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科学发展现"审视中国关于教育本质论的经典表述--韩愈的"教以载道"论和"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论,不难发现其根本缺陷在于有悖"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现.而这两种观点显现了教育本质论之表述"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剖析这一特征的思维基础,引出了"科学发展现"是"与时俱进"说上位概念的命题;"与时俱进"说惟有以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依据,才能永葆正确的航向而不被异化.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3.
从马、恩的"发达国家同时革命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再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认为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恩、列宁、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学写作中,身体常常不同程度上成为反抗男性中心话语的"武器",但部分年轻的"80后"女作家的书写却显示出有所不同的面貌.从春树、张悦然等较有影响的年轻女作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她们有关身体的书写不像女性主义写作那样具有鲜明的性别政治意味或意识形态色彩,其借助身体所表达出来的性别姿态常是比较含混而稚嫩的.  相似文献   

5.
在边缘崛起的过程中,"文坛新桂军"将思想触角和现实体验延伸向了喧嚣而复杂的身体,通过身体的异动和精神的嬗变,揭示出在凡俗社会中人的生存本相,并从人的发现与关怀这个视角去阐述社会欲望系统,构建起新的"人"的话语,体现了这些年轻作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双性同体"诗学与萧红的文学创作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同体"最初在荣格心理学中得以理论的定型,随后由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作为一种女性主义价值观,"双性同体"正逐步走向作为一门诗学的位置。萧红在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以"双声话语"的文本意识、"童心"状态的整合创造力成功体现了"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内蕴,从而揭示了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超前性,也更加印证了"双性同体"诗学观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肖敦交 《文教资料》2008,(32):38-40
西方叙事学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本分析方法.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作品<宠儿>中的"叙事话语",以结构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为参照.考察女性"叙事话语",以及所实现的"话语权威"."话语"层面在国外文学研究中较易被忽略,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外国文学研究,特别是黑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某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消费社会促生了以“物质审美化与审美物质化”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美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平民话语场和欲望化身体的自觉,但又在消费意识形态的掌控中为新的利益分割、阶级区隔、人的深度物化等提供了隐喻通道,执著其中的人也因此陷入了自恋与恋物的囚笼之中。  相似文献   

9.
家庭伦理剧作为新时期崭新的文艺形式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近年以《蜗居》等为代表的伦理剧凸显了女性自我独立和女性话语的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女性在男权社会被统治的形象。但是这一建构还远未完成,女性的反抗依然是在男权意识形态话语和符号式身体"被看"的范围内进行的。当代伦理剧未完成的女性主义批评却彰显了新时期女性生存困境与女性主义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卓妤 《英语广场》2023,(12):47-50
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1955》以独特的女性主义叙事技巧向读者揭露了白人物质世界的矛盾与虚伪,同时也展示了黑人女性的创造力以及黑人布鲁斯音乐的魅力。小说既表达了作者对白人至上社会的批判,对黑人妇女文化的赞扬,又展现了女性话语权威以及女性意识。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理论,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两方面着手,对小说进行解读,可以发掘出作品中的话语全文和女性意识,对作品更深地解读。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一批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它所包含的殖民主义话语一直没得到人们的重视.琼·里斯从不同视角对<简·爱>进行了重写.她的<藻海茫茫>揭示了<简·爱>中存在的帝国主义压迫,颠覆了勃朗特的殖民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2.
西方儿童艺术教育有两大影响深远的派别,一是立足于儿童发展的工具论,二是立足于"艺术学科"发展(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本质论。工具论将艺术教育视为发展儿童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工具;本质论关注儿童对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二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儿童"生命"的遮蔽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艺术与儿童生命的关系,以儿童真实完整的生命为源头和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儿童艺术教育的旨归。  相似文献   

13.
基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解读革命宏大叙事的性别话语中现代花木兰郭俊卿个案的性别生态。郭俊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花木兰、杰出的女战斗英雄和媒体人物。女性主义文化理论从生理性别一社会性别的两分思维出发.发展到后来认为话语及其隐含的权力一知识生产机制建构了性别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4.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角度研究文学,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自然观,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解读出D.H.劳伦斯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与自然的统一"和"女性对男性的抗争"两大主题。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内涵对构建两性和谐、天人和谐的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忽视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在具体的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内生性理论支撑点,中国当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不能很好地反哺女性主义的文学创作、阅读和接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话语圈中的生硬移植,脱离了女性主体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在实践中人的主体性生成;在这种静态的理念规制之中,女性再度成为男性中心社会程序性的套话.只有在性别主体与社会主体合一的女性生存的实践、理想、价值维度上,在身体所具有的社会性成人位置上,以两性之间平等地对话、交流的"亲善"的基本态度或象征模式,才有可能塑造出与社会总体想象物间距离越大,越具有独创性的女性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6.
朱迪斯·巴特勒是深受法国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女性主义哲学家。“规范”这一概念是巴特勒与法国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接合点。乔治·康吉莱姆与米歇尔·福柯对“规范”的解读回应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危机,突出了规范的生产性和越界性,为巴特勒奠定了思想基础。巴特勒以“性别操演”为切入点展开了对“规范”的全新解读,“操演”就是性别规范的自我征引、自我重复,这使得性别身份具有永恒流动性。巴特勒以“身体的物质化”为核心对“规范”展开了进一步探讨,“物质化”就是规范对身体的重复性建构。“规范”是内在于身体的,它在不断颠覆自身的过程中也使得身体不断重构。这表明规范、身体、性别都是无限生产的,永远不具有同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的差异性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她们强调翻译研究应该消除传统译论对译者/女性的歧视,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重点关注的性别切入,展现女性的话语策略以及女性译者对“忠实“概念的再度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本身是围绕"性别问题"发展起来的,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在论述和解决"性别问题"时,女性主义有三条清晰的线索:一是关注点从侧重生理性别转到强调社会性别,从性别本质论转到性别建构论;二是围绕"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从主张通过缩小、消除性别差异,转到主张通过承认乃至张扬性别差异来实现性别平等;三是从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产生的根源及不平等表现的反思,发展到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与颠覆。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述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源于英语 ,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①这一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 ,从18世纪现代主义开始盛行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女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否定了经典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 ,从“平等”观走向“差异”观 ,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异 ,以此为基础 ,分析男女性之间的关系 ,从女性的独特性出发 ,来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本文拟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本质论与构成论的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