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以“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为例,首先说明了“岗课赛证”融通下职业院校专业群共享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阐述了“岗课赛证”融通下职业院校专业群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最后论述了“岗课赛证”融通下职业院校专业群共享课程建设的路径,包括岗位调研,获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赛证”融入,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岗课赛证”融通,重构教学内容;多元赋能,优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引导,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促进岗课赛证融通,将职业岗位、项目课程、资格证书、技能竞赛等元素相互融通,形成“岗课融合、课证融合、课赛融合”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本文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赛证课融通改革“赛”是专业技能竞赛,衡量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3.
<正>基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教育界专家学者在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的大职教观。“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势而生,成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科学有效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的育人模式,探索开发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将有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何为“岗课赛证”融通“岗课赛证”即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岗,主要涵盖岗位要求、技能标准、职业素养,是“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起点和终点,贯彻全过程。课,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研究的意义,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高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主要有构建校企合作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开发活页式教材、构建“六元六链六步”特色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5.
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有助于保障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系统养成和全面提升,综合推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师缺乏“双师型”素养、实训教学方法滞后、考核评价体系薄弱等问题。为实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可从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健全多元融合考核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我国卓越教师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与实施,有助于提升高职师范生培养质量与规格,为培养数以万计的卓越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视角探索实践卓越教师培养,契合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育人内涵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岗位标准与课程设置衔接不畅、课程教学与考证竞赛融通不足、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岗课对接、赛教互促、以证定标,实现改“课”、促“赛”、获“证”,厘清“岗课赛证”融通逻辑关系,助推高职卓越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玉霞  王大帅  冯湘 《教育与职业》2021,999(23):107-111
"岗课赛证"融通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具有技能体系层次化、教学情境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特色优势."岗课赛证"融通是产业技术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面向的融合贯通,是技术逻辑在课程载体上的具体呈现."岗课赛证"课程体系的构建面临生成逻辑不一致、内部体系复杂、教学实施难等难题,解决之道在于设计方案时要从学习者中心出发,以职业能力成长为理念理清逻辑,以对接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原则整合体系,以分层次多场景的教学模式赋能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8.
兰育平 《广西教育》2023,(24):139-142
本文论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赛证创”融通育人的价值指向与内在要求,提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赛证创”融通育人的实施路径:基于岗位能力需求优化课程环节,实现岗课融通;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实践教学,坚持以赛促学;对接“1+X”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合;渗透“双创”教育,推进课创合一。  相似文献   

9.
伍英贤 《亚太教育》2023,(8):174-176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要求。“岗课赛证”指的是岗位、课程、竞赛、证书,综合育人则是新时代发展中对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新要求、新定位。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对职业教育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通过剖析“岗课赛证”融通的深层意义,以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总结以往在“教、学、赛”融通中所积累的经验,结合在“岗课赛证”融通过程中碰到的现实问题,思考解决方案,进行实践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完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中职学校在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岗课赛证、思政课程和德育教育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中职学校在推进岗课赛证应用于思政课程中会遇到课程的滞后性、教师实践技能不足、德育评价主体性不足的困境,通过岗课赛证与思政课程、德育教育的结合和思考,可以从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进、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以及加强多主体评价来完善中职学校思政课程和德育教育的发展,促进中职教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信息技术逐渐地渗透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本文通过对《嵌入式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探索了基于"雨课堂"的"课前+课上+课后"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傣语方言八甲话是处于濒危状态的一种语言,通过调查并用典型例证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发生衰变甚至是处于濒危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语言活力不足。从对人类语言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八甲话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这一语言的记录与保存,为语言的抢救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材料,有利于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原”“前”位置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在表示已去的人及其职务时 ,常将“原”字或“前”字或放在机构、地名前 ,或放在职务前 ,甚至在同一则消息里出现位置混用的现象。笔者认为 ,使用此二字既要照顾到民族语言的接受习惯 ,又要顾及讲话者的语义指向 ,并指出了汉英句法结构的不同。本文还讨论了“原”“前”二字的同异之处、在表达国内外的人或事时不同的使用倾向 ,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理性成分。提出了对“原”“前”使用的一些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境界"作为衡量诗词价值的标准,但是境界的内涵历来各家解释不一。本文在参照前代名家的解释基础上,认为境界的核心是"真",并对"真"含义进行界定,对"真"的性质进行分析概说。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承载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然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身份固化、恶性竞争、资源集中利用、不公平加剧、同质化、教学与科研矛盾异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评价为手段、以卓越为原则、以自信为动力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高校。  相似文献   

19.
"谟"体是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皋陶谟>是春秋时人面对当时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崩坏,而欲建构新的政治组织结构,托之于上古的舜与大禹、皋陶的一次朝聘之礼,以君臣问对的方式对西周诸侯朝聘天子之义的当下诠释,体现出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