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走出传统的儿童文学理论观,塑造具有个性化、现代化的作品形象并大胆挖掘儿童生活中被忽视的儿童审美心理,有利于创造出更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儿童在战争中的生活为题材的“战争儿童小说”,从而也产生了一类时代特有的“小战士”、“小英雄”儿童形象。其中,刘真作为一个女作家,她所塑造的儿童形象与其同时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在人物性格、创作观念、以及对于战争和暴力的处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她所塑造的儿童形象的特殊性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作家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和革命意识对其所塑造的基督教神职人员形象的影响,指出这种塑造同其文学创作目的和作品主题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洛神赋》以人神恋歌为主题,立足于赋这一体裁,在题材结构、形象塑造、语言文辞、情感内蕴、场景氛围等方面对先秦人神恋歌类作品有广泛深入的借鉴、继承与超越,塑造了集"美与爱"、"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审美形象,使文赋趋于精致完美。  相似文献   

5.
红色儿童形象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一直陪伴着中国儿童的成长,影响和激励几代少年儿童奋发向上,其独特的精神指向和深刻内涵品质感染着无数小读者,成为几代人的榜样力量,是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传承和宝贵的精神遗产。新时代红色儿童形象塑造应在继承传统成功经验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正确理解“成长本位”之于中国儿童文学与红色儿童形象塑造的意义,平衡文学形象塑造的艺术性与社会性,在两者互动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中,将红色儿童形象置于新时代的特殊语境中,将塑造新时代红色儿童形象自然融合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创构中,使其精神指向和价值旨归更贴近中国儿童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量关于"儿童"的描写贯穿了麦克尤恩文学创作的始终,其文学作品塑造了经典、丰富的儿童形象。本文试对麦克尤恩的三篇长篇小说《水泥花园》、《时间中孩子》及《赎罪》中儿童在叙述成人世界、观照生命哲学以及展现主题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发现麦克尤恩对于儿童作用的创作是独特的,并且这种创作是和作者自身的经历、社会变迁等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爱的主题与自然主题、顽童主题一起构成了儿童文学三大主题。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在对父爱主题与儿童成长的书写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前作品中的父爱主题与儿童成长的书写主要集中表现在革命斗争的叙事中,1980年以后对父爱主题和儿童成长的言说更加丰富和多面;进入新的世纪,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更多的关注新的环境-FJL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作为八九十年代倍受瞩目的女性作家,王安忆从女性这一边缘视角入手,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边缘人形象。我们拟从“都市边缘人”产生的社会人文背号、形象分类及其共性等三个方面对王安忆作品塑造的都市边缘人形象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茅盾在描写重大题材、塑造鲜明时代人物形象的同时,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下一代,最能体现其儿童文学观的是他的三篇儿童小说。这些小说,在选材原则、主题确定、艺术表现、创作目的等方面,与作者已经形成的创作风格,特别是相应时期的作品一脉相承,但也注意到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演员的表演、音乐的进行、舞美等形象化手法都致力于塑造符合作品内涵的艺术形象。温德青在儿童歌剧《布莱梅的音乐家》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塑造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从形象化创作手法与歌剧的关系切入,深入分析该作品在演出形式及声响布局等方面的形象化手法运用,可以看出创作者有关受众的特殊性与音乐的戏剧性问题的思考,以及该儿童歌剧创作中形象化手法所蕴含的美学意味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音乐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到一部歌剧的成败.本文以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的作品<弄臣>为例,论述作曲家是如何塑造了黎戈莱托的音乐形象,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剖析以及对音乐的阐释,探讨了黎戈莱托音乐形象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12.
周剑 《职大学报》2013,(3):53-55,29
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副主教克洛德这一形象,书中写出了"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体现了宗教与爱情永恒冲突的主题,被赋予了爱情悲剧美的内涵。这些艺术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凸显了作品的反封建、反宗教的人道主义主题,无情地揭露了中世纪宗教的黑暗,宗教脱离了人更会走向反面与极端,成为制约人的枷锁。  相似文献   

13.
在《世说新语》的人物世界里,儿童和少年也获得了独立价值,少年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形象第一次大规模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少年儿童形象,作为魏晋名士成长阶段的记录,既有作者对人物形象塑造一贯性的艺术追求,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文化意义。这些少儿形象,既有着少儿特有的自然纯真,又有着那个时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印记。从文化角度阐释这些少年儿童形象,对我们认识《世说新语》一书以及魏晋时代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野圭吾是日本当今文坛较有影响力的推理作家,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个性鲜明。本文通过对《白夜行》的详细解读,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东野圭吾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向来关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问题。两性视野下的女性形象表明了传统与现代、男权与女权的界定和差异。本文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分析、比较男性笔下的女人和女人笔下的女性形象,批评的真正目的是在文学中寻求一种两性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歌剧合唱的戏剧性功能表现在:渲染戏剧气氛、介入戏剧冲突、参与形象塑造和揭示歌剧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曹禺的剧作《北京人》刻划了一系列的象征性艺术形象,着重分析这些象征性形象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风格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诗歌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诗歌的样式也就不同,塑造的形象也就不一样。而鉴赏古诗的形象,应依据不同的样式,分析不同的形象。 古诗,按其有无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按其有无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本文就后者中的抒情诗谈一谈形象鉴赏问题。 抒情诗主要包含写景抒情诗、即事抒情诗和咏物抒情诗。  相似文献   

19.
在《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和女妖等女性角色当中,作者重点塑造的是介于人、神之间的女妖形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她们在作品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其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江南士风对周瘦鹃早期的翻译作品影响深远,具体体现在翻译作品的主题选择上以"情"为尊,翻译风格方面尚"雅"求精。在翻译方法上通过增译、归化等手段来增加文本的信息量,渲染情绪,塑造意境,实现其"尊情尚雅"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