把思想、理论、路线搞乱了,这个问题现在成了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最近正在进行着一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是从艾恒武、林青山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开始的,接着杨献珍同志关于“合二而一”的思想之被揭露,这场大辩论的实质和意义就更为明朗化了。这决不是什么咬文咀字,而是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争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争论;是关系到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观察和处理当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争论,因此,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打算就以下的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的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争论场面:品读课文《金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彼得到底有没有找到金子”而争论不休。学习《黄河的主人》一文,学生会  相似文献   

4.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曾进行过长时期的争论,多数人认为,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陈伯达之流在一篇社论中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四人帮”一伙炮制的《哲学小辞典》更是公开鼓吹“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并且武断地说:“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由于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在学术上搞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二百”方针,在他们控制宣传舆论阵地的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千篇一律地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此,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三个面向”与现代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十几年前,在“真理标准”讨论的推动下,我国教育界曾有过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各方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或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教育本质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各种观点的争论,反映了  相似文献   

6.
试论日本关于教师职业的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地位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教师地位的高低,归根结底首先取决于社会对教师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与评价程度。关于这一点,日本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战后,日本关于教师职业的争论十分激烈,它并非仅仅是教育理论家之间的争论,而是执政党、在野各党派、政界、财界、教师、市民等所有的社会成员几乎都被卷进这场至今仍未结束的争论。近年,我国介绍日本关于提高教师地位的政策及其成果的论文不少,但提及这场争论及其对教师地位的影响的却很少。出于这场争论带有十分明显的政治色彩,因而显得非常复杂,但总的来说可分为“教师圣职论”、“教师劳动者论”和“教师专业性职业”等三个派别。本文的任务是阐释上述各派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论点及其发展趋势,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说到教育争鸣与探讨,不能不提起2004年的一场震动全国的南北争论。这场争论直到今日都在不间断地延续——[事件回放]2004年第三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上刊载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学论权威专家、教育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导师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这篇长达4万余字的文章尖锐地指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它有复杂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片面道理,未能全面把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它干扰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克服。针对王策三的观点,2004年10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问题进行论述。两位学者的争论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和对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的认识,引起了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针对学术界称洪秀全不能代表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之说,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找到“平等”这一反清的思想武器,并在此旗帜下,发动了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是他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结果。毛泽东称洪秀全向西方寻找真理,是针对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而言,并非仅指他学习了西方的宗教。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方向,洪秀全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曾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的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争论场面:品读课文《金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彼得到底有没有找到金子”而争论不休。学习《黄河的主人》一文,学生会质疑:“羊皮筏子上的乘客真的一点儿都不害怕吗?”……这些种种的质疑和争论。是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易经》是否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必须清楚《易经》与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异同,历史上《易经》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否有过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事实等问题。这场争论的本质是百年文化论战在新时期的继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说明中国知识界仍然有太浓厚的文化情结和唯科学主义思想在中国几乎成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1.
当前,苏联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如何抵制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文化的腐蚀与进攻的问题,不少人以所谓“群众文化”为由对资产阶级的“商品文化”丧失了警惕。《文学报》为此倡导了一场争论。此文出自苏联著名文学评论家库图涅佐夫之手、是一篇总结性的论著。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这场争论的梗概,并提供一个观察苏联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对于这场争论,我国理论界也早有定论,认定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但是,近来有的文章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是一种“左倾教条主义与宗派主义的理论与思维模式”,断言“这种研究与评价不仅是极不公正的,而且是极其有害的”,并给胡适的反对“空谈主义”口号以很高的评价.这样,究竟应当如何评价这场争论方能符合历史实际,又成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了.为此,本文也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个时期,对于教师是否应搞教科研的问题,在我刊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虽然这场争论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虽然这场争论还未充分展开,但已体现了我刊读者和作者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一贯作风。因版面所限,这场争论到此为止。让我们另辟“战场”吧。当然,“战场规则”不变:各抒己见,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4.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仍有两大难题亟待解决:“两个凡是”和大量的冤假错案。胡耀邦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办好了这两件影响中国未来政局的大事,在中共历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面对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的“两个凡是”,为了拔乱反正、正本清源,胡耀邦认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理论问题、思想问题解决好,并且提出只能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检验路线正确与否的标准。1978年5月,经过胡耀邦亲自审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先后在《理论动态》和《光明日报》发表,并在党内和思想政治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意义十分重大。历史表明胡耀邦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组织者,而邓小平则是最有力的推动者。这场讨论冲破教条主义和“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推动了思想解放,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为我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推行新政,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作为站在大讨论最前列的历史伟人邓小平和胡耀邦,开创了一个拨乱反正的新时代,使中华民族复兴有望,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的今天,《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场讨论受到华国锋等人的压制,但由于邓小平等多数中央领导同志的领导和支持,讨论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面对我国种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新文化阵营领导人内部发生了分歧,并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场争论对探索当时中国的出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回顾“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过程,梳理胡适的思想并对之进行评价,能够为我们解决当前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早有明确的论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就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又说:“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恩选集》第一卷第十六页)毛主席说:“真理的标准只能  相似文献   

18.
读了薛纪湉同志的《在“较深的意义”上界说真理》一文》(见《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以下简称薛文),很受启发,它对于我们防止把真理简单化,是有帮助的。但是,笔者对薛文定义“真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把正确的感性认识从真理范畴中剔除出去”的提法及其理由,则不敢苟同。正如薛文所说,真理定义问题“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一场“科学与文化”之争在英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参加了这场争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与马修·阿诺德。他们是怎样看待“科学与文化”的呢?他们争论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场争论的意义又何在呢?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20年前举国上下广泛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与其说是个纯学术问题,倒不如说是个思想位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本期编发刘家纪的《一场有关思想路线问题的大讨论》,对这场讨论的背景与原因、焦点与实质等方面作了论述,想必会引起读者的回味与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