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实: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冲击北京市文联,批斗了一大批文人作家,导致老舍自杀。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浩然:关于老舍之死,你是第一个找我谈的。其他任何人没和我谈过,大家众说纷纭,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郑:我听说是一个叫侯文正的打电话叫来的女八中红卫兵,您对这个人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2.
采写“老舍之死”,第一个要找的受访人自然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 傅光明:老舍去世前一天,从文联回家以后没跟您说过什么吗? 胡絮青:什么也没说,他自己觉得那500多人没有他,700多人也没有他。全国文联斗田汉、夏衍,也没他,所以他才给文联打电话要去。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初学写报道常遇到这种情况: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搞完采访,但在着手写时难以下笔,不知怎么样整理才觉得好。 陕西 铁强铁强同志: “笔不从心”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者当中是经常遇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可能在采访时对采访什么,要表现什么主题,心里没有底儿,自然对采访到  相似文献   

4.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5.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6.
批斗     
作者10多年来先后采访了40余位作家、学者和老舍亲属,与他们就老舍之死这一话题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评说,其中有些材料是首次披露。本刊选登的是该书附录中的一篇,作者是端木蕻良,他是1966年"8·23"文联和孔庙两场批斗的现场受害者和见证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同志: 惠书敬悉。谢谢您对我的关心!但您的夸奖着实使我不安:《密林中一条曲折的路》(刊《瞭望》周刊1986年第18期)实在不能算是一篇好稿子。这倒不是客套话,这篇稿子及这次采访真有不少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呢。那次密林里的采访,我走了“一条曲折的路”。 1985年7月,我到大兴安岭林区采访,主要目的是想系统地了解一下国营林区的情况,顺便也看一看其他一些东西,采访一些先进人物。从塔河林业局到十八站(这里是清代开辟的南自墨尔根(今嫩江),北达漠河的古驿道——“黄金之路”上的第十八个驿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五年,浩然三十三岁,长篇《艳阳天》脱稿。当时他已成为文坛最为活跃的青年作家之一,《人民日报》刊登的文学刊物目录上经常可以找到浩然的名字。这一年,年轻气盛的浩然与文艺界领导人在创作问题上产生冲突,这就是埋下文革之初他积极投入运动的潜在心理原因之一。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六十六岁的浩然在河北三河市寓所接受笔者采访。 那时,周扬他们不了解我的经历,认为我是大学生,通过下乡材料创作。他们逼着我下去参加四清,不让我在城里修改长篇。张光年、张天翼他们专门找我谈  相似文献   

9.
党跃武馆长:李校长,在正式采访前,我要特别感谢您三年前刚到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担任校长,就欣然担任新一届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川大的历史上,从国立四川大学开始,学校就成立了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当时叫图书委员会或图书仪器委员会,但由校长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您是第一人.这充分说明了您对学校图书馆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公布的那天,我打电话给艾丰。“祝贺您获奖”“谢谢。”“我觉得您具有两代人的优势,很想采访您,请您谈谈这个问题。”“这评价太高了。不过这题目非常好,勾起了许多我想说的话。”艾丰论“两代人” 1938年出生的艾丰参评时52岁。他说要不是把评奖的年龄延长到55岁,自己将被排除在圈外,而现  相似文献   

11.
问:丹凤老师,您好,一直以为您在香港,没想到能在上海见到您.尽管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在银幕上见到您,但大家都没有忘记您,网上评论您是上世纪"50年代最漂亮的女演员",我采访您,不是要猎奇,而是想请您讲讲你们老一辈艺术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关于电影的难忘的人和事,为后人留一份档案,让年轻一代了解真实的过去.比如您当年那部轰动一时的《护士日记》,到现在还有许多人记得……  相似文献   

12.
传馨 《今传媒》2016,(11):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梁院长,您好!非常荣幸采访您.我看到您的博客名是厚夫,这也是您的笔名,请问您取"厚夫"为笔名有何含义? 梁向阳:你好,感谢《今传媒》的采访,让我有机会和读者进行交流!文人善用笔名,不外乎一些原因:如不想让读者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在笔名中寄寓心志等等.我起笔名时,这两种心思均有.  相似文献   

