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因而在空间构成方面表现出众多的文化共性。但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风土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村落在空间形象上又表现出各自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2.
唐代李姓的构成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李姓是由山东李姓、陇西李姓、诏赐李姓和其他李姓构成的。尤其是唐延诏赐各族人员以国姓,对冲破旧有的传统宗族观念,缓和民族矛盾,加速民族融合,健进民族认同心理的发展和中华一体观念深入各族民心,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从唐代的中华民族的新意识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民族分裂主义,都是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3.
客家“围龙屋”的宗教与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客家“围龙屋”不仅是世俗日常生活的居室空间,也是宗教哲学的文化空间,它以建筑图式和符号表达出古老的宗教哲学内容。客家“围龙屋”的宗教与哲学在居室空间上表现为三个层次:其里层以堂屋神龛为核心构成宗教崇拜圈;其中层以建筑图象构成哲学符号因;其外层以山川“风水”构成宗教哲学氛围圈。它们以物化的建筑形式显示出居室主人的宗教哲学意识和相应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在历史教学中的直接呈现就是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既是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同时,课程标准也对时空观念的课程目标和学生应达到的学业水平都做了明确的要求与分层。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相互交织,构成历史学的“直角坐标系”,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结合家谱、家训、族规,从客家宗教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分析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儒家“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儒家的重要范畴,从辞源上而言,它产生于西周时期:从观念上而言,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表达的是人对神灵的虔诚的心理态度,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德”的观念的凸显,“诚”的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对道德的虔诚信奉;“诚”作为范畴而言,由《中庸》最先提出,在孟子、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村落意象的构成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六十年代初,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Kevinlynch)首创了从感觉形式出发研究城市空间特征的方法,认为一个城市对其市民来说,应该有其独特的感觉形象,通常称之为“意象”(image)。这一思想对近三十年来的城市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除了城市之外,中国的传统文化村落,既有着独特的空间特征,又有着鲜明的感觉形象,即有着丰富的“意象”。而且,这些鲜明的感觉形象往往是借助于一定的醒目“标志”表现出来的。按凯文·林奇的话说,标志“通常是明确的限定的具体目标”,“其功能在于它是一大批可能目标中的一个突…  相似文献   

8.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土改”叙事中,农民的时间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是丁玲重点关注和论述的部分。她将主体的时间观念建构在厚积着传统文化记忆和纠集着复杂人伦网络的乡土宗法空间上。在一系列思想性较强的“成长仪式”中,主体的成长与历史的成长同构,从而导致历史革命化了。这种土改的时间境域、成长仪式的展示与文本生产一道构成了对“合法性”话语的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历史行程与问题检讨、内在剖析与关联突显、观念把捉与策略操作等不同研究纬度。对“九五”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并从“问题意识”出发,在批判性反思基础上,指出教育现代化研究尚待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试图从历史行程与问题检讨、内在剖析与关联突显、观念把捉与策略操作等不同研究纬度。对“九五”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并从“问题意识”出发,在批判性反思基础上,指出教育现代化研究尚待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在“总序”中,作者指出:“人类的一切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是一条为全部人类历史、思想史证明了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宗教鸦片基石论”和“宗教落后论”曾长期流行,“文革”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的反思,从宗教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深入把握宗教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重新给宗教做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徽州宗族对教育在“亢宗”、“大族”,以及培养子弟良好的“德行”、“资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极其深刻的认识。积极创办各类宗族性教育机构、重视家庭早期教育和宗族蒙学教育的规范化、对宗族子弟的学业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予以奖惩、慎择教师等是其兴学重教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宗族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宗族商人的资助,而宗族的教育追求及其规范则是徽商资本与教育结合的心理媒介。  相似文献   

13.
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结构的、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一个是私人形式,扩散的、非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同时并存在这两个层面。这个宗教的公共形式,几乎囊括了历史上中国人所有的价值关怀与社会存在.涉及了中国社会之中真正具有秩序的符号、信念和宗教活动。这个制度形式的“公共宗教”,同时也包含了“私人宗教”形式及其一切活动和价值行动,表现出最为扩散的宗教形式。正是这种扩散的宗教形式,证明并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权力秩序。所以,中国历史上“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孕育着中国特征“秩序模式”的母体。  相似文献   

