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审美的翻译。诗歌翻译必须达到满足读者期待心理,适时创新形式,选材以情动人,文字晓畅易懂等审美要求。译者应以诗歌翻译审关要求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中诗英译对形、意、涵的处理一直倍受译者关注.以翻译美学为导向,从"声色美""意象美"和"涵蕴美"三个层面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三个译本进行美学透视,从中探寻诗歌翻译的审美趣旨,同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上,还应将原文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拟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文学翻译中审美与创造美过程的影响,以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及美学审美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想要实现翻译之"美"十分困难。本文强调的重点是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应该要把"读者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原文本、译者、目标文本和读者这四个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原则和和谐理论,探索了其在文学翻译当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散文108篇》中的散文名篇,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和谐原则指导翻译并且考虑到读者的审美需求,才能实现"美"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的翻译中,既要考虑其语言美,形式和节奏的美,还要考虑诗歌意境的翻译.其中意境的把握是关键.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将其丰富的感情与想象,优美的语言与旋律翻译出来,再现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需要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本文将通过一首英语诗歌的两种译文的比较,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翻译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诗歌的"三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项双语活动,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挑战性的再创造过程。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实现原文美的再现,这就需要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地认识美、发掘美、再现美、创造美。本文就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美的再创造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和他的美学探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同时,译者的创造性在诗歌翻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译者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打破中西方文化障碍,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次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莹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99-101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音乐美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音乐美会削弱,丢失,甚至失去本来的面目。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讨论了如何在忠实原作创作精神的基础上,再现原诗歌的音乐美。文章通过比较、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1.好的译本一定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2.音乐美是由源语的文化内涵和译者的翻译观,以及翻译方法共同决定的;3.通过一定的翻译技巧,音乐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的。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作者认为译美是其中的难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重点之一。要实现译美这个目标,我们就应用美学的眼光审视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把翻译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修养,发挥译者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原文的美。其次,要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住——“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译者应该用有别于成人心理的童心去鉴赏和体会原作,然后根据儿童心理、认知和审美等特点以及儿童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文章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引起广大翻译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思想影响,有些学者和译者认为诗歌不可译。本文以《木兰辞》两个英译本为对象,对比解读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诗歌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