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皓 《东南传播》2022,(1):41-43
电影《双子杀手》以数字影像为表现载体,以景观化的塑造策略建构了影片的叙事功能.笔者将以"数字电影"作为理论指导,以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为方法论分析依据,通过对身体景观、技术景观、意义景观的数字影像下的三重景观解构,进一步阐述在电影中如何利用技术与观念的双重突破,建立了科幻与现实共存的影像空间.深入探索科幻与技术...  相似文献   

2.
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着博物馆形态与观众的参观行为,推动博物馆陈列从单感官到多感官的特征转变,并激发新的审美体验。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美学思想来反思身体在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空间的意义,并结合鲍德里亚的观点来审视当代视觉艺术视域下数字艺术与博物馆陈列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从沉浸维度分析艺术品与观众在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空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这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带来启发.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要适合当下赛博人的接触习惯,改变过去静止、单一、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变文本接触为场景接触、变参与者旁观为参与者沉浸、变再现文本为体验文本三大路径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创造新型城市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4.
从用户画像的实践引出其中的伦理问题,以身体与技术的角度,基于英国社会学家克里斯·希林"技术化身体"的理论提出了"身体镜像"的概念,揭示了用户画像实践中的三个伦理问题:一是自我认知的障碍,二是隐私风险感知带来的自我监禁问题,三是用户数据的商品化问题。将一切趋向互联网化的赛博空间正是在技术与资本的合力推动之下,向现实提出了新的伦理挑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引入新的视角以应对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碎片化”“快捷化”的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纸质阅读却激活了身体的感知,成为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文章以物与“身体感”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身体感知方式层面的差异,回到身体的维度探究纸质阅读在新的媒介时空如何焕发生命力;从传播形态变迁的历史语境中,梳理人与媒介间交互影响的脉络,以“体物入微”的概念重新阐释纸质阅读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实体书店的空间也从传统的单一零售空间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和交流意味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空间属性的变化重构了身体与客体空间的关系,客体空间通过“身体”的参与具有了体验的意义,身体空间也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及其意义分布不断变化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7):18-24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可穿戴设备、VR、AR、移动互联、全息影像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网络化与泛媒介化的沉浸传播时代。这一新生语境再次激起"技术与身体"的哲学思考。本文认为,"身体在场"是理解当下人与媒介关系的关键,身体应当被指认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知觉身体",而技术则应是先在于人的存在的"座架",它形成了特定的空间场域。人机交互的具体过程则呈现出双向"驯化"的特征,我们应警惕技术的无限扩张,维护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8.
刘敏 《东南传播》2013,(6):94-95
网络小说改编剧近几年的繁荣引发了多方的关注与思考,论文以空间及社会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认为网络小说改编剧构建了一种"异托邦"式——既反映现实社会又对抗超脱出现实的社会空间,作为观影主体的女性受众在其中编织了现实、隐喻想象和虚拟梦幻等多重社会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9.
孙立 《东南传播》2012,(1):83-84
现在,在视觉已经占有"霸权"的时代,对网络空间的视觉样式研究显得迫切和必要。笔者将以四大网络社区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出其空间视觉样式;进而对这类网络空间视觉样式进行理论深入探析,以期挖掘其视觉样式背后的现实根源和理论依据,希望对正在不断出现的新的网络社区空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前新闻表达的主流形态,融合新闻的数字化、多媒性、互动性等特征,决定了新闻叙事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在叙事学的知识版图中,空间叙事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叙事观念和实践。所谓空间叙事,意为空间作为一种表征元素、符号装置或认知方式,积极参与文本的故事叙述与意义建构。从数字叙事学视角来看,融合新闻的空间叙事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作为现实表征的空间叙事,意为数字技术赋能现实空间的再现,如数字动画、VR技术、移动直播等创设了不同的空间表征方式;二是作为结构图式的空间叙事,意为通过对既定空间形式的选择、征用或再媒介化处理,形成相应的空间组织结构、信息整合结构及主体参与结构;三是作为认知媒介的空间叙事,意为打开空间本身的隐喻性认识功能,即以空间为方法,借助空间性的符号模型来把握抽象的、复杂的现实关系和结构;四是作为主体实践的空间叙事,意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其强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现实场景,拓展新闻感知的具身体验。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9):34-42
身体参与表意的现象早有人关注,有关社会身体文本表意的讨论也颇多,但对身体的自然手段表意(本文简称为身体自然表意)的讨论却不多。身体自然表意的本质问题是诚信。诚信是文本表现出来的真实感,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后真相时代,真实问题掩藏在诸多的舆论观点中,诚信问题凸显并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身体参与沟通时,其物理在场性具有"自然"的真实性,呈现自洽的"理据性"(motivation),常被认为是诚信与真实的(gives off),因此身体是诚信建构基点,其所卷入的诚信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问题。本文基于符号学的方法,以沿街乞讨的典型文本,试图讨论人际传播中诚信的身体建构问题。身体表意若要诚信,得处理"理据性"问题,即身体和意义直链接的"天然"问题,这种链接受接收场景的影响,呈现出"回旋"的机制。乞讨中的身体,要构建出"凄惨值得帮助"的意义,主要依靠身体来表达。大多乞丐表达首先通过凸显"残缺",获得标出性理据性,从而建立诚信表意的基础,但若要行人的帮助,需要通过加大身体的卷入,强化理据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身体的可展演部分,乞讨人员往往会降低身体卷入,弱化理据性,以降低展演的意义冲击先前强化的意义。这种理据回旋的掌控,表明身体作为传播的"自然"在场,具有"伪自然"性,也说明身体表意研究作为传播组成部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4):85-92
城市生产了边缘空间并通过城市规划和空间流动不断压缩和驱逐空间中边缘群体的身体在场,传统媒体则从情感上剥离掉主体的精神依附。空间再生产阶段,边缘空间与新媒体都希望将边缘群体纳入自身活动的轨迹。二者对主体"在场"的共谋使作为边缘空间中的人形成身体的边缘在场和情感的虚拟在场,陷入"在而不属于"的悬置状态,实质上仍是一种在场的缺席,主体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中间物","过客"心态由此产生。如何将城市边缘空间中人的身体和情感重新放回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场是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国强  韩璐 《当代传播》2020,(2):73-77,88
移动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演进,使社会交际中的身体与空间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身体被重新定义。本文试图通过大样本分析,呈现技术与身体传播研究关系的变迁。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引文数据库中以身体研究为主题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数据可视化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空间作为人类把握世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都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虚拟空间、现实空间、虚拟现实来阐述新媒体艺术与空间的关系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睿 《中国出版》2023,(3):39-43
聚焦医学科普动画,可以发现身体成为其表现的最主要的内容。借助动画技术与叙事手段,身体以多元方式被呈现,其中既有对现实身体的模仿——提示人体内部环境及身体器官的状况,又有想象的创作——引入戏剧冲突并传递身体观念,身体的范畴与功能得到延伸与扩展。在这一意义上,医学科普动画中的身体不仅是现实肉身的再现,也是一种媒介,成为展现社会关系、建构知识的科学性、传达消费文化与医学价值观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彭孝栋 《东南传播》2015,(3):102-104
互文性理论认为看似独立的文本实际上存在着多维空间,所有文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互相关联,应从文本间的关系来考查文本的意义。可口可乐2014世界杯全球广告,正是在理想与现实、多维空间中的苦难与坚韧、压抑与生存以及商业与艺术的互文互构中实现了广告作品艺术张力的拓展。互文性对广告创作有着现实而有效的作用,有效的互文并非"拼凑式杂烩"。  相似文献   

