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安忆的新作《众声喧哗》采用边缘化的叙事方式,坚守于远离主流话语和精英话语的"边缘立场"之上,将边缘人物作为关注对象,并投以诗意地关怀;注重描摹由边缘生活的"小"窥视到的时代历史之"大",反映出整座城市内在精神文化的变迁;书写"自我"的精神需求,以期获得一个自由宁静的心灵境界和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乡村书写贯穿了她漫长的创作历程。早期的她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控诉乡村,或从道德美感的角度回望乡村,或从传统文化意识的角度批判乡村。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发现了传统乡村的人情、人性美,找到了传统乡村审美的生活形式。近年来,王安忆将她的目光对准进入城市的乡村打工群体。继续她对当下乡村的间接阐述。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始终关注乡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籍此传达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资产阶级大本营的上海文化,和革命根据地的延安文化严重对立。解放后,延安文化作为“经典”来改造、放逐上海文化,上海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而在王安忆笔下,上海文化并未在新的政治气候中销声匿迹,而是在抗拒中顺应,在缝隙中生存,其具体体现,就是上海人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以此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接管上海的革命者。王安忆在无意之中写出了这一片风景。  相似文献   

4.
李芗 《文教资料》2011,(23):16-17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凸显成熟风采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她赋予小说的上海市民文化精神是作品的一大闪光点。而作品鲜明的文化表征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蕴,即对市民群体的关注,对开放精神的宣扬。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守护。通过《长恨歌》,王安忆表达了内心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情感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叙述方式及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丰赡多变的形态和女性主义文化意蕴,使其文体独具特质。王安忆早期的小说语言主要采取呈示的表现方式,具有原生性和自发性。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王安忆的小说摒弃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叙述方式上倾向于权威化的叙述方式。这实为一种性别文化视角,是对女性话语权的有力争夺,以及对试图对社会历史提出全知的权威解释的宏大叙事的疏离和解构,具有女性主义写作的文化价值指向,开拓了女性文学的写作和审美空间,使之呈现出多元化、多向度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在这里,主要选择王安忆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原因在于她能很好地代表当代女作家的特征。“老生代”作家王安忆是近20年来中国大陆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无疑是当今中国文坛最资深的女作家。她的情况也最为复杂,从创作传统文学而起步到涉足反思、寻根一类精英题材,演进到创作新历史小说中向大众文学靠拢。她的创作风格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地不断变化着。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小说构成了一幅全息的上海地景图,其所呈现的文化图景和空间政治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国族认同、阶级构成和现代性想象,并体现了不同阶层以及不同地域在这个地缘政治空间中的立场和处境。王安忆1990年以来的底层小说与其说是反映了当代中国急剧阶层化的现实,不如说是在编织着一个以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文化秩序与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资产阶级大本营的上海文化,和革命根据地的延安文化严重对立。解放后,延安文化作为“经典”来改造、放逐上海文化,上海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而在王安忆笔下,上海文化并未在新的政治气候中销声匿迹,而是在抗抿中顺应,在缝隙中生存,其具体体现,就是上海人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以此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接管上海的革命者。王安忆在无意之中写出了这一片风景。  相似文献   

9.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1.
池莉的很多小说都充满了文化冲突,如传统农业文化与城镇商业文化、城市文化与游牧民族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商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等.同时她也流露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和心态,如对市井小民的赞赏,对知识分子的嘲讽.  相似文献   

12.
杨绛是中国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时期的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杨绛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知识分子的政治改造运动。这些因素使得杨绛作品表现出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另一种方式:不同于之前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政治的深度关注、积极批判或直接介入,而是温婉、平和中表现出浓厚博大的社会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3.
徐坤的作品作为反精英的精英文化文本,她在对文学、文化、精英话语的解构、颠覆中始终贯穿着某种女性知识分子视点的潜在的文化表述,在其作品《游行》中女主人公林格的塑造上,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在建构了一定的女性主体意识之后的知识女性的诗意生命无处皈依问题的深沉思考和迷惘。  相似文献   

14.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的作品中充满了暴力血腥的味道,作品主题也多是贫网家庭女性的困惑痛苦挣扎,而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跟奥茨的童年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会在成年后以各种形式再现。  相似文献   

15.
作家的精神气质、城市的历史与形态、城市文学的文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个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汉城市文化的特点和作家方方创作风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楚风汉韵造就了方方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艺术思维,码头文化让她在创作倾向上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市民文化让她形成大俗通雅、平易自然的审美取向,首义文化赋予她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艺术追求,精英文化则让方方在创作中坚守着城市知识分子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Levenson presents Nehama Leibowitz (1903–1997) as a principal figure in making the Bible a centerpiece of modern Jewish intellectual life. Complementing the already impressive literature on Leibowitz's pedagogical techniques, Levenson emphasize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Leibowitz's historical context, biography, and exegetical stance. Leibowitz's encounter with German intellectual life 1919–1930 gave her a means of synthesizing their early traditional upbringing with her later encounter with modernized culture in Israel. Leibowitz's inclusion of German commentators such as Hirsch, Buber-Rosenzweig, and Jacob mark her as a conscious modernist. The New Literary Criticism's focus on the received text allowed her to deploy heterodox and non-Zionist commentators with whom she was ideologically at odds.  相似文献   

17.
吕碧城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被《大公报》等京津媒体所传诵的新女性的代表人物,其通过宣扬、兴办女子新式学堂和提倡女权运动成为近代历史上少有的颇具女权思潮的人物,但综合她其他方面的成就和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她仍然是一个怀有古典情操的“旧式才女”。在晚清社会时空和吕碧城个人的生活际遇中,可以窥见晚清新女性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的悖论中挣扎以及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奕 《铜仁学院学报》2005,7(3):41-43,56
民法典中是否纳入知识产权的内容一直为学界所争论,本文从知识产权的本质、民法典逻辑体系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内在需要等方面的考量出发,认为应当将知识产权的内容纳入到民法典中,并就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立法体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raw on the concept of 'audit culture' to examine the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emerging from contemporary, commercially distributed, writing programmes. They argue that, in adapting what began as a progres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writing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for commercial distribution, fundamental values and concerns have been lost. Drawing on the work of James Britton, the authors assert that the market ideologies of audit culture have turned the idea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on its head, naming the professional not as the teacher who continually develops her/his expertise through intellectual inquiry into the lives, strengths and needs of the children in the classroom but, rather, as the teacher who submits her/himself to constant measures of fidelity to a particlar programme, and to documentation of practices, supervision and correction. The authors argue for a return to the values of Jimmy Britton: commitment to the promotion of play, social engagmentment, freedom of thought and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experimentation.  相似文献   

20.
阿妮塔·布鲁克纳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孤独”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其小说《欺骗》中,作者同样揭示了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孤独处境,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小说中存在着信任---欺骗、梦想---现实、自由---责任这几组二元对立。这些二元对立因素不仅构成了文本的矛盾冲突,而且也是造成小说中女主人公安娜孤独处境的原因。作者通过这些二元对立项的设置,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