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1.刘文典怒踹蒋介石一副金丝框圆眼镜,一撇随性小胡子,一袭青灰色长布衫,这就是文史天才刘文典,敢怒踹蒋介石的刘文典。刘文典是民国时期最恃才傲物的一位大师,虽然现在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在民国时期,刘文典那是大名鼎鼎的一位人物,不仅是因为刘文典  相似文献   

2.
张莹 《学习之友》2013,(6):44-44
刘文典有个得意门生叫陶光,是西南联大的年轻教师,因为教务繁忙,陶光有些日子没去看望刘文典。有一天,陶光特地抽空去探望老师,谁知一见面,就被刘文典一顿臭骂,说他“懒虫”“没出息”“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等等。陶光听了很生气,认为自己一向尊重老师,又不是奴隶。怎能随便被辱骂。正要发怒反击时,  相似文献   

3.
刘文典与陈独秀都是近代皖籍著名的学者,两人一生的关系基本是亦师亦友。在长期的交往中,陈独秀对刘文典大力提携,而刘文典积极呼应和支持陈独秀早期各种活动。刘、陈二人最后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交往疏远。  相似文献   

4.
少年竺可祯     
竺可桢一岁半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有目的地教他认字、写字,他每次都能按父亲的教导仔仔细细地练.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竺可桢说:"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这时,小竺可桢正在母亲的怀里吃奶,听到这话,赶忙从母亲的怀里挣脱出来,拽着父亲的衣角,非让父亲教完字再走不可.就这样,竺可桢自小养成了好学的品性.待他满三周岁时,已经能认识许多字了.  相似文献   

5.
书架     
《教育》2008,(23)
狂人刘文典作者:章玉政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为国内第一本关于刘文典的传记。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  相似文献   

6.
本期主角:卢嘉锡神秘咒语:勇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勤于讨论问题,坚持解决问题。行动故事: 1.从好奇到好学卢嘉锡生于1915年,他的父亲是从台湾迁居到厦门的穷教师。他小时候很好奇,父亲给小学生上课时,这个3岁的小男孩搬个小板凳,坐在教  相似文献   

7.
补白     
民国时期,有学生问国学大师刘文典,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他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学生们纷纷不解。刘文典又说:“观’就是要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心存“观世音菩萨”才是好作家。  相似文献   

8.
民国一代大师,大多兼具渊博精深的学识与狂放不羁的个性,不过要问其中谁最狂,则非刘文典莫属. 刘文典一生研究《庄子》.他极为自信,每当上课讲庄子,第一句话便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还经常卖关子:"古往今来,只有两个半人真懂庄子."当别人问起是谁,他便慢慢道来:"第一个就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子本人,其余所有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算半个!"在西南联大时,日本飞机空袭,老师与学生都四处躲避,刘文典一边跑一边还不忘对人讲:"我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 这其实是那些真正的学术大师的内心写照,正因为他们把学问看作自己的生命,在自己毕生研究的领域才会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狂劲儿.这非但不是盲目的狂妄,反而是学术使命感的体现.只不过刘文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让人反而感受到他性格中的那份可爱与天真.  相似文献   

9.
陈琼蓉 《辅导员》2009,(19):20-20
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在课堂上,学生问国学大师刘文典,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刘文典仅说出“观世音菩萨”五字,学生不明所指,刘文典解释说:“观,乃是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学生闻言,无不应声叫好。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所谓家风即是指家庭人员的道德风貌和相沿成习的家庭传统.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就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其儿子钱三强再到钱氏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自强好学、一心为民的好家风. 携子参加"五四"游行  相似文献   

11.
刘文典对于日本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是刘文典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源。他不仅体现了刘文典深切的爱国情怀,同时以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认知力以及超前的判断力,就日本问题研究(日本学)、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以及如何判断时局发表了大量服务抗战的文章。重温这些思想成果,对于如何认识与处理中日关系、树立自强自立、知彼知己的求进心态、警惕日本右翼思想与军国倾向、理性务实处理中日纠纷的做法都具有借鉴与启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刘文典整体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将其学术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为4个方面:①重视实证,“一字之微,徵及万卷”;②主张学术救国,研究应该经世致用;③主张中西学术互相沟通;④在学术发展上刘文典坚决支持“百家争鸣”.认为他的学术理念和学术实践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又号此山居士,江苏吴县人,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范成大出生于官宦世家。他从小聪明好学,12岁起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开始遍读经史书籍。14岁时,已开始显露出不凡的文学才能。就在这年,他的母亲去世。四年以后,父亲亦亡故。年轻的范成大忍受着父母双亡的巨大痛苦,寄居在昆山  相似文献   

14.
巴克拉,1877年出生于美国温德尼斯的一个工人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对物理、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那年,校方专门给他的父亲写了封信,劝他设法创造条件,让巴克拉在理化方面显示出来的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父亲约翰·马丁·巴克拉,当时是亚特拉斯化学原料厂  相似文献   

15.
教授的尊严     
傅国涌 《教师博览》2009,(11):22-22
1928年冬天,一身戎装的蒋介石,挟北伐余成,大江南北,无不望风而拜,让他尝到至高权力的滋味,没想到安徽大学主持校务的刘文典教授,竟然没把他放在眼里,当面顶撞他。蒋指斥刘纵容学生,“是为安徽教育界之大耻”,要从严法办。刘回敬“你就是新军阀”。恼怒之下,蒋下令将刘文典关起来。在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人的奔走呼吁下,刘文典被关押了7天后获释。  相似文献   

16.
菲利斯的父亲是一个好学的人。他认为,到了晚上即将睡觉的时候,如果孩子们还像早上醒来时一样无知.那就是一件不可宽恕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1928年,胡和生出生在南京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她从小聪明好学,祖父和父亲特别喜欢她,读小学和中学时,她文理皆优,这对她后来研究数学很有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论了刘文典、徐复、祝廉先三家校诂<文选>的成果,指出他们的贡献与不足.认为他们在<文选>学史上亦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康咏(1864~1916),原名逢庆,字心馀,又字步崖,号漫斋。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另载生于同治三年),福建长汀县人。父亲怀焐公,生父虚谷公(名讳惟畿)。他自幼聪敏好学,少年得志。19岁考中秀才,光绪八年(1882)中壬午科举人,年仅21岁。  相似文献   

20.
欧拉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这位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就好学深思,经常向老师和父亲提出问题以及自己的奇特想法,请看下面……1.小欧拉——智改羊圈欧拉小时候常常帮助爸爸放羊,他一边放羊,一边读书.羊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