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内在机理入手,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梯度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制约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切实有效的转移策略,以山东半岛产业转移为契机,推动山东省中、西部产业结构提升,实现山东省产业空间结构统筹布局,促进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梯度推移视角下的会展经济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凡 《内江科技》2009,30(10):117-117,135
我国会展业经过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影响因素,会展行业在各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区域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梯度推移理论,以"梯度推移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地区发展战略为会展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成本上升的原因,提出其进行产业转移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国内外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梯度推移论。所不同的是文章对我国的经济区域和经济梯度进行了再划分,并以此划分为依据对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如何在国内区域间进行梯度转移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或区域差距的要素时,已有理论难以解决要素的穷尽和要素系统的结构整合问题。依托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逻辑理念,广义梯度理论将梯度扩展为自然要素、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多维层面,揭示了梯度分布间的耦合关系和多元交叉互推机理,整合了众多区域发展理论,实现了对梯度理论的创新,并尝试解决要素的穷尽和要素系统的结构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标准化原始数据和完善指标体系,对现有的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技术梯度判断模型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技术梯度进行定量分析,并首次绘出了我国的技术梯度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技术梯度的区域分布基本呈现出"从东到西梯度逐渐降低,中部地区实现崛起,局部地区高、中、低梯度交叉分布"的态势,同时沿海地区的"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区域梯度教育结构与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反梯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区域梯度教育结构的现实。基于反梯度理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促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具备反梯度之意蕴,从而体现了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位引力场下的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敏  李国平 《科研管理》2005,26(6):129-134
根据梯度推移扩散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总是在不停地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根据梯度推移极化理论,高梯度地区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低梯度地区经济衰退而的出现。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并没有减少并呈扩大趋势,而另一方面,我国东、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增长。因而,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基于区位引力场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存在资本区位引力、劳动区位引力和技术区位引力等因素从而使得梯度推移出现粘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67  
官建成  何颖 《科学学研究》2005,23(2):265-272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针对本区域的特点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首先需要客观的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本文应用两阶段模型,以专利作为中间产品,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技术产出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以及二者的综合阶段,并运用DEA方法中的模型,分别对创新活动的技术有效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综合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照有效性值可以将我国各个地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梯度,并且,大部分地区在不同阶段的创新绩效处于不同的梯度。  相似文献   

9.
西部开发的广义梯度推移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梯度理论的破缺论争引致了广义梯度理论逻辑起点的探寻 ;广义梯度理论的理论要旨和扩展空间标识了广义梯度理论的学术魅力和实践能力 ;广义梯度推移战略是聚综合性、层次性、多元开放性、多视角优势互补性、经济中心多极化和区域经济布局网络化、制度的可持续性于一身的一种梯度推移战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京津冀3个地区2002—2012年产业梯度及梯度转移情况,并用全国同时期的产业碳生产率水平对其进行衡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偏高,且碳生产率偏低的大部分产业梯度转移到天津、河北;天津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较北京有所下降,河北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最低;天津、河北除承接北京梯度转出产业外,两地区之间也存在梯度转移。在分析产业梯度的基础上,给出京津冀合作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