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年科学》2010,(10):F0004-F0004
<正>今年8月26日,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海平面以下3759米处。潜水器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蛟龙"号3000米级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国际海底富含大量的矿产资源,各国开始关注国际海底区域开发,相关海洋环境问题相伴而生,早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缔约过程中,各国在"区域"环境保护事项上形成了基本统一意见。《公约》和其他国家的相关国内立法亦有相应的环境考量。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和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先驱国家,需制定相关法律,履行成员国制定"区域"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之义务,以减轻乃至免除作为担保国的担保责任。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应纳入海洋法中,同时应当参考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制度设计;另外该法应当成为激励中国参与"区域"开发活动之立法,在立法原则上采取一般预防原则而非风险预防。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发展,深海底资源极高的商业价值和研究价值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勘探开发的同时会对深海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这种影响国际社会采取了相应防范措施,并且制定了相关法律。对此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存在的法律漏洞,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少先队小干部》2012,(Z2):22-23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开展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提供重要技术装备,中国科技部自行研制开发了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并将之命名为"蛟龙"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2011年8月18日,"蛟龙"号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终结兔和小倩利用时间机器也参加了这项实验。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宇宙充满好奇,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相比之下,却对自己居住的这颗星球上的海洋知之甚少。地球上有极其丰富的资源蕴藏在深深的海底,它们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探索太空是艰难的,但是探索深海海底,开发深海资源又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6.
2007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DY115-19航次用第四代深海摄像系统在印度洋首次拍摄到海底热液活动区的视频影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大洋中脊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占全球总面积的71%的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795米。广袤的海洋由蔚蓝的海水覆盖,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同时也神秘莫测,让人难以琢磨。海底地貌也像陆地一样丰富多彩,有海岭、海盆、海沟、海丘、海山、海渊和海底高原等。但海底世界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因为海水给它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  相似文献   

7.
[预设]在学习海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一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时,我精心预设了这样一组问题:(1)海底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中国近海有哪些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油气资源?(3)我国东海海底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已经在该区域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个人可以同国家及其他实体一样参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并可以成为国际海洋法庭海底争端分庭的当事方。这给国际法理论特别是关于国际法主体的理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本文从国际法主体的三个要素,即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直接承受国际权利义务的能力、国际求偿能力,来论证个人不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并结合云南省金属矿产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对云南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开发难度大、外资短缺、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环境保护、科技提升、加强地质勘查以及转变管理及开发方式4个方面为提升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中国将在太平洋划定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专属采矿区,在当前可预期的回采率条件下,可满足年产300万吨多金属结核矿开采20年的需求.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1995年成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管理权.在此之前已经开始进行海底矿产资源勘察的国家,可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作为"先驱投资者",在划定的区域面积内进行海底考察活动.1991年3月5日,中国成为继俄、法、日、美之后第5个"先驱投资者".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在精神损害赔偿主体范围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国家应当成为赔偿主体,国家侵权行为可适用民法规定,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成为受偿主体。建议修改现行的《国家赔偿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当前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以私法形式对海域进行保护,将海域作为国家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的客体,但是《物权法》未对海域具体范围作出规定,引起学界和实务领域的争议。国家管辖海域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虽然存在主权权利递减的情况,但是从历史发展看,从罗马法至今,海域逐渐从公法领域进入私法调整范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海域从自然之物成为被人类控制和支配的能满足人类需要的稀缺性资源,成为法律之物。国家管辖海域应该全部纳入私法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标志着我国开发海洋和全面管理海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根据《公约》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将扩大到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0个江苏省的陆地面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全球经济飞速发展,陆地资源日益匮乏,许多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海洋,强烈希望扩大本国的海洋管辖范围,获取更多的蓝色资源;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人类深入认识和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现实可能。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第三次海…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地理位置区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西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本文通过对西部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指出了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协同开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工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和研究是衡量各国海洋勘探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蛟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它们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过6500米,下潜深度一般只有5000米.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于2012年6月24日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域成功创造了载人深潜新的历史记录,首次突破7000米,最深达到7020米海底。这  相似文献   

16.
一场关于深海命运的战斗正在酝酿之中.面积庞大的海洋底部富含各种金属资源,例如镍、铜、钴、锌.这些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智能手机的必备资源. 矿业公司已提议清理和开发广阔的海底区域,以促进金属需求高的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则反对这样的计划,他们警告人类,这样的开采会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且可能永久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适用范围,"限制豁免论"正在逐步取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04年12月2日第59届联大通过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也采纳了"限制豁免论",并规定国家在8种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管辖豁免。虽然我国也签署了该《公约》,但由于其关于上述有关8种不享有豁免的诉讼行为的规定多数比较原则,许多概念不够明确,有待进一步厘定。而如何解释和适用这些例外规定,还缺少统一的标准,并且公约还未生效,我国法院应按照本国实践尽快制定我国的《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法》,其中,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国有商业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我国国情利害攸关,本文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以及公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粗浅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西北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丰富而又未充分开发的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过程中,将矿业列为一项支柱产业,开发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乃是一项重要任务。而改变以往索取甚至是掠夺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节约开发利用矿  相似文献   

19.
林业行政许可是涉及国家林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关系国家生态利益和长远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的林业行政许可工作受制于一系列客观因素,在提高工作的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未来国家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根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和原则的要求,以追求效益与和谐为目标来不断完善我国的林业行政许可工作。  相似文献   

20.
原油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其保障程度直接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而我国原油消费持续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我国陆上油气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深水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油气是未来石油天然气储量接替重心。但目前我国海洋油气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海洋油气开发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与陆上油气田开发有很大区别。现有相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培养的学生都不能满足海洋油气开发的需要,为加快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尤其是开辟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以寻求新的资源,急需培养一批既懂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又掌握海洋油气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石油类高校开设海洋油气工程专业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