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冷与热”单元中的《热胀冷缩》一课,探究液体与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时,用的是自然常识一脉相传经典器材:烧瓶,橡胶塞,玻璃管和红颜色的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然而,若要给每组学生配备一套,准备麻烦,且这些都是易损器材。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一、学生做完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后,提问:“液体受热时液柱上升得很快,受冷时,液柱为什么下降得慢?” 这是正常的实验现象。通常情况,烧瓶里的水与水槽中的水温没有什么差别,而放入热水中,两者之间的温差较大。温差大,瓶内液体受热速度快,其热传递方式是以对流为主的,热对流传递速度比传导快。这样,受热时液  相似文献   

4.
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热学单元”中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5.
“冷与热”单元中的《热胀冷缩》一课,探究液体与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时,用的是自然常识一脉相传经典器材:烧瓶、橡胶塞、玻璃管和红颜色的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然而,若要给每组学生配备一套,准备麻烦,且这些都是易损器材。教材编写者亦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又在文中插入了一幅图,上面画着带有吸管的娃哈哈塑料小瓶和饮料纸盒,意在引导师生利用身边的器具替代上述器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低年级开设自然课的规律,积累经验,我校去年在实验班二年级增设了自然课。教学方法上,我们着力于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的兴趣,诱发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发现、掌握科学知识。我们把让学生带着强烈好奇心去自我探索作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改革重点。1.让学生思考问题,从中发现自然知识。学过《热胀冷缩》这一课以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课上的实验证实了课本上的叙述。水受了热,体积确实会胀大,越热胀得越大;受了冷,体积确实会缩小,越冷缩得越小。照理,水变成了冰,体积应该更小了,为什么去年冬天,我家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却把水缸冻破了呢?”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观察事物细致,但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布置同学们思考、解释这一现象。学生思维活跃,开展讨论,异常热烈,课后又寻找资料,请教长者,终于弄清了这个问题:一般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在常温下热胀冷缩,但降到摄氏四度,体积最小;温  相似文献   

7.
《热胀冷缩》这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中采用的材料是玻璃烧瓶。因学校没有很多烧瓶,于是我临时请学生准备空酸奶瓶和吸管(此材料很易收集),待上课时,我让学生把灌满红色水的酸奶瓶插上吸管,先放入热水中,红色液面迅速上升,学生得出水受热体积变大,水就顺着吸管上升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把此装置放入冷水中,奇怪的事发生了,全班12个小组,有10组的吸管液面非但没下降,反而上升  相似文献   

8.
四月中旬,笔者在无锡听了特级教师张洪鸣老师执教的一节科学课《乒乓球又鼓起来了》。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反复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时,我们都以为本课己完满结束了,但张老师又抛出一句“学完这一课,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让学生继续提出新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又热闹起来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瘪了的乒乓球受热后会重新鼓起来,那鼓起来的乒乓球冷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又瘪下去呢?”“空气受热,体积会变大。那有没有物体受热后体积会变小呢?”“有没有物体受冷后体积会…  相似文献   

9.
对“固体热胀冷缩”补充实验的教学设想刘起飞闫永军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自然(五年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的第二部分在课本...  相似文献   

10.
王霞 《生物学教学》2008,33(7):42-43
鲁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探究活动“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燃烧的种子暴露在空气中,这样造成热量大量散失,增大了实验误差;②教材给出了的实验材料是核桃和花生,但核桃和花生同为油料作物,两者的热价相差不大,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食物的热价有较大差异是与组成食物的化合物有关;③种子燃尽熄灭后再测水的温度,部分热量散失,增大实验误差;④30mL水在试管中加热,受热不均匀,测量的水的温度数值不够准确。为此,笔者对实验做了以下改进:  相似文献   

11.
上《物体的热胀冷缩》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时,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气球和老师提供的烧瓶、热水、冷水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带的气球都比较大,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烧瓶内的空气受热后很难把这么大的气球“胀”得明显鼓起来,学生把求救的  相似文献   

12.
《冷水与热水》一课,教材设计由三个活动组成:冷热不同的水、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期望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知冷热,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不同的过程,同时探究出热水上浮的原因。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后,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冷水与热水。基本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经历把水按冷热程度分成烫、热、温、冷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观察、探究冷水与热水的“热升冷降”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设计理念 本课是教科版三下第四单元第一课,教材通过找水、说水两个探究活动和网状图来帮助学生构建“水”这个科学概念,同时初步感知固体、液体、气体这三个科学概念。教师通过改变教材的教学顺序来引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利用对水的重要性的讨论和地球上水资源的状况,对学生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一所学校观摩“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节课时,看到学生都在按教材提供的方法做实验:先在锥形瓶口套一气球,然后将锥形瓶分别放在热水、常温下的水、冷水中,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来证明瓶中的空气确实发生了热胀冷缩。有几组学生看不到实验效果.授课教师就着急地说:“为什么不先在锥形瓶中装点水呢?”  相似文献   

15.
有机会多次观摩《热胀冷缩》一课的教学,受到很多教益,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一些共同的作法: 1、都没有使用课本上引入学习的材科; 2、在由执教老师自己选择的材料中,用压瘪了的乒乓球使之受热鼓胀,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居多; 3、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多选用在瓶口上套着气球的瓶子作为实验材料。 三点共同的不足: 1、教师听到学生说水受热以后“变多了”,就认为学生说错了,立即进行纠正,告诉学生是体积膨胀了;  相似文献   

16.
背景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人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在本册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认识和描述,本单元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通过给物体分类,研究固体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第二课时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探索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略)。  相似文献   

17.
《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水、食用油、洗洁精等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这一活动。实验要求学生分组操作,教材上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8.
《热空气》一课,为了让学生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教材上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纸蛇在蜡烛火焰上方会转动)、实验2(塑料袋内的空气被酒精火焰加热后,塑料袋会徐徐上升)。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虽然能研讨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这一结论,但对“同体积”的理解就不够充分了。教学时,如果在学生有了前两个实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设计下面的实验让学生探究,那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物体的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以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为主,先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煤油、酒精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推想出“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由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主要通过一插图,示范了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学时,我根据教学情况逐步改进这一实验,出现了3次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李媛 《黑河教育》2012,(11):66-66
教材分析:《比较水的多少》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四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液体的体积,使学生学会利用丁具精确测量液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