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瑗主张出而用世,反对做隐者。但出也要讲原则,要“合道”,既要顺时而出,也要注意道德修身和本领培养,为出打好素质基础。出了以后对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善于改过迁善,积小善,去小恶,防微杜渐;要强化官德修养,注意复性明心、自新其德,以自己优良的品德掌权济世。  相似文献   

2.
胡瑗是主张"出"的,他要求人们确立"出而不隐,安治天下"的思想。当然,从隐到出有一个过程,所以胡瑗要求待出之人要学会等待,怀才蕴德,同时还要把握好出的时机,该出则出,不该出则等。此外,胡瑗还认为"出"也要有"道",即要符合社会与道德规则,做到"进""退"有度,出而有节,动不离道。  相似文献   

3.
胡瑗认为学不厌方能致诸善之修,并把学习看做是人修养致善的基础和途径,所以他特别强调学而不厌,刻苦努力。同时胡瑗主张切问近思,他认为慎思之才能达深微之义,所以学习要与思考结合起来。此外,胡瑗还特别强调教师学习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博学之才能掌教化之职,所以他要求教师博闻强识,学习一切善言善事,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家。  相似文献   

4.
胡瑗在继承孔孟政治理想的基础上,更重视“王道”社会实现手段的多样化,重视教育为现实社会服务。胡瑗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圣人之道,所以他高度重视“圣化”的治国作用。因此,他主张一方面要知人善任,广纳天下贤才;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让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5.
一诚信具有内在的德性价值,是自我修养和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修身立世的根本道德品质。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看来,假若一个人没有信用,就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在社会中失去了立足之地。他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中庸》第二十章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而天之道,诚也。“知天”也就是领悟“诚”。这就是强调修身的关键在于诚信,唯有“诚其意”,才能真正达到修身的崇高境界。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已被公认为中…  相似文献   

6.
胡瑗继承了孔子等传统儒家的重"礼"思想,强调"礼"的作用,并把社会看着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度运行的整体,以礼节制,人的动作才能合度。同时胡瑗认为"礼"是等级,也是一种"德"和行为规范,所以天下之事必须依"礼"而行,防乱也必须以"礼"为先。此外,胡瑗还认为,要充分发挥"礼"的作用,必须将"礼"与"乐"结合起来,做到礼乐兼备。  相似文献   

7.
周掌胜 《语文知识》2000,(10):62-63
《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高中课本注解“恶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恶,厌恶。”课本注者大概认为“厌恶他的才能”这种说法讲不通,故引申为“嫉妒”。殊不知“恶”字自古及今,均无嫉妒义。因而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欠妥。那么,“恶其能”的“恶”应作何解释呢?鄙意以为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8.
对于任何人,品德是最为重要的。人要有德,必须自我修养,所以古人重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以修身为首,做到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墨子说:“不能洽身,焉能治国?”即使不负有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的一般人也要修身崇德,“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后汉书·张衡传》)那么,如何来修养自身的道德呢?古人讲究一个“慎”字:慎言、慎行、慎始、慎终……其中古人阐发得最为精到的有“三慎”:慎独、慎微和慎其所处者。慎者,谨慎重视的意思。此三者,是古人从三个方面总结  相似文献   

9.
泰州学派杰出的平民弟子韩贞继承了泰州学派的修身思想,同时韩贞又把修身与成圣成贤结合来,主张修身至圣。韩贞认为,修身至圣要有一个好的心理境界,淡视名利,进而做到"私非入道"。同时,受王艮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韩贞还提出了戒非守己的修身要求。他认为戒非守己才能安分,安分才能保身。此外,安分就要讲求和睦,舍得吃亏,所以他又强调人应该有"我自先恩"的大度胸怀。  相似文献   

10.
“政者,正也.”“正”同不偏不倚、纯正无杂有关.所以“正”对一个政者是十分重要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国者公正无私,方能“一言而万民齐”.治国经邦,必定要修身正己,修身能齐家也才能治国,以达到“平天下”之目的.历来有识之士对当国者的个人修养要求甚高,认为这是君主施德政之必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陈垣以会通中西文化,造就众多英才而享誉海内外。他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其高等教育思想以国学为根基,汲取西方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在办学宗旨上以育人为本,传承中华文化;认同却不圉于西方学科理念,重视国学教育与研究;主张博学与专门互补,寓教学于研究之中。其正直的教育品格、无私奉献的教育家精神,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大家风范,永远激励着学人。  相似文献   

12.
从自然教育观出发,卢梭非常强调劳动教育。他对劳动教育作了高度评价。认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济。卢梭非常重视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并认为劳动教育对经济生活很有价值。他坚持儿童应首先学习农业劳动,还必须学一门职业。卢梭关于劳动教育的观点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劳动教育应从小重视,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瑗强调以正接人,认为教师必须修洁自居、自新其德,以自己良好的行为让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他高度重视施教者的道德、知识水平;特别强调教师首先必须掌握和精通教学内容的全部知识,并能"以身先之",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起表率作用;还特别注重师友的重要作用,并把同心、合作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4.
胡瑗继承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视天地合作为物之本始,强调天人统一的关系,并从"天人感应"出发,主张视"天"而行。同时,胡瑗强调了天道的自然特性,主张一切行为顺其自然,并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君者治天下之"自然"的道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胡瑗把天道之律与大易之道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顺应天道的同时,注意因时而变,尤其要注意事物的正反变化。胡瑗的这些思想是充满辩证的成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合中"是胡瑗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胡瑗的"合中"并非合传统的中庸之道。胡瑗所讲的"中"是"大中",他强调人的一切言行必须合"大中之道",而要合"大中之道"就必须用心广大,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胡瑗的"大中"也是一种至正公平的表现,而要做到至公至平,就必须有刚明之正。同时,胡瑗还认为,合"大中之道"要做到刚柔相济,并实现人治与法治的统一。此外,胡瑗的"合中"既具有较强的原则性,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他认为在合中而为的同时,可以过越常分,进行大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以严治校是胡瑗教育管理的重要特色之一。一方面胡瑗以礼治教,以礼治学,用严格的礼制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胡瑗科条备具,严立规矩,制定了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并写有著名的《学政条约》,为宋代及日后最高学府的管理提供了准则。当然,胡瑗的“严”并不否认对学生的关心,他把“严”与“爱”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赞成张謇的主张,认为实业救国,应以铁业、纱业为先。铁业困难,自然又以纱业为先了。袁世凯曾举荐著名实业家杨宗濂筹办河北地区的棉纺织业。并推荐周学熙督办。又请张謇为工商部总长,大力付诸实施。先后创办了华新纺织公司及其天津厂、唐山厂、青岛厂、卫辉厂,推动了全国棉纺织业的大力发展,在实业救国方面,作出了显赫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