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电气制动在某电厂#5机100MW水轮发电机组的应用,进行电气制动的实践改造及相关试验,取得良好效果。为电气制动在其他同类型机组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首先对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然后对京津冀1998—012年物流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LMDI分解,并基于OECD脱钩模型计算碳排放脱钩指数,对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且经济产出效应为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效应对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京津冀地区物流业碳排放存在着脱钩效应,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脱钩效应强弱转变过程中,能源效率效应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基于改进等比例分配方法,以2010年为基期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分配,在此基础上对污染物分配效率进行研究,并将该分配方案与国家行政分配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SO2和NOx的削减分配特征基本一致,仅削减幅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削减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省级行政区,西北、西南地区的削减率相对较低.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该分配方案使更多省级行政区处于技术前沿面上,因此其大气环境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京津冀3个地区2002—2012年产业梯度及梯度转移情况,并用全国同时期的产业碳生产率水平对其进行衡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偏高,且碳生产率偏低的大部分产业梯度转移到天津、河北;天津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较北京有所下降,河北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最低;天津、河北除承接北京梯度转出产业外,两地区之间也存在梯度转移。在分析产业梯度的基础上,给出京津冀合作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健  张军  苑清敏  王颖 《情报科学》2018,36(7):137-144
【目的/意义】目前关于在线商品评论效用的解析主要还依赖于单纯的评论字面语义识别,缺乏对消费者评 论的潜文本、满意状况形成缘由等深层次信息价值的挖掘,仍存在一定的改进潜力。【方法/过程】借助信息质量以 及消费者满意度相关理论研究对在线商品评论效用的主要分析中存在的评论信息冗余、虚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结果/结论】本文为增进在线商品评论对消费者效用分析的可靠性和针对性提出了进一步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选取指标体系,运用距离协同模型对京津冀199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反映此间的区域协同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995—2000年,京津冀发展度缓慢增长,协同度变化较小;2001—2003年,协同度有小幅提升,发展度开始加快增长;2003—2010年,发展度快速增加,协同度快速下降;2010年之后发展度增长有所放缓,协同度稍有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渐开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脱钩关系及反弹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苑清敏  邱静  秦聪聪 《资源科学》2014,36(5):954-962
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城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途径。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推算出天津市1998-2011年直接物质投入和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天津市1998-2011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脱钩关系及程度,运用脱钩指数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并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天津市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反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间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基本实现弱脱钩,其中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的脱钩程度要高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脱钩程度,表明资源投入的增加对于增强资源环境压力具有更明显的推动作用;影响天津市资源消耗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并且其作用大于技术提高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减量的影响;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治理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天津市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沿海地区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沿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加快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的转变。通过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7—2012年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的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耦合度,除海南之外,都在磨合型耦合与高水平型耦合之间交替出现。广东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高,逐渐由中级协调向良好协调发展水平改善;河北的耦合协调程度最低,处于严重失调衰退水平;其它地区居中,大致在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之间反复和倒退。  相似文献   
9.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动态联盟模式及其相对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影响其市场敏捷性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适合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动态联盟的组织模式,对影响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动态联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系统演化理论和耦合理论为基础,构建产业互动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基于2006年、2010年和2012年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的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影响的大小在我国各个省市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作用明显,耦合协调发展能力较好,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各个省市的相互作用不显著,耦合协调发展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