17.
具身传播为研究新媒体对人类存有的价值提供了新视角.抖音作为一款短视频社交软件,吸引了广大素人用户的身体参与,并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本文着眼于抖音App的社交属性与具身属性,基于存在现象学的具身互动理论,试图从"社交平台再造"和"身体参与叙事"两大方面,探究抖音这一全民级应用如何通过具身构成人类新的日常生活空间,以及其对人们身体观念的相关影响.最后,总结分析了抖音平台对社交空间和身体经验的规训路径及其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何鹏 《东南传播》2012,(2):130-13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观看行为。摄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形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制造和传播着多种多样的视觉影像,婚纱照和写真集就是其中的两种类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大胆地通过摄影展示自己的身体。本文以婚纱照和写真集为例来分析人们的身体在现代社会"健康"、"美"、科学"的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解放和救赎。  相似文献   

19.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迅速成为人们对数字技术讨论的热点。当虚拟交往抢夺和占据了现实交往的时间与空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消弥,使得人际交往的面对面在场无法实现,自我与他人日渐疏离。基于"元宇宙"概念,重新思考人际交往"在场"的意义和价值。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最大的差异就是人们与自我以及他人的疏离,如何摆脱自我认同的危机,跨越人际交往的困境,仍是"元宇宙"虚拟交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芙蓉镇》为个案,从时间、空间、身体等影像语言角度来解读电影的文化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