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宋时期河决频仍,治理活动不断展开。在此期间,宋廷除征集大批民众参与治河外,规模庞大的军队也加入到治河行列之中。从河堤的日常守护到大型河役的承担、物料的筹集,北宋军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对治河军队的管理中,针对诸如士兵逃亡、伤残、官员舞弊等现象,宋廷不断采取多种举措,设法保持治河军队的规模与稳定,对治河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对普通民众的征集相比,治河中对军队的征调更有其集中性、及时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北宋黄河决溢频繁,往往造成严重水灾,因此,治理黄河成了北宋历朝的大事.在"筑、堵、疏、开"等治河手段的运用中,以梢芟为主的物料起着重要作用,且需求量巨大,北宋政府采取组织人力就近采伐、科配于民、购买等方式获取治河物料,但这些方式最终导致了社会上盗伐、滥伐林木的现象,不仅毁坏了河堤,加剧了黄河决溢的发生,而且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在北宋都水监治河的过程中,北宋政府制定了一套较为严密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应对都水监治河时出现的官员疏于职事、贪污腐败等现象。从对都水监进行责任追究的内容来看,涉及都水监官员在河事出现前的巡视、河事出现后的治理等方面的失职。在北宋都水监治河中的责任追究,处罚严厉,在一定程度上,使都水监作为专门治水机构能够在治理河事时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4.
北宋内河运输堪称兴旺发达,这与北宋政府重视河政不无关系。本文概述了北宋治理黄河、汴河、蔡河、广济河曲折的历程及其宝贵经验,肯定了宋人治河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北宋内河运输堪称兴旺发达,这与北宋政府重视河政不无关系。本概述了北宋治理黄河、汴河、蔡河、广济河曲折的历程及其宝贵经验,肯定了宋人治河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贾鲁,元一代名臣,曾总督治理黄河与汴河,取得一定成效,但对其治河策略和功绩,自古以来褒贬不一。因此,探讨和分析贾鲁治河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于其历史功绩给予正确评价,同时对于今日河道治理,造福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8-21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侯家林南岸决口,河东河道总督乔松年奏言堵铜瓦厢决口,复归清江浦故道,主张借黄济运,让河水北流。赫慎修上书一篇《治河论上乔鹤侪河督》,阐述了自己的治河观点,回顾黄河改道的历史,总结了清朝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驳斥了乔松年等人"堵铜瓦厢决口,复归清江浦故道"的治河主张,提出治理黄河的理念和治河方法。  相似文献   

8.
汉代黄河屡次决口兖州附近河段,除了与当地土质疏松、河道复杂有关外,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的决策者、河道治理的指挥者、治河制度的不完善程度以及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只有这四方面同时满足并有机结合,才能彻底治理好黄河水患,使黄河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9.
河道总督是清代河政实施的中心枢纽,也是清代治河行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政府环节。清代河道总督一职的设置变更频繁,因此,对其历史沿革进行详细梳理非常必要。同时,频繁的制度变更状况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即河道总督的设置面临着通筹全河与分区治理的两难。  相似文献   

10.
黎世序是嘉道时期治河名臣。在担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他力主修缮黄河堤防,加固两岸险工,推广碎石坦坡护堤技术,积极整饬河工弊政,使黄河治理出现了新局面。他的治绩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广泛认同。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其自身能力、两江总督的配合、幕僚的辅佐、皇帝的支持密切相关。其治河经历充分表明,治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云斑白条天牛是我国重要林木蛀干害虫,分布广泛,寄主众多,防治非常困难。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云斑白条天牛主要危害白蜡树。详细记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危害白蜡云斑白条天牛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生物学习性、危害特征,根据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物学习性和危害特征,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和策略,建议开展以释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最终实现云斑白条天牛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四个方面构建黄河三角洲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模型.对以滨州、东营为主的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黄河三角洲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且身处文化产业较发达的山东省,更应将文化产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结合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着重分析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并最终提出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即是一条自然的河,又是一条文化的河,一部黄河史,不只应当记述黄河的自然变迁,还应当阐明黄河的文化内涵,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黄河人,而黄河人同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为黄河贯注了精气与灵魂,黄河与黄河流域的人类,将决定着黄河与黄河人的命运,已经流淌了百万年的黄河还将在地球的东方流淌下去,我们期待在新的世纪中,人类与黄河一道用更加协调的笔调,谱写出后续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楚人祭河考     
楚人祭祀不在其境内的黄河之神河伯,与“祭不越望”的祭祀原则矛盾。然考其源流,楚族先祖源出于黄河之源昆仑,后辗转迁徙于黄河中下游达九辈近三百年,祭河乃其份内之举,至熊绎始离开黄河流域而南迁汉水,但其俗遗存。《河伯》经屈原润饰而重现光彩。  相似文献   

16.
田家怡 《滨州学院学报》2001,17(1):48-50,94
论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变 ,界定了黄河三角洲的范围 ,给出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概念 ,追溯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的渊源 ,分析了其源汇 ,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不但孕育中华民族的文明,还直接孕育了"黄河文学"这个文学门类。"黄河文学"是黄河与文学联姻后产生的一个美丽的宁馨儿。本文提出"黄河文学"一命题,并对"黄河文学"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进行分析,试图为当代文学中"河流与文学"关系问题方面的研究,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连续创作推出大型系列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黄河歌舞的旋风,开创了全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先河。追本溯源,山西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资源丰厚是黄河歌舞艺术产生的根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舞是黄河歌舞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总结回顾黄河歌舞艺术的历史沿革,研究其发展现状,黄河歌舞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其一,黄河歌舞艺术流派独树一帜,首开全国民族风情舞蹈先河;其二,黄河歌舞艺术流派日臻成熟,淳朴隽永,博采众长,发展鼎盛;其三,黄河歌舞艺术在探索中前行,在艰难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黄河歌舞艺术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黄河歌舞艺术未来的发展思路如下:一是借势改革,创新机制,把黄河歌舞品牌做大做强;二是提高待遇,保护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环境;三是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拓宽黄河歌舞投融资渠道;四是汲取"黄河三部曲"的成功经验,探索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了帝禹时代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五藏山经》的《西山经》和《北山经》多处提到“泑泽”,并明确指出这里是黄河的源头,其附近是著名的黄帝族都城“昆仑”。关于泑泽的地理方位,历代学者均认为即蒲昌海(位于今日罗布泊遗址),并相信黄河在此处“潜行地下”数千里后重新冒出地面。笔者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住的考证已历时数十年,有足够多的理由表明泑泽不可能是远离黄河河道的罗布泊,而是早已干涸的黄河前套太湖泽,而黄帝族都城“昆仑”则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