14.
宗教作为人的生存意识通常所反映的总是重生或求生心理。原始宗教反映的是人类的一种最古老的生存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共生意识”;作为中国原生宗教的道教是在人的生存意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探求长生和成仙之道,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永恒的强烈期盼;作为一种异域宗教的佛教最终却在中国生根流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其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造,使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容的牛命意识实现了契合;中国还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民间宗教,这些民间宗教在形式上往往千奇百怪,但是自然信仰和自然崇拜却往往是这些宗教的共同内容或主题显示。  相似文献   

15.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中国宗教天人观的基本方向:西周时期的宗教天人观除保持“敬”、“受”观念外,又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提供了遵天命、顺天命、知天命等新的观念。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或天人关系的格局在西周时期基本确立:春秋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则在顺天、知天、安天以及疑天等观念方面有新的延伸和发展.影响了后世宗教天人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天人相应、天人感应以及警告、征象、灾异等种种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已经在春秋末年以前具备了基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忏悔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意识,宗教的忏悔意在洗清人的灵魂。在西方,忏悔意识来自于基督教文化,即直接导致原罪说,这种宗教意识渗入文学中,于是有了古斯丁与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一系列忏悔意识强烈的作品与一个个忏悔主人公,这些主人公又多是知识分子。而中国文学自先秦以来,就崇尚理性精神,宗教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中国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中,很少乃至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忏悔精神,文学作品中也缺乏忏悔意识,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正是这种追求真理拯救民族而至死不忏悔的崇高精神打动了人们。《莺莺传》中张生虽有反省,但却把责任推向“女人是祸水”,对自己的始乱终弃用“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便推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哲学美学领域的“空间转向”更新重塑了原有的时空观念,本文从空间诗学的角度研究和阐释戏剧的诗性空间。戏剧的诗性空间重构时空、超越有限,它融合各类艺术和舞台构作的形式,并通过舞台意象力求呈现事物的本真和意义。诗性空间凝固了流动的时光、动态的历史、激变的人生,它包含着形而上的哲理意蕴、宇宙人生的感悟、超越和解脱的精神性体验。今天,一切与造型有关的艺术,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构成相对于传统的空间意识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如何通过艺术创构一个“诗性空间”,成为诗学现象学的重要命题。同时,诗性空间还承载着精神性的内涵以及历史文化内涵。从中国美学的角度研究戏剧的诗性空间,对中国戏剧艺术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九溪的历史形成过程,将九溪的宗族与中国农村传统的宗族进行比较,从发生学及历史变迁的视角说明九溪宗族特点及其与传统宗族的不同。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最初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上古宗教的原始天人合一观念,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即起自这种宗教的夭人合一观念的衰微和人的自我意识的理性成长,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上古宗教的天人观念经历了两个阶段;天人分立与天人合一.青铜器文化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无力抵抗自然的压迫,无力把握自身的命运。天是人类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天的威势使人恐怖战栗,先民只得匍伏于天的脚下,求助于天的护信,把天与其他影响人类生存的事物一样作为崇拜对象:“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以宗教形式…  相似文献   

20.
由冯尔康、闫爱民所著《中国宗族》一书,最近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主编的《历史爱好者丛书》“文化与社会系列”之一。基于作者对中国宗族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本着它古老而多变的基本特征,本书以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的形态、内部结构、成员身份和社会功能的演变,概括地展现出中国宗族活动所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 本书将中国宗族的历史演变归纳为五个特点:传世久远、形态多变、成员日众、功能转换和影响深远。作者依据社会等级结构的层次划分宗族的构成,认为中国的宗族经历了先秦的宗子贵族宗族制——中古的士族宗族制——宋元的官僚宗族制——明清的绅衿宗族制——近代以来的平民宗族制和宗亲会制几个历程;其演变的历程实际是一个民间化的过程,即宗族由贵族的组织逐渐发展为民间的组织,其成员民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