13.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7,(11):28-29
李:周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曾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过去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刚才,他又向您介绍了向阳湖的历史,有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我也自然想到您父亲——广大读者所景仰的老舍先生。他是“文革”之初中国作家舍身殉难的第一人,当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如果没投太平湖,后来也会下放到向阳湖吧?  相似文献   

14.
关于浩然的一点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想起浩然。几年前,浩然补齐重印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批评家学者有些微词。我也以为《金光大道》是浩然比较失败的作品,重印意义不大。但这并不防碍我一直认为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某一个阶段中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他的重要性甚至延续到不属于他的时代。只有很少的作家,是重要的,同时又是优秀的。 不瞒说,我读浩然的作品都带有研究性。就我个人欣赏取向而言,西方侦探小说或香港连续剧更让我入迷。不能欣赏的作品很有价值,能够欣赏的作品没多大价值,这是常有的事。好在浩然并不为我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月8日,我应九江市文联之约,赴彭泽县采写抗洪抢险的报告文学,晚上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半夜时分,听到走廊上有急匆匆的脚步声,起来一看又没有人了,心想可能出了什么事,好长时间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就昨晚的疑惑,询问县委宣传部的两位新闻干事,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告诉我,城郊马湖堤塌了……我一听马上提议饭后一同去采访,但他们不同意,执意要陪我到一家企业去。作为一名记者,遇上这样重大的新闻而不去采访,简直是失职。我没有强人所难,就说:“那我回九江吧,就不去那家企业采访了。”我走了一段路,搭上一辆三轮摩托,直奔马湖堤。只见…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艺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我们知道,您起初学的是钢琴专业,但最后又选择作为一名戏曲电视节目主持人,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呢? 董艺: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很高兴与大家进行交流!成为一名戏曲节目主持人,这可能和我的家庭背景有一定关系.我出身在梨园世家,我的母亲和外公都是京剧演员,由于母亲和外公对我的影响和鼓励,以及他们对我的希望让我"不得不"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才艺.我起初学的是钢琴专业,同时也对演唱、舞蹈及小提琴等演奏比较感兴趣.  相似文献   

17.
中國记者:2005年,您推出了"青藏高原万里行"系列专题。众所周知,对58岁的人来说,到高原采访困难重重。您当时为什么这么做? 王喜民:2005年适逢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我想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报道河北的援藏干部。对于省台来讲,这是我们关注大事件的巧妙切口。建国以来,几乎每个年代都有一批燕赵儿女支援西藏。有的人已经长眠在那里,更多人仍在默默奉献。不管怎样,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千万河北百姓的心。这个题目是听众爱听的,我觉得就非做不可。中國记者:那么您具体如何策划,采访的难点在哪里? 王喜民:我一开始就计划写大报道、做重头文章。看资料、设计报道方案、预约采访、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案头工作就用了我好几个月时间。但计划赶不  相似文献   

18.
采访取得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提前作好准备即熟悉被采访对象的材料,却显得尤为重要。熟悉材料的过程是一个严格的取舍过程,哪些需要进一步开拓,深入采访,哪些材料只要了解个梗概就可以了。实践证明,有准备的采访要比无准备的成功率高。据说有位年轻同志前去采访老舍夫人胡絜青,询问老舍生前的一些事情,他显然毫无准备,竟从老舍生于哪一年、有何主要作品问起,胡絜青很不高兴,事后对人说,一个连老舍基本情况都不知道的人却采访起老舍了。其采访结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9.
韩淑举(以下简称韩):王老师: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在采访您之前,我翻阅了有关您的资料,但是关于您的中小学阶段却资料很少。这一阶段是人生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王锦贵教授(以下简称王):我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西部农村。1953年在故乡鲁湾小学(1953-1959)学习。当时不止学校设施简陋,小学生甚至没  相似文献   

20.
王恩汉(以下简称“王”):这次我们档案界的同志们来石磨坊采访您,真是麻烦您了。这次采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您的艺术生涯,您是如何走上艺术的道路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我来之前了解了一些有关您的资料,包括您从出生到读书,到走上从艺的道路,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拼搏到今天,取得的成绩,而且您还结识了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我留意到您和黄永玉先生的性格有点不同,黄永玉是个非常外向、爽朗、活泼的人,自称“湘西老刁民”;而您很内向,说话比较谨慎,你们俩性格差异这么大,却结下了人所共知的比较深厚的友谊,可能这是因为你们有缘份。我们这次采访您,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