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191页有关淀粉水解的实验为:在试管1和试管2里各放入0.5g淀粉,在试管1里加入4mL20%的H2SO4溶液,在试管2里加入4mL水,都加热3~4min.用碱液中和试管1里的H2SO4溶液,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3.在试管2和试管3里都加入碘溶液,观察有没有蓝色出现.在试管1里加入银氨溶液,稍加热后,观察试管内壁上有无银镜出现.笔者认为该实验有以下瑕疵: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关蔗糖、淀粉的水解实验成功率很低。教材中是将银氨溶液加入已水解的蔗糖、淀粉溶液中,当加入银氨溶液后,试管中的溶液立即呈黑色,经加热后很难出现光亮的银镜。笔者经试验后作如下改进,成功率极高,可达100%,具体操作如下: 1.将蔗糖、淀粉分别用硫酸加热水解。2.用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溶液呈黄色,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淀粉水解的演示实验是这样叙述的: 在两个试管里各放人O.5g淀粉,在第一个试管里加入4mI20%硫酸溶液,在第二个试管里加入4ml水,都加热3-4min.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第7面"科学探究——淀粉的水解",在检验淀粉是否水解以及是否水解完全时设计如下反应。1.在试管1中放人0.5 g淀粉和4 mL水,在试管2中放人0.5 g淀粉和4 mL 20%的硫酸溶液,加热试管3min~4 min。2.用碱液中和试管2中的硫酸溶液至弱碱性,把一  相似文献   

5.
1.在三支试管内,分装蒸馏水5ml,然后各分别加入1:5H_2SO_4 0.5ml,30%NaOH0.5ml,加蒸馏水0.5ml。 2.在加入蒸馏水5.5ml试管内加入甲基橙几滴,此时溶液显黄色。(此时引导学生复习指示剂显色有关内容,说明该液体呈中性)。 3.在加入H_2SO_4的试管内滴加甲基橙,可观察到液体呈红色。(这时提问,说明溶液呈酸性)。  相似文献   

6.
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化学第一册中,我觉得有些涉及到浓度的实验设计得不够科学和严密。该册第五章第一节说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这个演示实验,即〔实验5-1〕,便是一例: 取两个试管,在第一个试管中加入0.1M的Na_2S_2O_3溶液10毫升;在第二个试管中加入0.1M的Na_2S_2O_3溶液和蒸馏水各5毫升。另取两个试管,每个试管加入0.1M的稀H_2SO_4溶液各10毫升。然后同时倒入上面两个盛有Na_2S_2O_3溶液的试管中,并注意观察两个盛有混和溶液试管里出现浑浊现象的先后。实验结果表明:首先出现浑浊现象的是第一个试管,接着才是第二个试管出现浑浊的现象。由此说明,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  相似文献   

7.
吃饭时细细咀嚼就会尝到一股甜津津的味道,这就是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将饭粒中的部分淀粉水解成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分子的缘故。为增加学生对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感性认识可做如下实验。互取甲乙两方试管各加入5mll%的新配制的淀粉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新鲜唾液和1ml蒸馏水。振荡后用37%的水浴加热两支试管(夏季在室温下放置即可)。2每隔3~4分钟取出几滴试管中的溶液用碘水检验一次;甲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浅,而己试管溶液颜色不变,一直为蓝色,十分钟后甲试管中的溶液加碘水不变色,表明淀粉已水解完全,而乙试管中的…  相似文献   

8.
【实验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15页【实验1-2】(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CuSO_4溶液,再加入少量NaCl溶液,观察有无变化。(2)在另一支试管里加入5mL CuSO_4溶液,再加入5mL BaCl_2溶液,过滤。观察沉淀和滤液的颜色。(3)在第三支试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6-5]中,浓H_2SO_4与 Cu 反应的实验现象表述为:浓 H_2SO_4与 Cu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_2SO_4(浓)+CuCuSO_4+2H_2O+SO_2↑笔者做该实验时,出现了异常现象,反应后的试管内有大量黑灰色沉淀,加水后溶液呈现蓝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现象不同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验证实验。  相似文献   

10.
一、人教版(化学第二册2003年6月第1版)实验实验:在3支试管里各加入6滴乙酸乙酯。向第一支试管里加蒸馏水5.5 mL;向第二支试管里加稀硫酸(1:5)0.5 mL、蒸馏水5 mL;向第三支试管里加入30%的氖氧化钠溶液0.5 mL、蒸馏水5 mL。振荡均匀后,把三支试管都放入70℃~80℃的水浴里加热。几分钟后,第三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消失了;第二支试管里还有一点儿乙酸乙酯的气味;第一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没有多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为验证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22页设计实验如下: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 mL 0.01mol/L的 KMnO_4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1 mol/L H_2C_2O_4(草酸)溶液2 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2 mol/L H_2C_2O_4溶  相似文献   

