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办学条件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公平而有质量是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的方向与追求。基于2017年全国31个省(区、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指标数据的因子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水平可以从现代化教学资源、基础性校舍、学校用地三个维度测度;办学条件水平较高的多数省份优势因子与劣势因子并存,水平较低的省份往往缺少明显的优势因子;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的背景下,房屋建设能力、土地可利用程度、学生数量是影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水平的重要因素。实现办学条件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目标需要健全办学条件指标评价体系与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办学条件指标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在缩小办学条件数量差距的同时注重提高办学条件质量。  相似文献   

2.
推进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的重要举措与环节,然而在此过程中有关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模式、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提升、教育资源投入的风险预测与评估、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认真反思,以实现其标准化目标。建构合理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模式;加强对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办学条件标准;建立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风险预警机制;正确处理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中的标准化与特色化之间的关系;推动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康市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认为近年来全市中小学教育发展较快,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大、办学条件薄弱等问题.因此,要推动安康市中小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远”工程实施以来,大多数中小学均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并且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然而,笔者通过对部分中小学的调研,发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5.
鄢钰 《宁夏教育》2012,(2):12-13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本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不仅对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为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促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考量农村教育,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现状,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城乡教育差异已逐渐由“硬件为主”,转变为“软件为主”即师资队伍的显著差异(不均衡)已演变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作为一名基层教育人事工作者,笔者曾多次对建德市农村教育发展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万荣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作为“强县富民,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连续几年都将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教育实事列为全县的重点工程。万荣县教育局积极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尽最大可能让广大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8.
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濮阳市农村中小学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缺乏社会、家庭支持。必须从完善相关制度,制定相应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入手,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难点都在农村。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推出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举措大大提升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水平,但在迈向教育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提升农村学校“软实力”,逐步由办学条件的均衡走向办学水平的均衡?这是完成标准化建设后亟须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宜兴外国语学校、万石中学、范道中学组建了为期三年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其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交流及共享,促进城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三校发挥各自优势,在办学条件、管理策略、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的联动研究,为城乡中小学实现优势互补,均衡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宜兴外国语学校、万石中学、范道中学组建了为期三年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其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交流及共享,促进城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三校发挥各自优势,在办学条件、管理策略、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的联动研究,为城乡中小学实现优势互补,均衡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教育面临一些困境:中小学学生大幅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偏低;办学条件艰苦,学校危房改造任务艰巨;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摆脱农村教育困境,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调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教师资源配置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根基。然而,农村中小学目前在教师资源的配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一、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城乡教育的差异十分明显,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还是办学经费来源的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差距的具体表现为:农村经济欠发达,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武乡县立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实施优化资源和提升品牌两大战略为重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城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投资320多万元,新增台式计算机155台,笔记本电脑210台,多媒体41套;投资70多万元,配置课桌、图书、仪器、学生用床等;投资572.8万元,对全县46所农村中小学食堂进行扩建及设施设备配套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口结构的变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规模均衡化;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实现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化;应规范管理,交流轮岗,实现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  相似文献   

16.
荣柏巍 《课外阅读》2011,(12):132-132
教育技术装备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但是,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的差异,不同学科设备、仪器、工具、耗材的配套差异,教育技术装备使用与管理的效益差异等,都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因此,创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发展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中,按照国家和省要求,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积极进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全省兴建起一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兴起,对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作用。10月,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现场会上,朔州市、晋城市、阳泉市郊区、灵石县、方山县等地分别就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做了交流。  相似文献   

18.
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发展农村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建设好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农村办学条件.2004年以前,湘西州农村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缺乏应有的校舍,中小学危房面积达264311平方米,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十一五”期间,福建民族教育在“两基”巩固提高,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改善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新形势下,福建民族教育仍然面临经费投入不足、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滞后、民族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等困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民族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福建民族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邢台市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明显,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已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邢台市也存在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特别表现在办学条件、教育投入以及师资水平方面。二元经济结构、不健全的制度、精英取向的存在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健全教育制度,才能缩小城乡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