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在吸收能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产学研合作企业吸收能力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亚信科技的产学研合作实践为样本,探析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维度提升影响吸收能力的组织内外部因素。研究表明,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优势知识资源,同时积极有效配置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推进社会支持体系和企业内部支持体系相结合,对吸收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吸收能力的提升积极有效的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
开放式创新下组织吸收能力概念拓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组织通过吸收能力获取与利用外部知识资源是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开放式创新以及组织与环境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既有的吸收能力概念已不适用于组织开放式创新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吸收能力研究的前因、过程、产出以及影响因素归纳,结合开放式创新中自外而内、耦合、自内而外三个维度以及研究与开发阶段,提出吸收能力概念可以从过程动态性、学习特点、知识与网络组合属性以及路径特点四个方面进行拓展。就组织开放式创新与吸收能力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旨在分析国际创新理论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文献计量视角,以SSCI、SC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运用Cite Space III软件,选取2006—2015年间国际创新领域10本代表性SSCI期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能源创新"研究团队是2015年成立的规模最大的研究团队;重要研究作者和机构主要分布于美国和欧洲;吸收能力、开放式创新是国际创新领域核心期刊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吸收能力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由企业外部资源获取、吸收及产出绩效延伸至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研发及高校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开放式创新绩效、组织吸收能力、企业战略联盟、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是开放式创新研究领域热点。  相似文献   

4.
付敬  朱桂龙 《科研管理》2014,35(3):25-34
本文提出一个知识源化战略、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出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并以广东省343家技术中心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RD投入直接影响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而外部RD合作提高企业潜在吸收能力,但对实际吸收能力并无直接影响;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并无直接作用,而对创新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实际吸收能力显著促进创新绩效,却对财务绩效无直接影响;企业内部RD与其知识基础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而企业知识基础广度与外部RD合作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晓波  陈颖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722-1730
研发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能力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为获取最佳的企业创新绩效以及长远的发展,企业有理由对这两者进行匹配,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境下在不同吸收能力状况中优先选择某种研发模式。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将研发模式划分为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用层次回归模型实证进行了分析,继而计算得到不同吸收能力情境下两种研发模式的创新绩效边际收益。研究发现,企业在低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大于外部研发,而在高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低于外部研发,据此提出了在不同吸收能力的情境下企业进行研发的最优资源分配路径。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对于国际化节奏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缺乏关注。本文从吸收能力的时间压缩不经济性与跨国知识转移视角出发,探讨基于时间维度的企业国际化节奏对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组织冗余)与外部环境(行业竞争性)以及所有权性质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10-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不规律的国际化节奏正向影响创新投入,负向影响创新产出;组织冗余资源和行业竞争程度会强化不规律国际化节奏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关系,且组织冗余资源还能够缓解不规律国际化节奏对创新产出的负向关系;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不规律国际化节奏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将被削弱,对创新产出的负向影响将被增强。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来源于企业对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投入,实证研究发现,这两种资源的投入对创新绩效存在着交互影响,根据吸收能力理论的观点,其中可能是吸收能力在起着中介作用.收集了珠三角地区各行业企业共778份客观数据,利用路径分析对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部创新资源和外部创新资源均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中介内部创新资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一步结构方程的巢模式检验结果表明,这种中介效应是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从吸收能力和基于资源理论角度解释了信息技术资源和组织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说.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通过将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影响组织的吸收能力,并进而帮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此外,还探讨了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不同作用机制,并基于环境权变理论讨论了两种吸收能力和竞争优势之间关系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就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增强企业吸收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组织战略柔性路径依赖性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例,首先,研究了实施资源拼凑对制造企业战略柔性发展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资源拼凑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制造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的难题、能为组织发展战略柔性积累资源、强化组织战略的自主控制权。但是,必须要克服资源拼凑的短期效应,如不利于获得员工认同、削弱了伙伴的关系强度等;其次,剖析了资源拼凑与制造企业吸收能力的关系,认为个人吸收能力是资源拼凑成功的关键;最后,提出制造企业亟需采取措施培育员工个人吸收能力,以此推动企业实施资源拼凑,进而提升组织战略柔性并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组织战略柔性路径依赖性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例,首先,研究实施资源拼凑对制造企业战略柔性发展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资源拼凑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制造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的难题、能为组织发展战略柔性积累资源、强化组织战略的自主控制权,但是必须要克服资源拼凑的短期效应,如不利于获得员工认同、削弱了伙伴的关系强度等;其次,剖析资源拼凑与制造企业吸收能力的关系,认为个人吸收能力是资源拼凑成功的关键;最后,提出制造企业亟需采取措施培育员工个人吸收能力,以此推动企业实施资源拼凑,进而提升组织战略柔性并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