12.
二、实验过程 1.取暖水瓶胆碎片100克于250ml烧杯中加入30%硝酸溶液100~150ml,加热使暖瓶胆碎片上的银溶解。过滤得硝酸银溶液。 2.取硝酸银溶液5~10ml。加浓氨水,制得土伦试剂。 3.取干净的旧棉花约5克,放入250ml烧杯中,用水浸泡加入浓H_2SO_4。不能搅拌,微热至溶解为止,然后加入碳酸钠粉末至不出气泡为止。过滤得葡萄糖溶液。 4.用干净试管一支加入葡萄糖溶液和土  相似文献   

13.
一、四氯化碳能否使蓝色的淀粉碘水混合液褪色?实验1:取3 mL饱和淀粉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2滴碘水(将碘晶体先溶于酒精,后加水至深黄色),振荡,溶液呈蓝色。再向其中加入3 mL~4 mL四氯化碳,用力振荡2 min~3 min,可观察到上层溶液蓝色渐渐褪去。向上层溶液加入1滴碘水,上层溶液又变为蓝色。分析:该实验说明四氯化碳能将淀粉碘水混合液中的碘萃取出来,同时说明碘与淀粉结合力不强。碘与淀粉的变色是否是化学反应,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关于乙醛银镜反应实验有相同的叙述:“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AgNO3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再加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但在实际实验中。试管壁并没有光亮的银镜出现。为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5.
蔗糖水解演示实验,常用稀硫酸作催化剂,将10%的蔗糖溶液水浴加热数分钟,然后将银氨溶液倒入上述水解液中,以观察银镜的生成。笔者认为按此操作难以得到银镜。经过多次试验将方法改进如下: 取10%的蔗糖溶液3 ml盛于试管中,滴入浓硫酸3滴,加热至沸,冷却后滴入20%的NaoH溶液12-15滴至溶液呈弱碱性(用PH试纸检验)。然后加入2 ml的银氨溶液,浸入70℃左右的热水中,即可产生均匀光亮的银镜。改进后的实验,所用时间短,成功率高,现象明显。实验体会: 1、蔗糖溶液的水解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作催化剂,直接加  相似文献   

16.
取三支带有编号的试管,分别加入2m1-氯丁烷(在实验室没有1-氯丁烷的情况下用氯仿代替)。然后,I试管里滴加lml 3%的AgNO_3溶液,充分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Ⅱ试管里加2ml 10%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水浴加热4~5分钟(若用氯仿可不加热)后,滴加2~3滴3%AgNo_3溶液,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正> 无机化学微型实验的一个:取二支指型试管,分别加人2滴0.1M NaNO_2溶液和2滴0.1M HNO_3溶液,再各加2滴1M H_2SO_4,最后分别加人2滴1M KI淀粉溶液,观察到前者迅速变蓝,后者则不变。 这个实验明显地体现了HNO_2的氧化性大于稀HNO_3,前者能发生如下氧化还原反应,后者则不能:  相似文献   

18.
1淀粉水解实验的改进1.实验步骤(1)预先制好淀粉溶液于试剂瓶中。(2)用一试管取淀粉溶液2mL,滴入10滴浓硫酸,微热,溶液马上呈亮棕色(表明水解完全)。(3)在上述水解液中,滴1滴酚酞,再逐滴加入27%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摇)中和至混和液的颜色呈浅红色(PH=8~9  相似文献   

19.
甲酸,可以将它看作羟酸,又可将它看作带一个羟基的甲醛,因此它同醛类一样,可以和银氨溶液起银镜反应:HCOOH 2Ag(NH_3)_2OH=2Ag↓ CO_2 2H_2O 4NH_3但人们通常用甲酸代替醛类做银镜反应时,还原出来的银常常不是银镜的样子,而是黑色的沉淀。现介绍如下的实验方法,能得到较为理想的银镜。1、试管处理取一支硬质试管加浓硝酸5毫升,置于沸水浴中加热1-2分钟,倾去硝酸,用自来水冲洗后,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5毫升,同样于沸水浴中加热1-2分钟,倾去碱液,分别用自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第23页中的《科学探究》栏目中,设计了三个对比实验. 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5%的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0.01 mol/L FeCl3和0.01 mol/L CuSO4溶液各1 mL,摇匀,比较分解速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并做出结论.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4 mL 0.01 mol/LKMnO4溶液和2 mL0.1 mol/L H2C2O4溶液,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一粒黄豆大小的MnSO4固体.摇匀,观察褪色时间,并做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