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来函照登     
《集邮博览》编辑部: 见《集邮博览》2004年第九期“来函照登”倪利民“莫把《集邮博览》办成《集邮研究》”一文,对此,看法不尽认同。《集邮博览》的“博览”,有“多广”之意,即所刊内容可涉及集邮各个领域,兼普及与提高尽可能适应各层次集邮者的要求。历年来《集邮博览》刊有研究之类文章,对集邮者广开思路,献计献策,分析透视,很有启示。也有别于其他刊物,这也是我长期订阅的一个理由。就以第九期为例,“研究”8页、  相似文献   

2.
有关兰州27支军邮局印制军邮封的情况,集邮报刊近年来已有不少报道,《集邮博览》2010年第10期韩钢先生的《兰州的27局专用封》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分析,受其启发,我将自己收藏的27局封展示出来,供欣赏、探讨。  相似文献   

3.
《集邮博览》第五期发表了《盛悟生一鲜为人知的背后》一文,这又让我回想起早年与盛悟生相处的几件事,事情还要从一封残信说起。  相似文献   

4.
1.参加评选的2001年外围邮票见《集邮博览》第10期、《上海集邮》第10期、《天津集邮》第5期中心插页所刊登的全套邮票和小型张图样。参评的37个国家的序号列在图样下面。2.评选选票随《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集邮报》发送到所有订户手中,另有部分赠送或出售,自制或复印的选票无效。3.请您从各国候选邮票中选出自己喜爱的5套邮票和5枚小型张,按第1至第5名顺序分别填写邮票和小型张的序号,请注意涂改无效。  相似文献   

5.
看了《集邮博览》2004 年12期(总第198期)16页金匀的《不伦不类"金牌"封》一文,我也有同感,我认为总公司出"金牌"封是必要的, 但可能是考虑知识产权而连最基本的"第28届奥运会" 的文字都没有,这是总公司  相似文献   

6.
1.参加评选的2002年外国邮票见《集邮博览》第10期、《上海集邮》第10期、《天津集邮》第5期中心插页所刊登的全套邮票和小型张图样。参评的35个国家的序号列在图样下面。2.评选选票随《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集邮报》发送到所有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2003年第6期和第9期分别刊登了刘化刚先生《谈“北京信箱第526号”信封》和柳承美先生《也谈“526”专用封》两篇文章,对526封的发行、使用进行了探讨,笔者依据所掌握的有关文件,对上述两文中所提到的箭楼526号专用邮资封(下称526号封)的发行情况做些补充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9.
《集邮博览》办刊30年中,曾于2006年12月后一度休刊,2007年8月又复刊。当时在集邮界引起了热议和极大关注。这一停一复,让读者由惋惜变成欣喜。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难得而又颇具收藏意义的两本杂志:《集邮博览》总第224期停刊号和《集邮博览》总第225期复刊号。其中《集邮博览》复刊号。作为五年前国内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全彩色印刷的集邮期刊,尤为广大热心读者、特别是文献集邮爱好者所追逐和青睐。  相似文献   

10.
李文 《集邮博览》2012,(7):54-55
近日整理邮刊,看到一枚《集邮博览》杂志的公函封。公函封的正面盖有一枚北京邮资已付戳,日期是1988.2.11.22(2月月份字钉很淡),背面则盖有一枚“湖南1988.2,16湘潭市”的落地戳。信封夹在一本1991年第1期《集邮博览》杂志中,里面有一张编辑部的退稿信。  相似文献   

11.
拜读《集邮博览》2011年第10期赫建先生的《二次利用制作的商函封》一文,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不认为这是“废物二次利用”。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2,(12):7
预订明年杂志的疑问收到第11期《集邮博览》后,仔细品读,首先被2013年的新邮预订宣传画所吸引,虽然从网上已经知道了宣传画的内容,但是没有想到11月1日出版的杂志也能及时刊登。2013年的《集邮博览》当然还是要订的,当看到第91页的征订广告时  相似文献   

13.
读编往来     
正稻花乡人:今天是1月28日,我早晨从大街报刊亭就买到了第2期《集邮博览》,回家翻阅一遍,感觉确实不错。从开篇说年,到专题谈吃,年味十足。看来我这个春节有博览陪伴,可以一饱眼福了。谢谢各位编辑的努力!一稿两投对读者不公平《集邮博览》2014年第2期和《中国集邮报》2014年第9期,刊登同一作者的文章,所附插图及文章内容一样,只是开头一段不同,这种做法对于同时订阅《集邮博览》和《中国集邮报》的读者是不是很不公平?(福建叶玉桂)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年底,《集邮博览》刘生平拿来王海涛先生"我珍藏的一枚二野军邮封"的文章及军邮封复印件,当时,刘先生想让我就该封写篇文章。应当申明,近年我没有参加过集邮活动,也没有在网上看到网友对此封的研讨,所以我所谈的仅仅是本人的一点心得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集邮博览》一册在手,品味一个"邮"字。《集邮博览》的生命力,也在"集邮"这条线上,就像轮船不能偏离航线一样。《集邮博览》的个性和魅力在于耳目一新的文章奉献给读者。宗旨体现出"博览"二字。集邮爱好者与《集邮博览》连接的桥梁就是信息传递。第10期《奥运邮品永恒  相似文献   

16.
赫建 《集邮博览》2012,(7):34-35
我与《集邮博览》的第一次接触始于1988年。当时我出差进京,空闲时去坐落在南礼士路的北京市邮票公司营业部。《集邮博览》编辑部就在营业厅的楼上,我带去了几枚自制的极限明信片。特去拜访。  相似文献   

17.
左鹏 《集邮博览》2013,(5):22-23
不久前,我整理杂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1993年第1期《集邮博览》(题图),看完第34页"读者之声"后,感触颇深,20年前读者的建议居然大多梦想成真,那些读者真不愧为《集邮博览》上的预言家。  相似文献   

18.
《集邮博览》杂志自1982年7月创刊至2006年12月休刊,25年共发行了225期(包括1992年发行的、未编入总期号的一期增刊号)。《集邮博览》1982年至1986年(总1—19期)刊名是《北京集邮》,自1984年第1期(总6期)开始使用邮发代号(2-230)在全国公开发行,直至2006年12期。从1987年第1期开始改用刊名《集邮博览》。  相似文献   

19.
我的集邮情     
当我翻开丈夫订阅的第5期《集邮博览》时,社长吕兴华开篇语提到的《第一笔》诚挚约稿深深吸引了我,感谢杂志社能开办这样的栏目听我诉说。要说我与集邮,还要缘自于我与丈夫的爱情。起初我并不喜欢集邮,  相似文献   

20.
假封辨析     
《集邮博览》2008年第5期27页刊登的信封是假封无疑,一看收信人我就乐了,他的名字竟然与央视热播的《乡村爱情》中那个倔强的农村小伙子的名字一样,更加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辨别实寄封的真伪,主要从邮票、邮资、邮戳、邮路四方面进行,下面我们逐一分析:1、邮票:该封上所贴邮票为《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邮票,原版发行于1949年10月8日,再版发行于195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