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技术创新的系统范式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当代科技革命的创新实践,基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哲学基础,从系统分析范式的分析框架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分析的新视角——技术创新系统范式。从思维方式的转换入手,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范式的演进过程和哲学基础,并从技术创新系统范式的视角,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全面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其本质在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整合和互动。  相似文献   

2.
郑雨 《科学学研究》2005,23(Z1):6-10
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基于哲学视角的有G.多西根据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理论提出的技术范式论,本文提出了可以应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方法论》中的硬核与保护带理论,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实质上是技术硬核和技术保护带耦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成功标准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与相关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对其进行界定.本文对标志、标准、技术标准、技术效益标准、技术创新的"成功"、"成功的标志"和"成功的标准"概念的内涵、特点进行了界定、比较.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线性经济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若干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技术范式变革的必然性。进一步分析了技术范式变革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影响,论述了企业应实施生态型技术创新战略、循环型技术创新模式及技术创新的组合范式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适应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技术后发国追赶和学习的技术创新过程研究进行了综述,其次基于学习对象的能力观和范式转换“跨越式窗口”观,提出了追赶和学习过程的创新型式的定义和划分,即跨越范式转换的以生产能力为中心的创新型式和以创新能力的中心的创新型式,接给出了基于这一意义的追赶和学习过程的学习、忘却学习和创新的阶段划分。最后对彩电产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全文从实证和理论的需要出发,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过程研究视野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6.
技术能力成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双刃”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在对比分析技术能力成长内涵、途径、影响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基础上,论述在主导技术范式约束和限制的情况下,技术能力成长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生正负“双刃”影响的机理。然后,进一步阐明基于构建技术能力成长技术集成模式的预防技术能力成长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技术间断、技术创新陷阱与战略技术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论述了技术间断的本质和战略影响 ,指出了技术创新陷阱的本质和企业陷入技术创新陷阱的原因 ,最后分析了战略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动作模式。技术间断是技术范式的转变 ,在其中隐藏着两种技术创新陷阱 ,在技术创新陷阱中 ,企业越创新越死亡 ,只有实施战略技术创新 ,企业才能跨越技术间断 ,避开技术创新陷阱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战略的理论构架和内涵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程源  傅家骥 《科研管理》2002,23(5):75-80
基于对战略管理发展的分析,探讨技术战略的界定和内涵,进而分析了技术战略的主要内容,以及技术战略的竞争类别的划分。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企业提升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颠覆性创新为产品和服务带来了全新的功能属性、市场价值、竞争地位,准确识别出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和可能发生范式转换的机会,对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至为关键,对创新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考虑技术发展的动态性特点,加入时间序列并结合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对OLED技术划分技术阶段,利用动态专利引用率构建颠覆性强度——专利前3年引用率,直观地揭示出技术发展中的颠覆性创新,其实验结果与技术生命周期的分析结果一致,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早期识别和预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数字创新颠覆了传统创新管理理论,然而目前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复杂机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技术创新,对实现制造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黑箱”进行探究,以丰富数字创新理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赋能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对创新主体、过程以及结果赋能;(2)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型;(3)提炼出三条路径及其选择机制,即以技术整合为中心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以产品智能化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路径和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两端创新路径,从而为数字技术赋能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技术多元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仅有少数研究探索了技术范围选择的影响因素。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技术范围选择的因素,并提出了概念模型。采用中国高技术上市公司2004--2010年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企业外部环境、运营状况以及组织备用资源的角度实证分析技术范围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环境与组织备用资源显著地影响了技术范围选择,而企业运营状况因素中仅部分指标对其产生影响。技术范围选择由多种因素决定,实证结果提供了综合的指导,为企业选择“适合”的技术范围获得更多利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适宜技术策略”使中国国产彩电占领了市场主体,洋彩电运用“技术领先”策略占据着彩电技术制高点,国产品牌采电相继展开“价格 大战”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应该进行技术战略调整,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是中国彩电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技术差距和制度差异可界定出模仿、移植、跟随、竞赛四种技术赶超模式,并识别出六种典型赶超路径.沿着不同路径,赶超模式和制度变革要进行动态调整.赶超路径选择是个情境化问题,且路径演化会相互影响,赶超国家要根据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选择适合的技术赶超路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世界技术领先中心是中国技术赶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对所选择的技术存在着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依赖性。以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为出发点,分析了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技术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对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技术选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技术领域有不同的发展机会.基于专利情报构建技术机会和技术专业化指标,探讨近20年来技术机会的分布及其与区域技术专业化的关系.在1994-2001年和2002-2008年间,主要的技术机会分别集中在电气工程、化工技术,以及电气工程、仪器和机械工程技术领域.我国各省区中,只有广东省等级少数省区在拥有最高技术机会的技术领域实现了专业化,而其他的省区的技术能力则被锁定在其他的技术领域.技术进步的积累与路径依赖特性,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可以对此做出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从技术能力形成的角度看技术标准竞争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树宽  闫放 《情报科学》2006,24(6):851-854
有关技术创新的文献告诉我们技术变革可以分为技术路径变革和沿着技术路径的变革。当一个新的产业形成且有多个不同路径可供选择时,企业的标准之争本质上就是技术路径之争。考虑到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累计性以及路径依赖特性,标准之争的胜负对于企业在该产业的竞争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在本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时应给予更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技术知识特性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秀生  齐中英 《预测》2006,25(2):26-30
技术创新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技术知识特性(主要包括技术知识的路径依赖性、复杂程度、变动程度、隐性和显性程度)对技术创新管理的影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系统梳理了自技术融合起源以来该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首先对技术融合以及临近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之后介绍了技术融合的发生形式、主要驱动力及其理论框架,并根据研究范围不同,将技术融合研究方法分为技术层面方法和企业、产业层面方法分别加以阐述,文章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给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技术机会,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反映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界定并未抓住概念的本质,有必要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机会。首先,技术机会是哲学偶然性范畴的延伸和扩展,是与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相对应的范畴;其次,技术机会是创新主体认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过程,与创新主体的特征和技术范式、技术轨迹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最后,技术机会也是创新主体能动地建构技术创新可能性的过程,需要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技术创新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可能性和管理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技术开发合同中技术成果的归属与分享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合同法和实际工作经验,对技术开发合同技术成果的归属与利益分享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高等学校技术合同管理中的现状与问题,认为成果归属与分享约定不明确,是引发合同纠纷的隐患;综述了委托和合作开发合同中关于成果归属与分享的法律规定;讨论了技术成果的归属与分享;提出了确定技术成果归属与分享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