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财政、土地、人才等倾斜性政策,重点支持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20年后的今天,作为政策推动的结果,国家高新区是否已承担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如何,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评价的视角,讨论了国家高新区对创新体系建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和目标实现程度,同时,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变化,提出了高新区新需求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导向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的国家高新区非均衡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科技部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非均衡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通过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五层分化的非均衡发展阶段,呈现出支撑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国际创汇能力同步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平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力模型”的国家高新区发展非均衡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产业评价“三力模型”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发展非均衡评价模型。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对54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五层分化的内外非均衡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探究了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不平衡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且呈持续下降趋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特征,西部国家高新区增长较快,东部与中部国家高新区次之,东北部国家高新区相对较慢;从结构组成因素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差距是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差距是次要原因;从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国家高新区之间的资本积累、双创平台、研发投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差距加剧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不平衡。基于此,提出了推动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协同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高新区自创立已走过了20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经济、创新、产业、城市发展几个角度,系统评价了20年来,高新区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高新区已经或正在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进现代城市建设的主体依靠力量。在新的发展中,国家高新区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也由此需要中央政府对高新区发展的导向和政策做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力模型”的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产业评价“三力模型”为依据,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异化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分化的非均衡异动阶段,呈现出“三力”同步非均衡异化、发达→次发达城市依托选择、沿海→内陆空间层级异化布局的表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均衡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相关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力是影响高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已有研究对技术因素及其相关政策影响的分析关注比较少。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替代因子表示技术进步和政策优惠因素,采用面版数据,对广东省高新区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构建高新区增长模型。并通过高新区增长因素的比较研究,找出广东国家级高新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高新区强弱水平空间非均衡的背景下,从国际创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异化“橄榄式”非均衡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东部一西部的空间强弱异化和高新集群带的区域联动集聚两大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空间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5,(11):16-19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法分析了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对园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组织学习在创新影响园区经济增长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创新显著地促进了园区经济增长,创新也有利于促进组织学习,组织学习在创新影响园区经济增长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算了2012—2018年88个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实证考察了其区域差距、分布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国家高新区TFP增长的总体、区域内、区域间差距均呈现持续扩大态势,超变密度与区域内差距是总体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②总体、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国家高新区的TFP指数均明显提高,多极分化现象日益消失,但区域差距逐步增大。③由内部构成因素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差距是国家高新区TFP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④由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总体、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国家高新区的TFP增长差距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资本积累差距对总体、中部、西部国家高新区的TFP增长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差距对总体、中部、西部国家高新区的TFP增长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金融差距与国际化差距对总体、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国家高新区的TFP增长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总结了国家高新区30年建设的历史过程和发展成就,评价和揭示了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国家作用和历史意义;深度剖析了国家高新区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转型发展规律;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创新经济体"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并结合高新区的现实发展提出了新时代建设的重点推进方向与举措。  相似文献   

12.
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是江西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本文建立了江西省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要素投入效率评价模型,并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对园区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认为:(1)江西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其中技术进步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属于增长型园区;(2)江西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增长表现出惯性特征,资金与劳动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劳动的影响弹性大于资金的影响弹性;(3)园区企业个数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弹性为负,盲目招商引资并不会显著带动经济增长。最后,本文依据研究结果对江西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高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具有区位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有成效、科技赋能有基础、科学城建设有支撑、应用场景有市场、对外开放有实力,整体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拥有良好区域依托,呈现双核引领、多园崛起局面,已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缺少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引领型高成长企业、创新动力支撑不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体化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协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和成渝科技创新大走廊,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4.
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测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本文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对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法测度,并采用2002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26个部门作了相关计算,指出了4个影响CO_2减排的能源部门的优先调整顺序,以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达到CO_2减排.同时研究发现,我国2002年整个产业结构的协调度并不高,需要加大调整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为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卓乘风  邓峰 《科研管理》2021,42(7):68-76
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切入点,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设立国家高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并未显著带动地区技术进步;(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设立国家高新区显著吸引了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并未吸引对技术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形成集聚;(3)进一步分析发现,发挥“成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是吸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入区、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且“成本效应”中制造业发展、“生产率效应”中创新人才积累是最为有效的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我国高新区内研发投入的现状.在构建研究R&D贡献的理论框架下,采用我国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新区内资本投入、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劳动投入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不显著;杨凌、乌鲁木齐、北京高新区内研发投入效率低下,低于惠州、厦门和威海高新区研发投入产出弹性近10个百分点.资本的高投入仍然是高新区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将是高新区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开发区在中国经济、社会体制变革中有先行先试意义,开发区取得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改革开发营造的良好环境,也有基于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所积累的竞争优势。与国内其他区域性经济相比,开发区在制度体制、财政自主权与反哺发展、地理区位条件、产业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相应带来了可观的政策收益。未来开发区发展需要在集成创新、关键领域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并致力于解决同质化竞争和土地、人力资源制约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运用目标规划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进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30个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效应为正;金融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明显,地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互融互促,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多建在城郊结合部,"郊区之首,城区之尾",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增长点,因此,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成为开发区整体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开发区的优势在于产业功能,其经济的发展首要是产业经济发展,因此,对开发区新农村建设而言,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实际意义,应该重在产业经济反哺农村。当前在建立产业经济反哺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机制上,一是要确立产业经济反哺农村的准确定位;二是使反哺与支持机制的制度化;三是应分阶段逐步推进;四是找准切入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